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骨科围手术期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70例骨科围手术期(气滞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预防DVT形成,治疗组加用穴位电刺激治疗疗,10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PT、APTT及D-dimer等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在DVT阳性率方面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穴位电刺激能改善骨科围手术期(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液高黏状态,防止DVT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骨科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纳入80例下肢骨折且接受骨科全麻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及艾灸联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在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在本院骨科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常规抗凝药物进行防治,观察组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予穴位按摩及艾灸治疗,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和艾灸结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够有效预防TKA术后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6例脊柱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术后2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加用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腿围平均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以及数字疼痛评分表(N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体以及NR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采用消栓饮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6例脊柱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术后2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加用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腿围平均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以及数字疼痛评分表(N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体以及NR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采用消栓饮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骨科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4d后观察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和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两组PT和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Ddime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股总静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增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DV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七味三芎汤应用于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1例髋部骨折术后DVT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七味三芎汤治疗,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以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和血浆黏度(P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味三芎汤应用于髋部骨折术后DVT患者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预防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0例,患者均由同组医师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术后当天开始加用身痛逐瘀汤1剂/d,连续服用7d。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治疗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T、D-dimer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身痛逐瘀汤对预防下肢骨折围术期DVT形成有明显效果,其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21,36(17)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作者医院住院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简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DVT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护理措施。记录2组术后14 d下肢DVT发生情况,并观察术后1 d及14 d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双侧下肢腿围差值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14 d下肢DVT发生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4 d,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下肢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肿胀,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活血灵片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血凝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组)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活血灵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14天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术前、术后第1天(P < 0.05)。治疗组术后第14天D-Dimer显著下降,明显低于术前、术后第1天(P < 0.05),PT及APTT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14天治疗组血液流变学、血凝时间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活血灵片能改善患者骨科大手术后血液流变学,降低D-二聚体,具有预防DVT形成的作用,为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对下肢骨科手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阳性率。方法:选取下肢骨科手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9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术后均采用常规方法预防DVT,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10d后观察凝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及DVT阳性率。结果:治疗10d后,治疗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在DVT阳性率方面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能改善下肢骨科手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4)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术后予以常规处理预防DV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口服。观察2组术后14 d下肢DVT发生情况,并记录2组术后1 d及14 d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及凝血指标[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结果 术后14 d,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 00%(1/50),低于对照组的14. 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及APTT、TT、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有效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下肢DVT发生,能够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措施防治骨科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机理。方法:176例骨科大术后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90例。两组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阿司匹林,100 mg/次,口服,1次/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2500 IU/次,腹壁皮下注射,1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 L/次,静脉滴注,1次/d;利湿活络方每日1剂内服。两组均术后连续用药14天。密切观察DVT形成情况,并计算DVT发生率;观察术后伤肢肿胀程度;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D-二聚体(D-D)、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血栓素B2(TXB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变化情况。结果:在术后14天的随访观察中,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12.79%,高于观察组的3.33%(P0.05);观察组在术后第7、14天FIB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4天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低切)、血浆黏度、血沉和全血还原黏度(高、低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14天观察组血清GMP-140、TXB2、和v W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防治的基础上,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利湿活络方能降低骨科大手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FIB、D-D、GMP-140、TXB2和v WF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抑制下肢DVT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通脉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174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7例,对照组术后12 h开始给予利伐沙班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口服利伐沙班并服用自拟补肾活血通脉汤,每天1剂,2组均连续用药14 d。治疗前后检测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8.2%,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PTT、PT明显延长,D-D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D改善较对照组改更明显(P0.05)。结论:补肾活血通脉汤可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5.
潘竹娜 《新中医》2021,53(10):146-149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血清氧化应激值、凝血指标、股静脉血液流速、疼痛评分、全血黏度以及下肢肿胀程度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患肢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肢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较护理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全血黏度较护理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OD、TT及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SOD、TT及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下肢肿胀程度和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凝血指标,提高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缓解患肢疼痛和肿胀程度,降低血液黏度和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侯海春 《四川中医》2020,38(1):137-139
目的:观察自拟祛瘀消肿汤对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祛瘀消肿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DVT发生率、VAS评分、治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结果:治疗前和治疗2d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天后和7天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项凝血指标和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的PT、D-二聚体水平和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IB、APTT、红细胞压积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DVT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自拟祛瘀消肿汤对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术后高凝、高聚、高黏状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阳西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前者术后行临床路径方案;后者实施常规诊疗。记录并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下肢肿胀率和DVT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观察组的下肢肿胀率10.00%,DVT发生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和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临床路径方案,更能有效降低凝血指标值,预防产妇下肢肿胀和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络逐瘀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予自拟活络逐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观察2组术后第14天的DVT发生率、凝血功能、下肢肿胀情况。结果:治疗第14天的DVT发生率治疗组为6.7%,对照组为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14天的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1天与第14天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4天下肢肿胀率均低于术后第1天,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络逐瘀方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史淑洁  乙胜 《光明中医》2022,(13):2402-2405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按摩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此次98例研究对象均于寿光市某中医院医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术后患者中选取,选例时间为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分组主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统一进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2组均连续治疗2周,并于治疗期间接受穴位按摩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周径差值、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和患肢肿胀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值、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及血细胞比容、血清FIB、D-D水平以及患肢肿胀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减轻患肢肿胀程度,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靶控输注技术在乳腺手术麻醉中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择期行乳腺肿物切除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运用TCI-V型组合式靶控注射泵输入丙泊酚,经静脉推注芬太尼,行静脉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靶控输注技术辅助麻醉。结果:T2时,观察组HR、MAP以及BI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5时,观察组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7时,观察组BI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时,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与芬太尼使用总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手术麻醉中,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靶控输注技术可起到较为显著的镇静效果,且有助于减少丙泊酚、芬太尼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