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颞骨CT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润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6)
作者研究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8~70岁。病史20年以上18例。有鼓室隐窝炎19例,中鼓室炎9例,中耳炎根治术后2例。20例,头痛11例,眩晕9例,听力降低27例性聋19例,耳蜗神经炎8例)。前庭功能检查:制16例,迷路激动6例,自发性眼球震颤5例。 均施行颞骨CT检查,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和轴面扫描,扫描装置对头颅的倾斜度为9°~20°,扫描层厚、层距2mm,高清晰度摄影。把CT检查结果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CT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个不同年龄段(15~25、26~35、36~50、51~80岁)各30例正常乳腺CT表现进行分型评价.以正常乳腺作对照,对49例行胸部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恶性肿瘤31例,良性病变18例.CT扫描均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覆盖整个胸部.结果 不同年龄段正常乳腺形态有差别,65%正常人可见腋窝散在点状或中心为低密度的类圆形小淋巴结.乳腺癌多为山丘样肿块,良性病变则多为圆形、椭圆形结节.病灶边缘毛刺、病灶周围脂肪层模糊、乳后脂肪间隙模糊变窄消失甚至胸肌受累、乳腺皮肤增厚等征象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病变分叶、钙化及乳头内陷等,尽管多见于恶性病变,但本组无统计学差异.平扫时,病灶与周围正常乳腺密度差在良恶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淋巴结转移多表现为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边缘模糊或多发小淋巴结实变融合.结论 CT在发现乳腺疾病,判断病灶性质方面有价值,对乳腺肿瘤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方面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宝石高分辨CT及64排容积CT扫描的辐射剂量,评价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对儿童颞骨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将60例因先天性耳聋的患儿按照性别、年龄及就诊顺序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Discovery HD CT 750行低剂量颞骨CT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I)为12,使用自适应流计迭代重建(ASiR)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ASiR权重值设为40%。B组采用Lightspeed VCT 64进行扫描,NI为8,使用滤波反向投影(FBP)对图像进行重建。分别记录各组CT扫描的最大电流、最小电流及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测量并记录有效剂量及临近颞骨密度相对较均匀的脑组织客观噪声,同时评价和记录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的平均管电流和CTDIvol值分别为(110.40±21.72) mA和(26.43±3.48) mGy,B组分别为(168.56±24.36) mA 和(39.66±4.17) 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13.31, P < 0.05)。两组患儿临近颞骨密度相对较均匀的脑组织NI分别为:A组(33.13±2.68)、B组 (33.79±2.9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 (4.06±0.03)和(4.05±0.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获得同样质量图像的前提下,与GE Lightspeed VCT 64的FBP方法相比,GE Discovery HD CT 750采用40%ASiR方法并提高4个单位NI值的扫描方案可有效减低儿童颞骨CT扫描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先天性耳聋颞骨畸形的发生率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175例听力筛查结果提示听力障碍的婴儿及其他5岁以下先天性耳聋的儿童。采用颞骨螺旋CT扫描,然后进行冠状面MPR重组。结果:CT共检出颞骨畸形61例,其中,外耳畸形24例(36耳),中耳畸形16例(20耳),内耳畸形34例(60耳),其中13例为合并畸形;单纯鼓室积液20例(32耳);其余94例颞骨无异常。约35%患者颞骨有畸形,55%患儿颞骨结构正常。结论:颞骨高分辨CT横断面螺旋扫描和冠状面MPR重组,能很好显示儿童先天性耳聋的颞骨解剖异常,鼓室积液可能是造成婴幼儿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高分辨率CT对儿童气道疾病,肺间质病变。含气间隙疾病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作用。以下分别讨论各种疾病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高分辨率CT对儿童气道疾病,肺间质病变,含气间隙疾病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作用。以下分别讨论各种疾病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颞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颞骨病变的三维重建图象。采用螺旋CT行连续薄层扫描,工作丫用SSD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后颞骨病变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发现颞骨较深位置病变;准确显示解剖结构樗及毗邻空间关系;给外科手术提供设计方案。结论:三维CT重建对颞骨病变的临订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人驹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3,(6)
应用高分辨力CT 装置检查了50例颞骨病变,以估价CT 对中耳疾病的诊断价值。中耳疾病包括炎症、创伤和粘连等病变。CT 装置为Pfizer0200 FS,改进硬件,增加信息量,缩小象素大小,这样虽然密度分辨率有所下降,但提高了空间分辨率,而有利于颞骨细节显示。层厚用2毫米,层数直至颞骨全部显示。根据内耳道和外耳道显示情况,分为高位和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儿童颞骨双源CT扫描中,低管电压、低管电流及正弦确定迭代重建(SAFIRE)技术降低辐射量的能力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的儿童,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120 kV,180 mAs,滤波反投影重建)及低剂量组B组(120 kV,110 mAs,SAFIRE技术)、C组(100 kV,110 mAs,SAFIRE技术)、D组(100 kV,80 mAs,SAFIRE技术),每组30例.统计比较4组的平均CT值、噪声、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图像质量评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组间方差分析,4组平均C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1.02,P>0.05);噪声、CNR、SNR、DLP、ED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43.57、55.60、16.50、406.15、50.80、154.07,P均<0.05).与A组相比,B、C、D组噪声分别降低36.9%、26.0%、16.3%;DLP分别降低39.5%%、60.9%、71.6%;ED分别降低25.5%、50.6%、65.6%.结论:应用低管电压(100 kV)、低管电流(80 mAs)及迭代重建技术进行儿童颞骨HRCT扫描,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质量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1.
12.
约有5%~25%的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人在早期仅仅有耳部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作者从6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人中选择了14例累及颞骨的病例,分析其早期和随访的临床以及影像学表现。 所有病人早期均行颞骨CT平扫(层厚1mm,骨算法)和增强(层厚2.5mm,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在随后的3、6、12个月各行CT随访检查一次。以后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33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693个动脉节段中,683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图像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6%(95%CI,94.9%~100.7%)、98.9%(95%CI,98.0%~99.8%)、98.7%(95%CI,97.9%~99.5%)。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8.9%(95%CI,97.4%~100.4%)、99.4%(95%CI,98.7%~100.1%)、99.3%(95%CI,92.4%~99.9%)。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评估儿童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心脏超声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发育畸形及临床怀疑有肺动脉发育异常的36例患儿,行DS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所得图像全部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以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形态及密度,并与手术及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6例患儿术前DSCT血管造影均获得满意图像,运用5点法评价所得平均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3±0.6)分;准确诊断肺动脉发育异常41处,漏诊1处为两肺动脉分叉处远端周围肺动脉狭窄,准确率为97.6%;所得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78±0.31)mSv。结论 DSCT在肺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中可以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脑部CT检查应用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86例为观察对象。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并接受脑部CT、MRI检查。将临床病原学及脑脊液检查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脑部CT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 CT、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病毒性脑膜炎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确诊率CT检查(79.07%)低于MRI检查(9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5)。对病毒性感染的确诊率CT检查(92.68%)高于MRI(82.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2,P0.05);对细菌性感染的确诊率CT检查(66.67%)低于MRI(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99,P0.05)。结论脑部CT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检查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需要借助MRI检查,优化疾病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层螺旋CT应用于前列腺疾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共1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0例,前列腺癌患者48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MSCT扫描,观察BPH和PCa的CT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并计算所得曲线图形升段的斜率。结果 BPH患者有57例出现前列腺增大,PCa患者中骨转移患者7例,盆腔转移8例,2例肺转移,BPH患者斜率为(0.5±0.4),PCa患者斜率为(0.5±0.3)和(0.9±0.4),两组患者两者斜率与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BPH和PCa两组患者组织的CT诊断结果的分析、动态强化过程的观察,对早期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能量 CT 虚拟平扫(VNC)技术在主动脉 CT 检查中替代真实平扫(RNC)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双源 CT机对51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双能量 CT 血管成像,利用后处理软件重建后得到 VNC 图像,比较 VNC 与 RNC 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VNC 图像升主动脉及脊柱后方肌肉的 CT 值、血管噪声、信噪比(SNR)均高于 RNC 图像;图像质量评分(3.61±0.53)稍低于 RNC 图像(3.78±0.4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NC 代替 RNC 图像后可使主动脉 CT 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约39.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评价认为约90%(46/51)的 VNC 技术能完全取代 RNC 平扫。结论虚拟平扫技术的应用显著减少了主动脉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大部分的 VNC 图像能够替代 RNC 图像。 相似文献
19.
20.
洪瑞镇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4,(5)
作者对64例疑有胆脂瘤的病人作了轴向CT 检查,其中44例以前曾因炎症或胆脂瘤作过手术,44例中21例此次作了再次手术。CT 表现与手术结果比较:(1)中耳与乳突腔内无软组织病变影,可排除较大胆脂瘤。6例CT 诊断无胆脂瘤,手术均证实。(2)如见到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尤其是该影与骨壁之间有一空气间隙,可诊断为残留胆脂瘤或复发。CT 诊断5例,手术亦均证实。(3)中耳腔内弥漫性软组织影则难以区分为疤痕、感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