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猴异体椎间盘移植--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勇  阮狄克  周勇  隋延仿 《医学争鸣》2000,21(8):957-960
目的:探索治疗椎间盘病变的较好方法。方法选用恒河猴12只进行腰椎间盘两两配对移植,观察术后不同时期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间盘高度术后1-5mo呈下降趋势,6-12mo基本保持稳定,光镜下纤维环和软骨终板形态结构基本完好,有较度退变表现,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及骨坏死现象,透射电镜观察到移植组间盘髓核退变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多,髓核基质中胶原原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增多,结论猴异体移植间盘在受体能够存活,移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移植延缓椎间盘退变及磁共振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椎间盘退变早期植入椎间盘后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情况,并用磁共振进行干细胞示踪。方法:采取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体外纯化扩增兔BMMSCs,并用氧化铁纳米粒子进行标记,于退变手术当时植入手术节段椎间盘内。分别于2、4、6、8周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的含量变化,用磁共振扫描对标记干细胞在椎间盘内分布进行示踪。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周内实验组髓核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明显较模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兔BMMSCs移植可以延缓甚至阻止髓核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再发纤维软骨板剥脱症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 方法 :对 9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 2年突发腰部剧痛并下肢放射痛和无力、经CT证实为纤维软骨板剥脱压迫神经根的患者行手术减压 ,摘除剥脱的纤维软骨板 ,同期行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 结果 :9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 ,时间 1~ 5年余 ,按Nakai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优 4例 ,良 3例 ,可 1例 ,差 1例 ,优良率为 77.8%。 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初次行髓核摘除术时应尽量减少髓核切除量 ,如果切除过多不仅影响预后 ,而且很可能会损伤纤维软骨板 (术中医源性破坏 )。如果患者纤维软骨板发育不全 ,术后过早活动或活动不当 ,以及重手法推拿、重体力劳动等均可导致纤维软骨板破裂脱入椎管内 ,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尽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6.
A reappraisal of intervertebral disc lesions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7.
宋锡刚  张惠萍 《医学争鸣》2005,26(22):2071-2071
1 临床资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9(男7,女2)例,年龄18~72(平均49)岁,病程8~36(平均15) mo. 均有腰背痛,但无明确压痛点. 伴有大腿前方痛、股四头肌肌力减退、膝反射减弱5例,坐骨神经痛、足拇背伸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弱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例,2例跟臀试验阳性. 均经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及CT,MRI检查、腰椎管造影而确诊.  相似文献   

8.
Wang WM  Jin DD  Lu JM  Wang B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22-626
目的制备双后足大鼠增龄颈椎间退变的动物模型并研究颈椎间盘自然老化及退变过程中髓核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及其规律。方法4周龄SD大鼠76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只大鼠通过截除前肢制备双后肢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按术后3、6、9、12个月4个时间段分组,每组10只;对照组36只大鼠未予处置,按实验开始后4、8、12、16个月分4组,每组9只。每组大鼠处死后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制备C4~5、C5~6和C6~7椎间盘中矢状面组织学切片,行HE、番红.0染色,研究观察颈椎间盘退变情况及终板软骨细胞向髓核迁移的规律。结果截除双前肢后,双后肢大鼠全部存活,实验组大鼠术后9、12个月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均出现颈椎间盘退变的典型征象。颈椎间盘老化的过程中,终板的软骨细胞向髓核不断迁移,在髓核、终板与内纤维环的交界区,软骨细胞沿胶原纤维排列的方向向髓核边缘迁移;在髓核的中央区域,软骨细胞平行或垂直于终板向髓核迁移,脊索性髓核向心性皱缩并最终完全被纤维软骨性髓核取代。在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完成得更快、更早。结论双后足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不损伤动物靶器官正常的解剖结构,成功率高、重复性好,符合人类颈椎间盘退变规律;髓核中的软骨样细胞由终板软骨细胞迁移而来,在髓核的不同部位及椎间盘老化和退变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9.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腧穴热敏化红外客观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红外成像技术探索热敏化腧穴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SI-21型热扫描成像技术,分别对纳入试验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对照组60例非腰椎间盘突出症体检者,以穴区红外辐射强度及艾灸传热长径为观察指标,比较腰阳关、患侧大肠俞、患侧委中三个穴位的红外特征。结果: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阳关、大肠俞、委中穴热敏化态时,其局部的红外辐射有其特征性改变,显示以高温特征为主;艾灸热敏化穴位的传热长径明显高于非热敏化穴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腧穴热敏化态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并非仅仅是受试者的主观感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植骨治疗动力性不稳定的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单纯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腰椎动力位X线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后,本组行髓核摘除术后行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进行1~7年的随访,并对其复发率及后期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本组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所有病例脊柱节段均获融合,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2)个月。术后随访1~7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6.9%。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还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髓核摘除加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13.
14.
治疗7例椎间盘术后感染,早期临床体征模糊,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或术后神经根粘涟。本病临床表现以剧烈腰痛、白血球总数基本正常、体温偏高(38°C 以内)、血沉在45~120mm/h,结合腰椎X线显示病变全过程。治疗以绝对卧床为主,配合滋肾补肝中药治疗,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4年至今,腰椎间盘术后病人1995例,其中发生椎间隙感染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7例。结果:18例 患者经过10月~5年随访,11例恢复工作,2例有腰痛和活动受限,3倒不能胜任体力劳动,1例生活自理困难。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早期及时的有效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腰椎间盘术后腰椎间隙感染23例的临床资料及特点,其中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治疗8例。结果随访7~36个月,23例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根据病史、体征及ESR、CRP、MRI检查可早期诊断椎间隙感染。多数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非术治疗无效、感染扩散、症状严重者,应行病灶清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1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颈前路钛板固定术,其中12例植入cage,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随访2~5 a,平均2 a 8个月,所有病例颈痛症状消失;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3例出现喉上神经损伤,2月后恢复;颈部血肿3例,经清创引流后愈合;1例出现颌下腺瘘,经换药,高压氧治疗后痊愈;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但手术并发症需引起重视,应积极预防并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髓核(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2年5月以来应用后路PDN置换术治疗L4-5单一间隙椎间盘突出症3例,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6、10分,平均7分.结果随访率100%,截止2002年12月,平均随访6月(4月~8月),术后JOA评分分别为28、28、29分,平均28.3分.结论PDN置换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