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慢性单纯性胆囊炎并胆囊内结石对肝脏影响的临床研究(摘要)研究生夏仁品导师 刘筱衡,黄天培,李彬(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昆明650031)本实验以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内结石为观察组,共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脾破裂为对照组,共18例,对比观察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对肝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83例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内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时切取肝右叶肝缘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83例患者病理报告有204例存在程度不同肝细胞损害(排除各类肝炎患者)。结论: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内结石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宜早行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对肝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对肝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83例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内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时切取肝右叶肝缘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83例患者病理报告有204例存在程度不同肝细胞损害(排除各类肝炎患者)。结论: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内结石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宜早行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张建广 《大家健康》2016,(10):75-76
目的:分析高危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运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后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最近几年收治的高危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高危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予以观察组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后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危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运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后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逆行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所需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与腹腔镜逆行全胆囊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相比,采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等特点,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曾昭君 《吉林医学》2014,(15):43-44
目的:探究对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用腹腔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更具有显著优越性,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将胆囊周围粘连尽可能的分离,提高解剖胆囊三角的准确性,这对于手术成功概率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术式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分数、住院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分数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P <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有效率高,可有效改善胃肠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汪建勇 《当代医学》2014,(32):23-24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7月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患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疾病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47)。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4.5%,治疗组有效率为9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操作共计实施(118.49±16.52)min,术后恢复治疗(8.69±2.04)d;治疗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共计实施(95.62±13.47)min,术后恢复治疗(5.10±1.44)d。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胆囊炎患者的胆囊显像特点及胆囊收缩功能.方法:对25例无肝胆疾病的正常对照组和经内科治疗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胆囊炎患者56例,包括结石性胆囊炎患者31例,进行99mTC-EHIDA肝胆显像及定量分析.结果:20例胆囊未显像,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例,慢性胆囊炎16例,其中结石性胆囊炎9例.与对照组比较,非结石组与结石组的胆囊收缩潜伏期(LP)延长,胆囊排泄分数(EF)及排泄率(ER)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预测胆囊疾病和评价胆囊功能方面,放射性肝胆显像可作为首选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腹腔镜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恢复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胆囊切除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肝胆疾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体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3例各型肝胆疾病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总胆汁酸测定,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作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胆汁淤积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结论:人体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 (TB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对照组、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80例好转患者治疗前、后 ,存活组、死亡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TBA水平与Alb呈负相关 ,与ALT、TbiL、PT呈正相关 ;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0 1)。 80例好转患者血清TBA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低 (P <0 .0 0 1)。结论 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对了解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各种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测定168例肝病患者的空腹血TBA水平。结果:血清TBA水平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患者中明显升高,其阳性率分别为90.9%、89.2%、100%、100%、100%、41.7%、47.4%。升高的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结论:血清TBA的测定可以作为反映急慢性肝病、肝硬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病毒性肝病患者.常规组:自愿参与的健康人员.观察组:病毒性肝病患者.清晨空腹收取患者静脉血液8ml,检查基本指标和最新的生化检验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指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总蛋白、白球化、球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化检验指标对病毒性肝病患者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白蛋白以及球蛋白等基本生化诊断有利于对病毒性肝病进行确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指标情况有助于对病毒性肝病具体类型进行鉴别,从而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在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检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和TB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前白蛋白在各肝病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见联合检测血清PAB和TBA,有助于肝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以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含量,探讨该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600份HBV感染及110份正常对照组血清进行空腹总汁酸测定,同时对其他肝功能相关项目进行测定。结果:“135”、“145”、“245”、“5”模式组血清TB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P〈0.01,P〈0.05)。“25”、“45”模式组血清TB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P〉0.05)。结论:TBA是一项比较灵敏的肝功能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HBV携带肝脏损伤的情况,而且有助于监测乙型肝炎患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2013~2015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治疗以及人工肝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值(PTA)。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加急性肝衰竭症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患者的肝脾体积测量在评估肝硬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5年2月—2018年8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诊治的肝硬化的HBV感染患者(110例),选择同期诊治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42例)。分别行螺旋CT扫描,测量其肝脏各叶及脾脏体积,计算各叶所占全肝比例及肝脾比值,与肝穿刺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肝左外叶体积、尾叶体积及体积比值在对照组中最小,随着肝纤维化进展逐渐增大,其中肝硬化组肝左外叶体积最大(均P<0.05)。肝右叶、肝方叶及总肝体积随肝纤维化进展,在S2期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肝硬化组体积最小(均P<0.05)。脾脏体积随肝纤维化进展,呈持续增加趋势,以肝硬化亚组体积最大;肝脾比值随肝纤维化进展,呈持续下降趋势,以肝硬化组最小(均P<0.05)。左外叶/总肝、尾叶/总肝比值与肝纤维化呈高度正相关(均P<0.05);总肝/脾脏比值与左外叶/总肝、肝纤维化呈高度负相关(均P<0.05)。 结论 螺旋CT测量肝及脾的体积是评估乙肝后肝硬化程度的一个无创的可靠手段,随着肝纤维化进展,肝脾体积与之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其中肝左外叶、尾叶、脾脏体积与纤维化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NO水平.结果:血清NO水平,慢性乙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1).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B级(P<0.01),随着肝硬化病变的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肝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评判的观察指标,同时血清NO水平的研究可能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小鼠梗阻性黄疸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小鼠梗阻性黄疸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动态观察.方法 选取Balb/c小鼠矾只,随机等分为模型组(56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实验组开腹后游离出胆总管,双重结扎,然后关腹.于实验的第12h,1、2、3、4、5、7d动态观察胆总管直径及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中间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总数百分数和中间细胞总数百分数.测血清总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月日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值.取动物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小鼠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其胆总管的直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中间细胞总数及百分数、肝功能相关酶指标等,都存在一定的曲线变化.结论 Balb/c小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阻塞性黄疸时,其变化的规律与人类相似,并且造模时间短(只需2d),是研究梗阻性黄疸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的可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