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晶珠本草》中植物及矿物药类为研究对象,对其解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解毒思想的具体内容、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晶珠本草》中具有解毒功效的植物类药比矿物药类多,且应用广泛,但其中收载的矿物类药物的炮制减毒和解毒功效体现了藏医药对解毒的独特认识及在疗毒方面的特色优势。藏医学的解毒思想主要体现在药物的炮制减毒、毒的预防及解诸毒,其作用机理包括作用相抵、聚敛毒物、清除毒物、导出毒物、以毒攻毒4个方面,主要应用于药材的炮制、中毒的预防和解救方面,具有深入研究、挖掘和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津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2):4-5
《晶珠本草》(藏名《知麦协称》)是著名藏医药学家杜玛尔·丹增彭措集藏医药学之大成,兼收并蓄,去粗取精而著成的一部藏医药学名著。为藏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晶珠本草》虽比《本草纲目》晚了240余年,但它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可与《本草纲目》交相辉映,在我国药学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堪称我国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本文就该书的特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李昊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1):9-10
《滇南本草》治带下方体现了中医从湿论治,注重肝,脾,肾,任脉,督脉的辨证论治思想,同时,又体现了用药简炼,服药方法独特,就地取材,方便服用等民族药特色,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本草从新一书,为清代吴仪洛所撰写。全书共十八卷,采录药品七百二十多种。是在清代汪昂所编《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药物学著作。纵观全书,与其它药物学著作比较,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7.
《得配本草》是由清代严洁(字西亭)、施雯(字詹宁)、洪炜(字缉庵)三人共同纂写的一部本草学著作,是一本学习和研究中药不可多得参考书,笔者通过对《得配本草》的学习,对该书的学术特点有所理解。在此谈谈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8.
9.
藏医药学是数千年来藏族人民通过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并吸取和融入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医和古阿拉伯等邻近地区的医疗精华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为藏民族的繁衍昌盛傲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整个人类健康事业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论张志聪《本草崇原》的学术成就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崇原>(下简称<本>),是由清初医家张志聪及其弟子所著.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于明万历38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13年(1674年),为明末清初名医,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又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颇为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曾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他们以集注的形式著书,开集体创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增广大生要旨》是清代医家叶灏在唐千顷《大生要旨》的基础上,采集汪喆的《产科心法》,并融入自己的临床经验而成的一部著作,是三位医家智慧的结晶。本文从求嗣、保胎、养胎、临产、产后、小儿调护等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该书的学术特色,同时也指出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华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6):8-8
藏医药学是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藏医药学家,产生了多达300余部的藏医药学专著,其医学专著数量丰富,历代影响之深远在传统医学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四部医典》、《月王药诊》和《晶珠本草》等。现就《月王药诊》的产生年代及其内容和研究利用价值作以简单的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4.
《滇南本草》为明代云南著名的医药学家兰茂所著 ,该书收载滇中常见且习用的中草药 45 8味 ,附方 60 0余首。其中复方配伍精当 ,单方简易实用 ,体现了兰氏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滇南本草》中治疗痹证的附方计 12首 ,涉及药物 40余种 ,从这些附方的用药、配伍及服用方法可管窥兰氏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及特色。1 温经通络祛风寒湿邪《滇南本草》治疗痹证 ,多用温经通络、祛除风寒湿邪之品 ,诸如 :千年健、钻地风、桂枝、威灵仙、五加皮、秦艽、牛膝、木瓜等。据统计 ,《滇南本草》祛风寒湿邪之药约占总数的 7%。在治痹的 12首附方中 …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分析了《本草品汇精要》的编纂特点,探讨了这一体例形成的文献渊源,指出正是由于宋代药品鉴定及金元药理研讨,充实了二十四则的学术内容。在比较了历代官修本草体例后,认为《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接近现代药典的中国古代本草著作。 相似文献
17.
《医学纲目》是元明间楼英所撰写,在嘉庆44年(1565)刊行流布的一本在编撰体例上很有特色的中医书籍。该书以阴阳为总纲,用以统摄血气、表里、上下;又以五行统摄五脏六腑并以之赅百病的症候及治疗。这样,临床辩证时,能迅速从纲到目,从目到标,进行定位,使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了如指掌。此书可视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1《本草从新》简介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本草从新》为清·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所撰。全书总为6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计18卷;收载药物672种,另有附药48种,合计720种。卷首为“药性总义”,后分草、木、果、菜、谷、金石、水、火土、禽兽、虫鱼鳞介、人,共11部51类,其分类方法基本同《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9.
《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其中引用的本草文献有《名医别录》、《李当之本草》、《药录》、《药对》、《徐仪药图》、《本草音义》和《食经》7种.《名医别录》的编定者为陶弘景;《李当之本草》在唐时仍有存留,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药录》应非《李当之药录》;《新修本草》所引之《药对》非徐之才《雷公药对》,而可能是《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古本《雷公药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