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因咽部疾患而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者称喉喑。该病或起病骤,暴喑不语;或缠绵日久,有口难言,为中医喉科之常见证。本病病情轻重差别悬殊,发生于小儿者多较严重。家父许仕扬,在20世纪70年代为本地远近驰名的名老中医“四生”之一,他从事中医喉科数十年,对喉喑的辨证施治有独到之处,本人整理其验案,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素琴 《河北医学》2002,8(3):283-284
“心衰”中医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积聚的范畴 ,往往数证合并存在 ,现代医学将“心衰”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多为心悸、喘证二证并存 ,右心衰竭多为心悸、水肿、积聚三证合见 ,全心衰竭数证并存 ,所以辩证分析时 ,必须综合考虑。现将心悸、水肿、喘证、积聚的病因病机逐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心悸 :心悸分惊悸、怔忡。惊悸多为外因所致 ,因惊恐而悸 ,突发突止 ,全身症状轻微 ;怔肿经常反复心悸不安 ,无惊即悸 ,惊则悸重 ,全身症状较重。“心衰”患者多为心悸日久 ,反复发作 ,无惊即悸。有惊则心悸加重 ,或劳累…  相似文献   

3.
喉喑除与肺、脾、肾的关系密切外,与胃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文中从解剖生理相关性、病理异常相关性、辨证治疗相关性及现代医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医古籍论喉喑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风寒、风热火、阴虚、气( 阳) 虚、痰瘀等方面对历代中医古籍论喉喑的辨治作一疏理。指出古人对喉喑的辨治方法对当今中医嗓音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指出中医古籍对喉喑辨治的局限性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利咽、宣肺类中药袋泡剂对实证喉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实证喉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每日泡饮喉症泻火茶2袋,随渴随饮。对照组含服西瓜霜含片,每日6片。两周后观察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及纤维喉镜下症状、体征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P<0.05)。结论:泡服喉症泻火茶对减轻实证喉喑症状,改善声音嘶哑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头痛有内伤与外感之分,本作根据内伤头痛在临床上表现的不同,结合脏腑辨证的特点,谨守病机,分辨其病在脏,在气,在血,分别采取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温中散寒,健脾化痰,补养气血,活血化瘀为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 咽为胃之系,喉为肺之系,自古以来咽喉之病多责于肺胃,就其病因,亦多责于外感风、热、寒,内伤辛热炙煿等。笔者通过山东省音声言语医学组1986年4月至1989年3月间门诊收治的800余例次喉暗患者发现,因情志因素致病者56例,占有病因记录者  相似文献   

8.
喉喑是指声音嘶哑、高声难发的喉部疾病,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陈小宁教授继承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学术思想,擅长用中医中药治疗咽喉部疾病。文章就陈小宁教授从"肺、肝、脾"出发治疗喉喑作一报道,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及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及慢喉喑患者的嗓音声学检测结果变化在嗓音障碍程度评估及辨证分型中的作用.方法 对32例正常嗓音者和48例慢喉喑患者进行嗓音声学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与病理诊断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慢喉喑各证型的基频微扰、振幅微扰、标准化噪声能量、谐噪比及信噪比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从气虚组到阴虚组再到痰凝血瘀组,前三项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而后两项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比较.部分参数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嗓音声学检测有助于对疾病发展过程及程度和辨证分型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疏肝健脾法治愈喉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失音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与西医学之急慢性喉炎、喉肌无力、声带麻痹颇为相似。《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将其分为虚实两端,实证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而致,虚证多由脏腑虚损,喉窍失养而致。分六型论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血瘀痰凝。所以治疗初期以疏邪宣肺,利喉开音,病久则以养阴为主,兼以益气开音,或兼行气活血祛痰为常法。  相似文献   

11.
12.
慢性胃炎辨证施治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胃炎 ,归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本病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首位 ,年龄越大 ,发病率越高 ,病程长 ,迁延难愈。苏州中医院马振华主任医师师承名老中医黄一峰教授 ,对此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人有幸随马振华主任学习 ,现将对此病的认识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胃居中焦 ,为多气多血之乡 ,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气以降为顺 ,以通为和。慢性胃炎由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 ,如寒热失宜 ,饮食失节 ,情志损伤。若感受外界寒凉 ,或进食多量生冷瓜果、饮料 ,损伤中阳 ,胃腑受犯 ,寒凝气滞 ,湿阻中脘 ,出现胃脘痞满冷痛。若感受暑…  相似文献   

13.
肛门下坠是肛肠科常见病症,西医仅对症处理。疗效不佳,用中医辩证施治,分型治疗,对很多功能性肛门下坠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卢钧 《中国乡村医生》2000,16(11):20-21
病因病机先天不足 :肾藏精、主骨 ,藏真阴而寓元阳 ,为先天之本。由于先天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 ,或房事过度 ,损伤真阴 ,损伤元阳 ,使精血不足 ,肾阳衰弱 ,不能充骨生髓 ,温养筋骨 ,使骨髓空虚。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焦点集中到生命的早期阶段 ,特别是在青春期前后 ,认为这是骨量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 ,提出骨质疏松是“一种来源于人生最初 2 0年的疾病”,这与中医所说先天不足是相吻合的。痰瘀阻络 :病久气血周流不畅 ,或脾虚湿盛 ,湿聚为痰 ;或气虚失运 ,血行不畅 ,或寒凝脉涩 ,使血脉痹阻。瘀血痰饮 ,交结为患 ,痹阻经脉 ,伤筋败骨 ,以致病情日…  相似文献   

15.
对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血失调、供血障碍。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别采取气血同治、痰瘀同治、心脑同治或气血痰瘀并治等方法,并以中医观点从生理、病理角度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甲亢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亢属中医“瘿气”范畴。其发病与情志内伤及体质禀赋有关。情志抑郁或忧患暴怒 ,肝失疏泄条达 ,肝气内郁 ,气机郁滞 ,津凝成痰 ,痰气交阻于颈 ,遂成瘿肿 ,痰乏久郁 ,凝结于眼部而致目突 ;忧恚不解 ,化火冲逆 ,则是肝火上冲之象 ,面部炽热 ,急躁易怒 ,口苦目赤 ,睛如怒视 ;热扰心神 ,则心悸不寐 ;火蒸津液 ,汗多外泄 ;热灼胃阴 ,水津内乏 ,口渴引饮 ;阴伤胃热 ,消谷善饥 ,多食而瘦 ;肝大既旺 ,肝阴必伤 ,久则及肾 ,而成肝肾阴伤之局。水不涵木 ,筋脉失养 ,则见肢软无力 ,麻木颤抖。素体阴虚者 ,尤多恚怒郁闷之情 ,一有拂逆 ,更易化火。久病…  相似文献   

17.
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为病因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病。本文结合临床辨证施治,浅述体会如下。一病因病机外感时邪(感染或反复感染),通过皮毛犯肺,肺气不宣则产生咳嗽、咯痰、气喘等症,日久肺气虚损,形成歹根,以后一遇外邪即发。在急性感染期,即有气急倚息、心悸汗出、纳差乏力等脏腑功能低下的虚象,又可见痰声漉漉、下肢或全身浮肿、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等血瘀痰湿的实象。这种症状错杂、虚实相兼的状况,概由脏虚邪盛所形成。  相似文献   

18.
慢性荨麻疹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外洗方法;结果: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慢性荨麻疹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合理配伍加减的经验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具有致病的原因、条件及病邪的变化。在疾病的诊治中,通过常用的辨证方法,明确致病的性质特点,疾病的诊断,病邪的演变转归,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传变规律,确定疾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