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成药》2015,(10)
目的揭示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中成药的品种、功能、主治及使用药物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和《新编国家中成药》为素材,收录在功能和主治中含有"调经、止血、补血、活血、功血、月经不调、崩漏、经期不准、月经过多"等术语的中成药,统计中成药数量、药味数、生产企业数和批准文号数等情况,分析剂型、功能、主治、使用药物的特点。结果收录治疗功血中成药267个,占中成药总数3.35%~6.21%,其中国家基本药物1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6个、药典品种68个;有2 332个企业生产,并获得2 772个批号,约1/3的中成药为独家品种;处方药味数多在11味以内,约12%为单味药制剂;涉及15种剂型,其中固体制剂的使用比例大于液体制剂者。使用248个功能术语,常见的有补气养血、调经、活血化瘀、补肾、疏肝解郁、凉血止血、健脾益气、止血和调冲任等;使用284种主治术语,常见的为月经不调、崩漏、月经过多等。使用668味药物,其中植物药557种,动物药80种,矿物药28种,化学药3种;常用药材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香附、益母草、黄芪等;常用动物药为阿胶、鹿茸等。结论治疗功血中成药具有品种丰富、剂型多样、药味数适中等特点,涵盖了中医治疗功血"塞流、澄源和复旧"的阶段性治则,可用于功血、月经病和带下病等的治疗,而且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和药食两用品具有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8)
本文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国产药品数据库中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为研究对象,参考《新编国家中成药》,对中成药品种批文、生产地域、命名、剂型、药味数、药物类别、作用类别以及主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批文共59 270个,涉及2 856家企业;制剂品种9 629个,其中371个收录于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 126个收录于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板蓝根颗粒、复方丹参片、六味地黄丸的批文最多;近5年区域年销售额中,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排名靠前;命名方式涵盖8个大类;涉及42种剂型;药味数集中在1~140味,平均38.09味;共使用药材2 653种,其中植物药1 941种,动物药349种,矿物药117种;功能类别包括内科、妇科、骨伤科等8个主类;临床应用涵盖了中医病证名和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常用于治疗内科病类、脏腑经络证候,现代医学系统主要用于治疗"症状、体征、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由此可知,中国上市中成药品种繁多,剂型多样,产业发展平稳,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普药、医保市场占比依旧不高,命名方式也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止咳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及使用药物的特点,为新止咳中成药的开发立项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收载的中成药为对象,收录在功能、主治中出现“止咳”、“镇咳”、“止嗽”、“咳嗽”、“久咳”等关键字的中成药,开展“功能、主治、使用药物”等组方特点的分析。结果:684 个止咳中成药涉及功能术语462 个,共使用1 533 次;常用者为止咳化痰、止咳、化痰、清热解表、平喘、祛风解热、止咳平喘、清肺热、解表和润肺等。684 个止咳中成药共涉及48 大类主治,共使用1 107 次;常见者为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外感风热感冒、外感风寒感冒、“痰热壅肺,咳嗽痰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急慢性咽喉炎、肺热咳嗽等。684 个止咳中成药共涉及使用537 类药材和化学药,其中,植物药441 种,动物药36 种,矿物药25 种,化学药35 种;使用频率位列前10 位的药材为:甘草、桔梗、苦杏仁、薄荷、陈皮、麻黄、黄芩、紫苏、半夏、川贝母;1/4 的中成药使用了提取物;还用了化橘红、生姜、梨、西瓜、香菇等5 类食品或水果。结论:止咳中成药的主治涉及的病种繁多,主要用于咳嗽(热性咳嗽最多见)、痰多、喘息、咽炎、喉炎等的治疗;“清热、祛风、解表”法在止咳作用的实现上具有重要地位;功能和主治术语的表达不规范和不明确;使用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亦使用了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食品水果;从民族民间用药中发掘出具有肯定临床疗效,并以提取物为主组方的制剂是止咳中成药新药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1)
本文统计《中国药典》《傣医方剂学》《民族药成方制剂》收载的227个傣医方剂,对方剂名称、批准文号、类别、剂型、药味数、药物类别及数量、常用药及使用频率、主治、送服物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方剂命名采用"药材名+功效+剂型""药材名+主治+剂型""功效+剂型"等11种形式; 26个方剂获得国药准字批文,主要由云南省18家医药企业所生产;方剂主要分为水塔不足方、土塔壅塞过盛方、调四塔总方等14种类别;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等17种;方剂的药味数最多达30味,最少为单味,药味数为3、4味的最多;使用432味药物,其中植物药404味,动物药17味,矿物药5味,辅料3味,成药2种,其他1味;用药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水菖蒲、山大黄、腊肠树、小姜、旱莲草、宽筋藤;送服物质有水、蜂蜜、姜汁、胡椒、米汤、淘米水、猪油、芝麻油等10种;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特色用药方法有睡药法、坐药法、磨药法等。由此可知,傣医方剂分类方式独特,特色剂型丰富,临床应用广泛,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有利于促进傣医药及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蒙药制剂的品种、组方和用药特点,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法定药品标准中蒙药制剂,检索制剂数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统计制剂药味数和药材的类型、使用频率、药用部位,分析制剂的剂型、名称、主治特点。结果:纳入164个制剂,12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获得国药准字的蒙药制剂共有125个,其余39个制剂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制剂的命名方式多采用"主要药材名+药味数目"、"主要功能+药味数目"、"蒙语音译+药味数目"的形式;共涉及6类剂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丸剂、散剂、胶囊剂、膏剂、片剂、颗粒剂;药味数适中,以7味的制剂数量最多;蒙药制剂主治具有多元化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蒙医特色病种、感染性疾病等;蒙药制剂共涉及使用268味药物,其中植物药210味,动物药30味,矿物药22味;常用药用部位依次为果实、根、花、矿物药、心材、全草、胆囊、树脂、粪便、茎、地上部分等;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诃子、红花、栀子、石膏、肉豆蔻、牛黄、荜茇、丁香、川楝子、草乌等,与中药、藏药在使用药物中出现交叉现象。结论:蒙药制剂的品种丰富、药味数适中、固体制剂为主、临床应用广泛、植物药占多数,但是缺乏国内知名的大品种,在用药特点上受到藏药和中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挖掘道家医方渊源、分类、功效主治、用药特点,为辨治疑难疾病提供借鉴。方法 统计宋代《云笈七签》、明代《正统道藏》、清代《道藏1要》、民国《道藏精华》、现代《道家医方》收载的715首道家医方,对方剂出处渊源、八卦分类、方药剂型、功能主治、药物类别、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方剂来源于《肘后备急方》《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清宫秘方大全》等57部医籍,晋、唐、明、清代收载较多,分为补益剂、清热剂、理血剂等17类,剂型为汤、散、丸等15种;方剂命名除常用的“主药+剂型”等形式外,经常采用“古代神仙名+剂型”“太极八卦+剂型”“道教名山+剂型”“四方神名+剂型”等10种形式;方剂组成药味数在20味以内的占比95.32%,药味数在10味以内的占比67.85%,最多30味,最少单味;送服物主要为酒、姜汤、醋汤、盐汤等24种;涉及475味药,包括植物药366味、动物药56味、矿物药35味等;使用频次前十的药味依次为茯苓、甘草、生地、人参、当归、熟地、牛膝、肉苁蓉、菟丝子、肉桂;主要治疗传染瘟疫、中风胸痹、遗精阳痿等证。结论 道家医方来源广泛,剂型丰富,种类繁多,在辨治疑难杂症、养生延年等方面具...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8,(12)
本文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民族药成方制剂》收载的94种维医制剂,对制剂的命名、剂型、主治、配伍、生产情况及药材的类型和数量、常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全国有51家药企的45个维医制剂获得125个国药准字号,其中新疆的10家企业仅获得39%的批文数量;制剂的命名方式多采用"主治+主药名+剂型名"的形式;共涉及16类剂型,常见者为片剂、颗粒剂、煎膏剂,特色剂型如露剂、茶剂;制剂的药材数多为2~14味,单味药制剂的数量最多;共涉及使用264味药物,其中植物药229味,动物药18味,矿物药14味;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西红花、玫瑰花、肉桂、胡椒、诃子肉、干姜、荜茇、丁香、芦荟、高良姜;常见配伍如西红花-肉桂、诃子肉-毛诃子肉-西青果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等多种疾病。维医制剂中植物药占多数,药材品种有地域特色,且受阿拉伯医学和印度传统医学等影响较深;制剂类型以固体制剂为主。由此可知,主治皮肤病和白内障的制剂批准文号最多,但需开发国药准字号品种新药,以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为中印传统医学交流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统计《中国佛医方剂类编》收载的616种佛医方剂,对方剂的出处、名称、剂型、药味数、功能和主治,以及药物的类别及数量、常用药及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剂来源于《外台秘要》《峨眉神效验方》《竹林女科证治》等43本古籍,始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和清朝收载的方剂较多;方剂分为理血剂、补益剂、清热剂、治风剂、理气剂等19个类别;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药膳、酒剂等22种,其中煮散剂、药膳、吊膏、醍醐方和末药方颇具特色;方剂命名采用"主药+剂型""主治+剂型""功效+剂型"等11种形式;93.32%方剂的药味数在15味以内,66.78%方剂的药味数在8味以内,最多达77味,最少为单味;送服物质有酒、童便、醋汤、石菖蒲汤、桂圆汤、薄荷汤、朱砂末等14种;使用636味药物,其中植物药506味,动物药79味,矿物药37味,辅料6种,另外涉及食材44种,生僻药材26种;用药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当归、姜、地黄、川芎、人参、茯苓、白术、黄芩、白芍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等。结论佛医方剂种类繁多,剂型丰富,植物药占比最高,临床应用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处方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用药味数、制剂剂型及开发情况等方面出发,对《中国药典》、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进行整理和分析。《中国药典》中含羌活制剂有53种,涉及处方43个,剂型12种,平均用药味数18.28味,出现频率较高的配伍药味为川芎、防风、白芷;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有48首,剂型6种,平均用药味数13.44味,出现频率较高的配伍药味为甘草、防风、川芎。《中国药典》含羌活制剂的功效与古代经典方剂基本一致,主要为袪风、解表、止痛、活血,并包括7首古代经典方剂。本文可为羌活及其配伍应用及古代处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是祖国医药宝贵遗产之一。它是根据国家药典或地方标准成批生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供医疗应用的中药制剂。因为使用方便,所以品种、剂型不断发展,据《全国中成药产品集》介绍,至1989年,获得批准文号的中成药有5223个品种,分40余种剂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处方是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辩证后所开具的医疗文书,是药剂人员调配药物和指导病人用药的依据。中药处方用名是否规范化直接关系到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性。目前临床医生处方用名使用不规范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中药处方"、"中药处方用名"、"处方用名规范"等为关键字,查阅了近百篇文献,对各地中药处方用名的现状进行了整理,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对中药处方用名的规范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Apriori算法与系统聚类的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方剂治疗血液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梳理常用的药物种类,总结药物间的配伍规律和关联规则,为临床血液病治疗的药物组方选择和中成药开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以"血证""虚劳""急劳""温病""热劳"5个病证作为关键词筛选治疗血液病的方剂,同时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血液病"与全文"中药"进行高级检索,筛选1979——2019年有关中药治疗血液病的文献。根据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对治疗血液病的中药方剂的高频次中药、配伍规律、核心中药组合、相互关系网络及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获得100个方剂和中成药制剂,涉及中药64种,总用药频次772,使用频次≥10的中药有25味,频次最高的5味中药是丹参、人参、党参、黄芪和地黄;治疗血液病的中药药性以温(频次291,37.79%)、寒(频次228,29.61%)为主,药味以甘(频次486,41.82%)、苦(频次362,31.15%)为主;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核心药物组合包括川芎-当归、白芍-当归、熟地黄-当归、桃仁-当归等7个药对组合和桃仁-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当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院儿科门诊西药处方中中成药使用情况。方法:对某院儿科门诊西药处方6000张中使用中成药的品种、使用途径、类别分布、合理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中使用中成药比率占67.73%;含中成药的处方中止咳化痰类处方最多,有1816张(44.7%),剂型以颗粒剂为主,有1996张(49.1%)。结论:某院中成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要是能对医生开展相关培训、降低药物成本、开发新剂型,可以促进进一步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何兰娟  朱向东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344-2349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中治疗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泄泻及新药法研发提供参考。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中医药治疗泄泻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对治疗泄泻的94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3首。研究表明,《临证指南医案》中收录治疗泄泻的方剂以祛湿、补虚为主,药性多偏于温平,药味苦甘辛,体现了"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儿科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等4大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常见病,这3种疾病多以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现象为主,并多与儿童体质弱有关;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以厌食、呕吐、腹泻、便秘为主;皮肤系统疾病有如头癣、足癣、皮肤癣等癣类疾病,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痱子、晒伤等皮肤病等。儿童是特殊的用药群体,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具有对疾病的易感性强,应激能力低,对药物反应不敏感等特点,故对药品的用法和用量有其特殊要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然而儿科用药问题重重,儿科用药值得深思。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辨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而成的丸、散、膏、丹、口服液等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是经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总结的精华。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剂型以片剂、丸药、胶囊、口服液、散剂为多。儿科中成药有药性平和、使用方便、含量稳定、量效可控、疗效确切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为了确保应用儿科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严格把握儿科中成药的一些注意事项,本文通过分析儿科中成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规范保障儿科中成药,提高儿童用药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6.
骨科中成药多含有毒性中药饮片,且使用量大、用药人群特殊,一直是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的热点和难点。该文切入医院药学工作实际和中医药基本理论,提出骨科中成药"辨证辨量辨毒"的合理用药模式,拟定相关参考规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首先,梳理骨科中成药临床应用特点,提出"证"、"量"、"毒"三位一体的用药核心监护点;接着,以常见81个同类品种为示例,建立说明书信息库,并以2 000张回顾性处方点评分析结果圈定高频药物和常见不合理因素;同时,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系统搜集汇总不良反应案例文献,辅以问卷调研形式,明确了各药品的核心监护点信息。整合以上信息,拟定《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参考》并经专家讨论后完善修订。初步预实践2个月后效果显示,该模式符合临床用药实际,能够提供实用有效的合理用药信息,效果良好。综上,"辨证辨量辨毒"是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监护点,该模式立足临床实际,为合理用药研究提供思路创新、理论保障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抽查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对中成药使用方法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我院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7月至12月门诊处551200张,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合理用药表现在:辨析病证不明确,临床诊断与药物适应症不符,配伍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当,超疗程用药。结论:中成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医院应该加强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国家药品抽检是我国对上市后药品监管的重要手段,在药品质量评价与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2021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负责完成了18种中成药的国家药品抽检工作,品种涉及丸剂、注射剂、散剂、片剂和胶囊剂多种临床常用剂型,抽检总计2149批次。对各品种质量分析报告进行总结,结果显示各品种标准检验合格率高,但探索性研究发现一些质量问题,并对此进行梳理与归纳。同时,还对上述国家药品评价抽检工作成果、创新质量评价模式探索等关注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中成药国家药品抽检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中成药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辰  高慧  闫国跃  阿里穆斯 《中草药》2018,49(17):4178-4183
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经典名方制剂的应用引起各家企业的重视。目前经典名方制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专利、质量、临床等方面,缺乏对于普及应用方面的整体研究,其中制剂说明书方面的研究作为应用研究的一个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分析我国现有的关于中成药说明书研究的文献,多数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具体样本的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对比和具体建议。研究了128品目的日本汉方制剂说明书及相关用药指导,具体分析了日本汉方制剂和我国中成药在中药经典名方的选择、说明书内容以及目录索引和指导手册方面的差异,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在经典名方目录的确立、用药说明书内容以及索引方式的改善、整体指导手册及应用数据库的确立3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以对我国中药经典名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