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脾切除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统计脾切除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寻找术前如何预测判定脾切除的疗效的方法,并分析术后效果差、再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探索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5月-2011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的62例(其中1例附加副脾摘除术)的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出血、术前对激素的反应、脾脏是否肿大、术后血小板峰值与脾切除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62例中,显效34例,良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5例,有效率(显效+良效)为75.8%。性别和脾脏是否肿大与脾切除术疗效无统计学意义,有无出血症状、年龄、术后血小板峰值、骨髓巨核细胞数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对激素的反应、术前血小板计数具有临床用应价值。结论术前对激素的反应、术前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脾切除术的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脾切除术的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脾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0例(其中5例附加副脾摘除术),分析患者术后疗效及其并发症,同时对脾切除术后的长期疗效进行随访,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全部70例患者中,脾切除术后完全反应54例(77.1%),有效12例(17.2%),无效4例(5.7%).其中年龄、病程、性别、脾脏有无肿大、有无副脾、术前有无出血无统计学意义,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术后血小板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对激素的反应及术前血小板计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激素的治疗效果及术前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脾切除术的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5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术前临床指标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75例(男11例,女64例)脾切除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性别、年龄、病程、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目、脾脏大小、激素治疗效果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各项因素与脾切除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75例中显效42例(56.0%),良效18例(24.0%),进步9例(12.0%),无效6例(8%),8例术后复发。有效率(显效+良效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为80.0%;男、女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1.8%(9/11)、79.7%(51/64),(P>0.05);脾脏肿大、无肿大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0.3%、77.8%(P>0.05);40岁以下、40岁以上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5.4%、70.4% (P<0.05);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无效患者的脾切除有效率分别为85.2%、66.7% (P<0.05);骨髓巨核细胞密度≥(7~35)个/(3cm×1.5cm) 、< (7~35)个/(3cm×1.5cm)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5.7%、63.2%(P<0.05); 术前血小板计数>20×109个/L、<20×109个/L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6.0%、68.0%(P<0.05);病程6个月以下、6个月以上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4.5%、64.7%(P<0.05)。结论 性别、脾脏是否肿大与脾切除术的疗效预测无关;年龄、病程、骨髓巨核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与脾切除术疗效的预测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TP患者脾切除术后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脾脏切除术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术后近远期疗效。并对性别、年龄、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术前对激素反应、术前血小板数目、术后血小板峰值、病程、脾脏有无肿大、血小板抗体数目、有无副脾、手术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近期有效率为69.6%,远期有效率为66.1%,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术后血小板峰值、血小板抗体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血小板峰值是保护性因素(OR<1.00),年龄、血小板抗体数目是危险性因素(OR>1.00)。结论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显著且手术安全。年龄、术后血小板峰值、血小板抗体数目可作为预测脾切除术后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型(SR)和激素依赖治疗型(SD)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结果&#65377;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129例成功完成LS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SR组(82例)与SD组(47例),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65377;统计方法中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65377; 【结果】 129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1例SR型患者因术后腹腔感染&#65380;败血症而死亡&#65377;血液学疗效:79.1%患者完全显效(CR),10.1%部分显效(PR),10.8%无效(NR)&#65377;SR组与SD组患者术前1 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0 ± 66) × 109/L和(124 ± 69) × 109/L (P < 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0 ± 46) min和(121 ± 45) min (P > 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 ± 145) mL和(95 ± 288) mL (P > 0.05),术后48 h总引流量分别为(106 ± 148) mL和(65 ± 67) mL(P < 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8.5%(P > 0.05),术后7 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 ± 215) × 109/L和(426 ± 264) × 109/L (P < 0.05)&#65377;血液学疗效:SR组CR 70.7%,PR 12.2%,NR 17.1%,而SD组CR 93.6%,PR 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5377; 【结论】 LS治疗ITP具有良好的疗效&#65377;在术前准备妥当的情况下,SR型患者手术安全性与SD型相近,但其总体血液学疗效明显差于后者&#65377;  相似文献   

6.
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行脾切除术的42例,随访1年以上,总有效率为76.2%,完全缓解达64.3%,无手术死亡。疗效与病例选择有关,术前主要估测指标为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和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血小板计数过低不是脾切除的禁忌症,但对急性型病例,不宜轻易选用脾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骨髓象、血象、ITP病程长短、复发率、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等多方面回顾性分析脾切除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较.结果 经脾切除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ITP共25例,术后显效21例,良效2例,进步1例,无效1例.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25例,显效13例,良效7例,进步3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5年,脾切除组复发4例,1例死于颅内出血.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8例)相比较,两者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上升速度、术前ITP病程长短、术前ITP初发或复发、术前骨髓象巨核细胞数、术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并不显著(P>0.05)影响脾切除术的疗效.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恢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脾切除是治疗ITP的有效方法、预后较好,其影响因素较少.  相似文献   

8.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PSE)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117例需施行脾脏手术的ITP患者随机分为脾切除术组及脾动脉部分栓塞术组,前者采用常规脾切除术,后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插管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栓塞面积约80%.对两组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近期(3个月)疗效和远期(1年)疗效、手术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同时探讨年龄、性别、病程、血小板抗体、骨髓象的改变、抗核抗体等相关因素对脾动脉部分栓塞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PSE组短期、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与脾切除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脾切除术组(P<0.05或<0.01).PSE组中术后骨髓象基本恢复正常的患者复发率低于骨髓中仍存在巨核细胞成熟障碍(P<0.05或0.01),血小板抗体、抗核抗体滴度低者疗效优于血小板抗体、抗核抗体滴度高者(P<0.05或0.01),但与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SE治疗ITP疗效与脾切除术相当,并发症少,但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9例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20~74×10~9/L,骨髓涂片巨核细胞1~8个/全片,经用强的松、丙睾、长春新碱或脾切除术等方法治疗,2例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作者就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不同治疗组治疗ITP的有效率、血小板上升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单纯激素治疗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组、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33%、71%、82%.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9.23±4.65、14.25±5.12、5.50±1.60、2.50±1.91d.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及血小板上升速度均优于另两组,P<0.05(组间比较t检验).结论激素加丙种球蛋白应作为ITP治疗首选方案,对于不能用激素维持及减量后复发的病人,应尽早做脾切除.  相似文献   

11.
(1) 遗传性球形细胞贫血病、遗传性椭圆形细胞贫血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性溶血性贫血、儿童母细胞贫血病及镰形细胞伴脾肿大病,哪种作脾切除术治疗无效? (2) 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是否包括下列几点?女性多见、有出血倾向、脾脏肿大、末梢血血小板数低于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 (3) 脾切除术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将20例难治性ITP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例采用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8例采用rhTPO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近期有效率91.7%,对照组100%;停rh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至治疗后30 d,治疗组血小板计数仍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和同期对照组(P<0.05).停rhTPO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中9例患者完全反应(CR)4例,有效(R)3例,无效(NR)2例;对照组中6例患者CR 1例,R3例,NR2例.两组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无一例终止治疗.结论 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探讨AATP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采集16例临床诊断为AAT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合患者的既往史、疾病进程和疗效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疗效组间年龄、血小板数、骨髓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别。结果16例患者中既往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史者4例。4例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例切脾,4例加用环孢素A治疗有效,1例加用环磷酰胺有效,6例用上述治疗无效。3例转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转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激素的疗效与患者年龄、血小板数、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无关。结论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无效,激素疗效与上述临床指标无关。激素治疗无效者加用环孢素A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首次发现部分AATP患者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化而来,提示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长期随访发现部分病例可转化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实验室观察肌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复发性ITP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作外周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例的外周血小板数明显减少,骨髓中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而颗粒型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均属慢性型。治疗后,①治疗组(31例)有31例的原幼型巨核细胞、26例的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24例的血小板数、23例的颗粒型巨核细胞、2例的巨核细胞数正常;②对照组(23例)有16例的原幼型巨核细胞、13例的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12例的颗粒型巨核细胞正常,而巨核细胞数23例均高于参考值。结论慢性复发性ITP患者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细胞成熟障碍,产血小板少。肌注丙种球蛋白可使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免受抗血小板抗体和病原微生物的损害,促进巨核细胞发育成熟、血小板生成增加,提高慢性复发性ITP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王德文 《当代医学》2013,(27):49-50
目的分析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急性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用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均有效。自身免疫性疾病8例,用激素治疗有效。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5例,通常会转化为其他疾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通常用激素治疗无效,需根据特定疾病对因处理。非化疗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2例,停药后上升。结论引起急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小柴胡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和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的影响来探讨小柴胡汤的药效。方法:建立ITP模型小鼠,将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激素组和小柴胡汤组,于造模后第14天开始分组给药,共14d,分别于给药前后称重、测出血时间;给药前、给药后4d、7d及14d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造模21d处死,剥离股骨取骨髓测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ITP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率下降,血小板计数持续降低,出血时间延长,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巨核细胞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小柴胡汤组体重增长率明显提高,与模型组、激素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给药组均使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时间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产板巨核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能提高ITP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率,提升血小板计数,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17.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MPV、PAgT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切除术后血细胞增加明显,特别是血小板数。多数病人脾切除术后创口愈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从而认为痊愈出院。但多忽视了血小板上升而导致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我们从1993年至1999年共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与脾外伤等进行脾手术。术前骨髓穿刺查骨髓增生情况和巨核细胞数;术后动态观察血小板上升情况和5年的随访,并观察血小板数、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脑梗死发病率以及药物的干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in,TPO)水平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45例ITP患者(ITP组)和25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PO浓度,同时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骨髓涂片法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并根据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疗效情况,将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结果 ITP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及巨核细胞计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O浓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TP组中治疗无效组的TPO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P>0.05),而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结论血清TPO水平在ITP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型(SR)和激素依赖治疗型(SD)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129例成功完成LS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SR组(82例)与SD组(47例),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统计方法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129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1例SR型患者因术后腹腔感染、败血症而死亡。血液学疗效:79.1%患者完全显效(CR),10.1%部分显效(PR),10.8%无效(NR)。SR组与SD组患者术前1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0&#177;66)&#215;10^9/L和(124&#177;69)&#215;10^9/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0&#177;46)min和(121&#177;45)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177;145)mL和(95&#177;288)mL(P〉0.05),术后48h总引流量分别为(106&#177;148)mL和(65&#177;67)mL(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8.5%(P〉0.05),术后7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177;215)&#215;10^9/L和(426&#177;264)&#215;10^9/L(P〈0.05)。血液学疗效:SR组CR70.7%,PR12.2%,NR17.1%,而SD组CR93.6%,PR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治疗ITP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术前准备妥当的情况下,SR型患者手术安全性与SD型相近,但其总体血液学疗效明显差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肖小兵 《海南医学》2013,24(5):683-68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7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分为两组,标准剂量组(n=39)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亚剂量组(n=40)予亚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d、9d、14d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0.75、0.45,P>0.05)。两组患儿治疗14d后巨核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但两组患儿治疗后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平均出血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结论亚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和标准剂量疗效相当,节省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