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和肽素的变化,探讨缬沙坦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湖南株洲凯德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9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缬沙坦,n=50)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n=49),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血浆NT-proBNP、和肽素水平及心室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6个月与1个月比较,血浆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6个月的血浆NT-proBNP、和肽素水平与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LVESD及LVEDD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均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够抑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和肽素的分泌,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首次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为1.5μg/kg,之后以0.007 5μg/(kg·min)剂量持续静脉泵泵入,连续用药72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的临床症状、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变化,并测定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3d心率、LVEF、NT-proBNP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与左室重构及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CHF患者116例(CHF组),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NT-proBNP;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IDdI)、E/A值。结果 CHF组血浆NT-proBNP、LVMI、LVIDdI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心功能Ⅳ级者高于Ⅲ级者、Ⅲ级者高于Ⅱ级者(P〈0.01或〈0.05)。CHF合并房颤者的血浆NT-proBNP高于无房颤者(P〈0.05);与左房内径≤39 mm者比较,左房内径≥40 mm者的房颤发生例数多、血浆NT-proBNP水平较高(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房颤、LVMI、LVEF是血浆NT-proBN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 NT-proBNP水平与CHF程度及左室重构相关,慢性CHF合并房颤患者的血浆NT-proBNP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将58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心力衰竭组,其中Ⅲ级组11例,Ⅳ级组47例,分别于就诊次日空腹和心功能改善至Ⅰ~Ⅱ级后采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NT-proBNP。选取20例心功能正常的入院检查者为对照组。结果舒张性心力衰竭组NT-proBN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P〈0.01);舒张性心力衰竭组随着心功能的改善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张性心力衰竭时NT-proBNP升高,且随心功能损害加剧而升高明显,治疗后明显降低,提示NT-proBNP是可反映舒张性心力衰竭病情变化的指标,可用于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观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室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3例老年CHF患者按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方法分为心功能Ⅱ、Ⅲ、Ⅳ级3组,25名健康老年人纳入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4组血浆NT-proBNP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力衰竭NT-proBNP、LVED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血清NT-proBNP浓度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3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711,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85,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CHF患者心功能检测的有效生化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国产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有效性。方法:60例CHF患者被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多巴胺组(30例),分别静脉滴注左西孟旦,多巴胺24h。观察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LVEF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多巴胺组比较,左西孟旦组SV[(63.12±24.21)ml比(70.12±24.26)ml]显著升高,NT-proBNP[(4342.49±561.08)pg/ml比(4045.11±432.55)pg/m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左西孟旦能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显著降低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的影响。方法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如洋地黄制剂、利尿剂、ACEI、血管扩张剂及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2.0g,静脉滴注,1次/d,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LVEF明显提高[(45.2±5.8)%比(38.4±6-3)%,P〈0.05],血浆NT-pmBNP水平显著降低[(2317.5±128.5)ng/L比(398.4±78.5)ng/L,P〈0.05]。对照组治疗后LVEF亦有所提高[(41.1±6.1)%比(37.3±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血浆NT—proBNP水平降低[(762.8±63.9)ng/L比(2512.4±136.2)ng/L,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45.2±5.8)%比(41.1±6.1)%,P〈0.05],而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98.4±78.5)ng/L比(762.8±63.9)ng/L,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龄心衰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测定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心力衰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结构、功能的关系;观察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评价NT-proBNP在高龄心衰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仁济医院住院治疗的高龄心力衰竭患者49例,13例健康高龄老人纳入对照组,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对心衰患者进行分级。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检测血浆NT—proBNP的浓度;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结构、功能。结果高龄心衰组患者血浆NT-proBNP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且随NYHA的心功能分级增高而逐渐升高(P〈0.001)。患者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01),与LVMI、LVST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LVEF、LVMI值相关,与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无相关性。NYHAⅢ级及Ⅳ级心衰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浆NT—proBNP能较好地反映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态,是评估左室功能的客观生化指标,可用于疗效评价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益心气疗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水平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CHF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干预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补益心气汤剂治疗。两组均治疗12 w,观察血浆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 min步行测试(6MWT)距离等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0%vs 83.33%,P=0.019);两组NT-proBN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干预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干预组的LVEDD、LVESD和LVESV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6MWT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常规抗CHF的治疗方法上结合补益心气疗法可有效提高CH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心功能Ⅲ~Ⅳ级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CH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3例)应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治疗.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双向侧流免疫法测定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量血清胱抑素C(Cys-C);日立7600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Scr);简化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 两组治疗8周后,血清NT-proBNP、Cys-C、Sc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GFR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均<0.05).结论 缬沙坦能显著降低CHF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NT-proBNP、Cys-C水平,提高LVEF,改善GFR,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评价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5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舒张性心力衰竭分级分成3组:弛缓受损组(27例)、假性正常充盈组(21例)和限制性充盈组(17例);同时将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24例).对比分析各组受检者治疗前、后的血浆NT-proBNP和CRP值.结果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与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假性正常充盈组的NT-proBNP水平(730.53±209.68)ng/L和CRP水平(4.05±2.23)ng/L均明显高于弛缓受损组的(359.92±100.65) ng/L和(2.28±1.22)ng/L(P<0.05),限制性充盈组的NT-proBNP水平(2262.03±1019.05)ng/L、CRP水平(8.42±3.13)ng/L明显高于弛缓受损组[(359.92± 100.65)ng/L、(2.28±1.22)ng/L]和假性正常化充盈组[(730.53±209.68)ng/L、(4.05±2.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和CRP水平显著增高,且上升程度与舒张功能不全程度呈正比,两者对疗效评定及病情转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DHF)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6例住院的 DHF合并 T2DM患者资料,依据转归结局不同分为:无事件组108例,事件组98例[发生主要心血事件(MACE)]。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 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与无事件组相比,事件组的 NT-proBNP、LVEDd显著增加,LVEF、E/A比值明显降低(P 均<0.05),单因素直线分析显示 NT-proBNP、HbA1c、LVEDd、E/A比值与 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r=0.075~0.091,P均<0.05),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为 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03,P=0.009)。NT-proBNP预测患者住院死亡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P<0.05),血浆 NT-proBNP≤4010pg/ml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 NT-proBNP>4010 pg/ml者(OR=5.028,P<0.05)。结论:血浆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能独立预测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住院106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53例,予以常规剂量(80mg)缬沙坦治疗,1次/d;大剂量组,53例,予以大剂量缬沙坦治疗,80mg,2次/d。两组均按照指南予以抗心衰治疗,疗程6个月。在治疗后测定两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值,以及进行6min 步行试验。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治疗后大剂量组的 NT-proBNP 水平[(3042.6±116.3)pmol/L 比(2565.8±98.2)pmol/L]及 LVESd [(34.5±2.2)mm 比(29.4±2.0)mm]、LVEDd [(55.1±2.9)mm 比(50.2±2.5)mm]、IVST [(12.9±1.8)mm 比(10.7±1.2)mm]、LVPWT [(11.8±1.1)mm比(10.9±0.9)mm]显著降低(P 均<0.05);大剂量组的6min 步行距离[(271.2±24.9)m 比(367.7±22.3) m]显著增加,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43.40%比62.26%)(P 均<0.05),而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大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更加有效且安全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左西孟旦和传统临床治疗心衰药物的心衰疗效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难治性心衰患者64例,随机分成左西孟旦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左西孟旦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左西孟旦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0.6%比71.9%,P〈0.05);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西孟旦组LVEF[(35.5±7.8)%比(39.2±6.9)%]、SV[(72.0±1.8)ml比(77.6±1.2)ml]明显提高(P〈0.05),NT-proBNP[(1562±836)μg/L比(865±310)μg/L]水平显著降低(P〈0.01)。左西孟旦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6.3%比25%,P〈0.01)。结论:左西孟旦对于难治性心衰患者,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CHF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个体化应用强心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Ⅰ组加用奥美沙坦,Ⅱ组加用缬沙坦,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定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血压以及肾功能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Ⅰ组和Ⅱ组治疗后,LVEDd[Ⅰ组:(58.5±6.4)mm vs.(52.2±6.0)mm,Ⅱ组:(58.2±5.9)mm vs.(52.8±5.8)mm]下降,LVEF[Ⅰ组:(39.2±5.2)%vs.(52.1±3.8)%,Ⅱ组:(39.8±6.0)%vs.(50.6±2.7)%]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Ⅰ组和Ⅱ组治疗后NT-pro BNP[Ⅰ组:(934.0±217.7)pg/ml vs.(184.7±66.6)pg/ml,Ⅱ组:(935.0±224.6)pg/ml vs.(191.6±70.2)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Ⅰ组和Ⅱ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奥美沙坦能够改善CHF患者心功能,降低NT-pro BNP水平,其疗效不劣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给予内科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治疗前后观察静息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功能级别、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酒石酸美托洛尔可明显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98例ACS患者根据是否行直接PCI手术治疗,分为PCI手术治疗组和非PCI治疗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与心脏功能的关系.同时根据治疗后NT-proBNP的水平分为3组:A组NT-proBNP<125 pg/ml,B组125 pg/ml≤NT-proBNP<450 pg/ml,C组NT-proBNP≥450 pg/ml.随访3个月,观察NT-proBNP的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行PCI组NT-proBNP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未行PCI组(P<0.05).随访3个月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行PCI组NT-proBNP水平下降更显著(125.5±50.4比458.6±186.5,P<0.05),对应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5.01±0.68 比5.42±1.30,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4.00±6.50 比 46.00±12.9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C组明显高于A组(P=0.006<0.01),也高于B组(P=0.028<0.05),与A组相比,B组的MACE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0.05).结论 ACS患者直接PCI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下降明显,心脏功能保存较好.血浆NT-proBN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且与患者的预后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83例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3例)、普伐他汀组(58例)和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联合用药组(62例).三组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一定剂量的上述药物,疗程12周,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血压、心率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用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用药前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观察3个月内患者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和血压、心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三组患者血浆中NT-proBNP与cTnI分子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6-MWT提高明显(P<0.05).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组以上效果最明显,且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联合用药可以降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和cTnI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6人,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5%,明显高于对照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R、SBP以及DBP均比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明显,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