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勤  孙俊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426-3428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0~12个月的婴儿骨骼强度的状况。方法:共检测7 727例0~12个月的无锡地区健康婴儿,采用标准方法测定婴儿胫骨中段的SOS值;以Sunlight系统内提供的同月龄、同性别亚洲婴儿的SOS值为参照标准。结果:①得出无锡地区0~12个月健康婴儿骨骼SOS值;②得出无锡地区婴儿与亚洲婴儿比较后的Z值。结论:无锡地区0~12个月健康婴儿骨骼SOS值与数据库提供的亚洲婴儿SOS值比较,Z值早期低,随月龄增加逐渐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婴儿骨强度现状,探讨影响婴儿骨强度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定量超声仪对1431名婴儿进行骨强度测定并进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调查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婴儿骨强度减低占44.2%,以轻度为主,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有佝偻病症状和体征、喂养方式与婴儿骨强度相关。结论:婴儿骨强度总体水平偏低,临床应重点关注小年龄女婴,定期监测骨强度,对防治婴儿佝偻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婴儿进行游泳训练,观察对其骨骼强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35例30~42d健康婴儿分为两组,游泳组115例,对照组120例。游泳组每周2~3次游泳训练,对照组仅进行正常沐浴。两组婴儿满6个月时观察骨强度的变化。骨强度测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 TM7000P骨强度B超仪,检测婴儿非用力侧(左)胫骨中段传播的超声波速度SOS(m/s)。结果游泳组婴儿骨强度(3167.88±106.23)m/s明显高于对照组(3052.67±99.6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泳组婴儿骨强度异常率25.2%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泳对婴儿的骨强度有显著的影响,能增加婴儿的骨强度。由于这项运动简便易学,并且效果显著,值得向家长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常足月婴儿超声骨强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婴儿超声骨强度正常参考值。【方法】选择出生~12月龄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 128例健康婴儿为检测对象。0~12月龄(包括整12月龄)每月1组,共12组。用定量超声骨强度仪(g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测定受检婴儿胫骨中段的骨骼超声传播速度(speed of sound,SOS)值,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cm)、体重(kg)。【结果】出生~12月龄12个组正常婴儿SOS正常参考值分别为(m/秒):2966.0±74.22、2964.1±93.31、2982.8±87.64、2982.3±66.39、2999.4±57.64、3034.2±78.67、3057.5±62.93、3078.7±73.62、3145.2±72.26、3162.8±71.03、3164.7±75.96、3235.6±82.04。【结论】0~12月龄男女童之间SO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月龄增加,骨强度水平有所提高。胎儿期储备运动、合理喂养对SOS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佝偻病婴儿骨密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单光子骨矿物质密度测定方法对76例佝楼病婴儿的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结果报告于下。对象和方法76例佝偻病婴儿系门诊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者,男性49例,女性27例。年龄<6个月20例,6~12个月28例,~18个月20例,~24个月8例。诉多汗、夜惊、烦躁,毛发稀疏76例(100%),枕秃、方依、郝氏沟、肋串珠68例(89%),不同程度X型、O型腿者IO例(13%),漏斗胸3例(4%)。对照组40例,系门诊健康体检儿,无临床症状及体征者,母乳充足,坚持补充钙剂及维生素A、D。采用GBry928型单光子骨矿物质密度测定仪(中国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婴幼儿骨强度现状,探讨影响婴幼儿骨强度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定量超声仪对1729名婴幼儿进行骨强度测定并进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1091名(63.1%)婴儿的骨强度在正常范围,骨强度减低者以轻度为主,影响婴幼儿骨强度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是否服用维生素D及钙剂、喂养方式、有无佝偻病症状体征。【结论】婴幼儿骨强度大多数在正常范围,临床应重点关注小年龄婴儿,及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有利于提高婴幼儿的骨强度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淄博市城区3~6岁儿童胫骨骨强度水平,建立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超声骨强度声速值(speed of sound,SOS)正常参考值。方法 选择淄博市城区幼儿园参加体格检查的3~6岁儿童,根据月龄将7 920名儿童分为12组。采用定量超声仪测定儿童左侧胫骨中段SOS值,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体重,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SOS在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且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9,P<0.01),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各年龄组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之间SO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SOS值与年龄相关,且具有性别差异,肥胖儿童SOS值较低,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建立儿童SOS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 0~ 6月龄婴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 (BALP)测定 ,了解维生素D缺乏情况 ,以便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治疗。方法 :随机抽样南京市秦淮区 5个街道 2 0 3例 6月龄内婴儿 ,调查其喂养史并进行体检。结果 :BALP≤ 2 0 0u/L的 4 3例 ,占 2 1.18% ;>2 0 0u/L的 16 0例 ,占 78.72 %。有月龄越小BALP测定结果越高的倾向。喂养方式与BALP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BALP检测方法具有简易、方便、灵敏、特异性等特点 ,可用于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骨矿含量测定在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矿含量测定在昆明地区婴儿佝偻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地佝偻病活动期婴儿31例及正常婴儿33例采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其骨宽(Bw),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用微量条形酶免疫测定法测定上述两组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并做X线手腕片检查,将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正常婴儿组相比,佝偻病组BMC明显降低,BALP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在佝偻病组BMC阳性率为87%,手腕X线阳性率为1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与BALP阳性率90%相比,则差异不明显(P>0.05),并且BMC与BALP呈中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结论] 认为SPA检测技术对本地区婴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74例BALP检测,了解42 d婴儿VitD缺乏情况,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方法按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公司提供的BALP试剂盒要求进行操作.结果BALP≤200 U/L13例,男6,女7例;200~250 U/L27例,男14例,女13例;250<300 U/L103例,男53例,女50例;300 U/L31例,男21例,女10例.结论BALP测定结果男女无特别差异,喂养方式与BALP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无论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儿均应补充Vit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分析武威地区骨折病人骨密度,以获得当地人群骨密度数据,并探讨骨折的危险性。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9月所有骨折住院的当地病人1350例,其中30岁以下339例,30岁以上1011例;城镇人口415例,农村人口935例,均在刚入院时进行骨密度检测,对测定结果按以上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30岁以上骨密度异常者为68.30%,30岁以下为18.30%,女性30岁以上骨密度异常者为77.00%,30岁以下为13.41%,P均〈0.01;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骨密度异常者比例分别为83.53%和83.86%,P〈0.05。结论 30岁以上人群骨密异常者显著高于30岁以下人群,骨折病人不论城市、农村人口,骨密度异常者均较高,骨折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骨密度改变,要用DEXA方法测定19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桡骨远端1/3点骨密度(BMD),同时检测其血清中段甲状旁腺素(M-PTH),碱性磷酸酶(ALP)。结果显示血透患者骨密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对照组,并随透析期间延长而更显突出。血透患者骨密度与PTH,ALP呈逆向改变关系。说明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存在骨量丢失,血透治疗似未能有效阻止其过程。骨密度测定对肾性骨病防治具有临床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京市部分身体健康的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水平。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志愿者的腰椎(L2-4)侧位的骨密度。结果共检测符合条件的中老年女性358名,经检测腰椎(L2-4)的侧位骨密度平均值的整体均数为0.624g/cm^2,按出生年月从1944—1957年,每2a为1个年龄组共分为7个组,各组依次为:0.524、0.572、0.591,0.584、0.60、0.649、0.718。结论调查显示该市部分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已经明显下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4.
生长突增期少女骨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研究少女在生长突增阶段的骨密度变化以及与身高增长速度、第二性征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关系,作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先后两次测量69例少女身体多部位的骨密度,了解其一年中的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长突增阶段各个部位的骨密度均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但各部位骨密度增加的幅度和时间并不一致。营养状况(超重与体重不足)和少女的性发育状况与骨密度的增加有密切关系,提示:在青春期加强营养对预防骨质疏松是很有必要的。此外,通过与年轻妇女骨密度的粗略比较,初步了解青春期早期是女性骨密度增长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
男性吸烟烟龄和吸烟量与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彪  黄碧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464-2466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 (1)除腰椎侧位BMD外,吸烟组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2)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位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吸烟者BMD下降;吸烟是骨质疏松症(OP)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骨密度作为衡量骨健康的主要指标,受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的影响,而营养是重要的可控因素。近年来植物化学物与骨健康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本文按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类胡萝卜素与骨密度的观察性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骨密度与孕期保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新生儿及婴幼儿的骨密度正常值,更缺乏用骨密度的方法来观察新生儿及婴幼儿骨骼发育及疾病的报道.本文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了110例正常孕母尺桡骨及其新生儿的胫腓骨骨密度,同时还测定了部分早产儿的骨密度,对母孕期营养供给、补钙、日晒、运动等多种因素对其所生新生儿骨密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早产双胎儿骨密度值明显低于足月正常新生儿,母孕期适当补充钙剂对母婴的骨密度均有明显影响,母孕期未加服钙剂者母亲的尺桡骨骨密度值明显低于服用钙剂者,她们所生新生儿的骨密度亦明显降低,多因素进步回归分析也发现母孕期的营养供给对新生儿有正性影响,所以提倡孕期保健、适当服用一些钙剂与鱼肝油,加强孕期营养是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避孕药醋酸甲羟孕酮(DMPA)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8例应用DMPA避孕的25~40岁女性,每3个月肌注DMPA1次,用药24个月;同时选择59例25~40岁从未应用激素避孕药的女性做为对照,应用双能X光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骨矿物质密度(BMD)。结果:用药组用药2年后腰椎和股骨颈平均BMD从基础值1.106±0.110g/cm2和0.913±0.100g/cm2下降到1.045±0.103g/cm2和0.855±0.100g/cm2,分别下降了5.5%和5.9%,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25~40岁女性肌注醋酸甲羟孕酮避孕导致骨矿物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 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丁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Low bone density (LBD) in the postmenopausal period has long been a pervasive public health concern;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ity and LBD has yet to be fully elucidated. Thus,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ity and LBD in postmenopausal Korean women.MethodsThis study used baseline data from 1287 Korean postmenopausal women aged 40 years or older enrolled i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s Etiology Research Center community-based cohort study conducted in Korea from 2013 to 2017. The main exposure was parity (nullipara, 1, 2, 3+). The main outcome was LBD, including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based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measured using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lumbar spine (L1-2).ResultsThe mean age of participants was 57.1 years, and the median parity was 2. Of the 1287 participants, 594 (46.2%) had osteopenia and 147 (11.4%) had osteoporos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LBD was found between nullipara and parous women, whereas higher parity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LBD among parous women; the adjusted odds ratio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presence of LBD was 1.40 (0.97 to 2.02) for a parity of 2 and 1.95 (1.23 to 3.09) for a parity of 3 relative to a parity of 1.ConclusionsWomen who have given birth multiple times may be at greater risk of bone loss after menopause; therefore, they should be a major target population for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