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估计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PM2.5长期暴露所致超额死亡人数,为我国西南地区空气污染防控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本研究PM2.5和人口数据来自NASA,空间分辨率为1km×1km,采用全球暴露-死亡关系模型分别估计PM2.5对局部缺血性心脏病(IH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癌(LNC)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最后根据超额死亡人数评估模型估计各省市PM2.5长期暴露所致超额死亡人数。 结果 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PM2.5污染所致超额死亡总人数为13.76万人,其中IHD、COPD和LNC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6.45万、5.41万和1.90万;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和贵州省的PM2.5污染的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6.07万、2.24万、2.57万和2.88万。结论 中国西南地区应重点关注和防治PM2.5污染所致局部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大气PM2.5污染防控措施,减轻空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对人群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收集2015-2019年无锡市户籍人口死因个案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在控制时间趋势、气象因素和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基础上,分析PM2.5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结果 PM2.5对非意外总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对上海市A城区大气PM1 0 、PM2 5的日平均污染浓度与居民日死亡数进行相关回归分析 ,并控制了时间长期趋势、气象、季节、一周日效应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当大气PM1 0 、PM2 5浓度上升 10 μg m3时 ,总死亡数分别上升 0 5 3%(0 2 2 %~ 0 85 % )、0 85 % (0 32 %~ 1 39% )。结论 大气粗细颗粒物污染具有潜在的急性人群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PM_(2.5)中金属元素吸入途径的慢性健康风险,为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成都市开展PM_(2.5)中金属元素的成分监测,基于经典"四步法"评估PM_(2.5)中金属元素的慢性健康风险。结果成都市PM_(2.5)浓度为(130.0±57.7)μg/m~3,PM_(2.5)中As、Pb、Mn、Hg、Al、Se的浓度分别为(18.0±13.0)、(95.0±76.4)、(41.1±29.3)、(0.71±1.17)、(242±287)、(4.8±4.6)ng/m~3;As、Mn的慢性非致癌风险分别为1.20、0.82,As、Pb的致癌风险分别为3.32×10-5、4.88×10-7,Hg、Al、Se的健康风险较低。结论成都市PM_(2.5)污染较为严重,其As、Mn、Pb的健康风险较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武汉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对人群的急性超额死亡风险和导致的年均超额死亡人数.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武汉市城区每日死亡人数、PM2.5和PM10日均浓度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PM10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表征武汉市PM2.5和PM10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与分布特征,从浓度监测、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暴露量估算和潜在剂量估算4个方面对国内外室内PM2.5暴露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比较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室内PM2.5暴露评价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PM_(2.5)个体暴露水平,评估不同微环境的PM_(2.5)暴露量。方法于2014年10—11月在北京市招募时间-活动模式较为规律的7名办公室职员为调查对象,采用PM_(2.5)个体暴露追踪监测结合日志记录时间-活动模式的方式开展为期12 d的研究。结果调查对象在家、办公室和交通微环境(步行、公交车、地铁、私家车、出租车、自行车)的日均暴露时间分别为13.1、6.0、2.7 h;24 h的PM_(2.5)个体暴露日均浓度为119μg/m~3,家、办公室和交通微环境的PM_(2.5)暴露日均浓度分别为105、127、152μg/m~3;24 h PM_(2.5)个体暴露量为119μg/(m~3·d),家、办公室和交通的PM_(2.5)暴露量分别为61、32、13μg/(m~3·d),三种微环境的PM_(2.5)暴露量之和占总暴露量的67.6%~100%。结论调查人群的PM_(2.5)个体暴露水平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家、办公室和交通是主要的PM_(2.5)暴露环境,应对PM_(2.5)污染应优先考虑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大气PM_(2.5)污染与城区居民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评价西安大气PM2.5污染对城区居民每日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以大气PM2.5浓度为自变量,以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阻塞型肺部疾病,冠心病,下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为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泊松回归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除PM2.5对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率的影响无显著意义以外,与其它各种疾病死亡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均有显著意义。暴露-反应关系模型显示:PM2.5浓度每升高100μg/m3,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COPD的死亡率分别增加4.08%,8.32%,6.18%,8.32%,5.13%,7.25%。结论大气PM2.5浓度的升高会引起相应疾病死亡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PM_(2. 5)对老年敏感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健康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每日人群死亡资料、环保监测资料(包括PM_(2. 5)、PM10、SO_2、NO_2、O3和CO)、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评估空气污染物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采用超额危险度(ER)评价空气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CO每升高1 mg/m~3)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量。采用SPSS 13. 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R3. 5. 0软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 2014—2017年,长春市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共26 498人,平均每日死亡18人; PM_(2. 5)、PM10、SO_2、NO_2、O_3、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5. 9、93. 3、30. 7、40. 8、89. 1和1. 0 mg/m~3,颗粒物超标情况较重,其他污染物超标情况较少。单污染物模型拟合结果,PM_(2. 5)在滞后1 d时对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超额死亡风险(ER)为0. 378%;在累积滞后第1、第2和第3天均呈现出显著性(P<0. 05),并在累计滞后第3天达到最大,超额死亡风险(ER)为0. 442%。NO_2在滞后1和3天以及累积滞后3 d时,O_3在当天以及累积滞后(1~3) d时,CO在滞后1 d以及累计滞后(1~3) d时,均可增加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多污染物模型拟合结果,在分别调整PM10、SO_2、NO_2、O_3、CO以及全污染物后,PM_(2. 5)对死亡的影响效应消失(P>0. 05)。结论长春市PM_(2. 5)污染与老年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但原因可能是PM_(2. 5)与其他各种空气污染物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相关文献,建立我国PM_(10)与居民死亡率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通过各数据库和文献检索平台收集2005—2015年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我国大气PM_(10)污染与居民每日总死亡率、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的文献,共纳入20篇共37组相关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提取PM_(10)与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系数,利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校正。结果建立了我国大气PM_(10)与居民每日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我国大气PM_(10)每上升10μg/m3,人群每日总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CI分别为1.001 4(95%CI:1.000 8~1.002 0),1.001 6(95%CI:0.999 9~1.003 3),1.002 5(95%CI:1.001 4~1.003 6)。结论大气PM_(10)浓度上升可导致我国居民总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江苏省四城市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和特征,评估其健康风险。方法对南京、无锡、徐州、镇江5个监测点2016年1-12月PM_(2.5)中16种多环芳烃进行分析,并在监测点周围选择4 813名≥18岁成人居民开展室外暴露时间调查,用苯并[a]芘致癌当量浓度、人群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评价大气多环芳烃经室外呼吸暴露途径的人群健康风险。结果 PAHs年平均浓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徐州(28.94±38.17)ng/m~3、无锡(16.70±14.85)ng/m~3、镇江(12.21±11.09)ng/m~3、南京化工园区(9.36±8.34)ng/m~3、南京江宁(6.25±5.86)ng/m~3,PAHs构成以4~6环为主,有一定的季节变化,1月和12月最高,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燃油的混合污染。居民平均室外暴露时间2.34~5.28h/d,南京化学工园区、南京江宁、无锡、徐州、镇江大气PAHs污染室外呼吸暴露途径所致成人的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分别为1.6×10~(~(-6))、1.1×10~(-6)、3.0×10~(-6)、6.5×10~(-6),1.2×10~(-6)。结论 2016年南京、无锡、徐州、镇江大气PM_(2.5)中PAHs污染室外呼吸暴露途径所致成人的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高于可接受水平,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都市空气PM_(2.5)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成都市2013—2015年空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及气象因素,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在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PM_(2.5)浓度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结果单污染物模型中,PM_(2.5)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效应在滞后1d(lag1)时最大,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超额危险度增加0.31%(95%CI:0.10%~0.52%)。多污染物模型中,纳入SO_2、NO_2后,PM_(2.5)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消失;纳入O_3后,PM_(2.5)浓度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有所降低,超额危险度为0.27%(95%CI:0.02%~0.47%)。结论成都市PM_(2.5)浓度升高可能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山市市民对空气污染物PM2.5污染的认知情况,为开展中山市室内PM2.5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0名到中山市疾控中心的客户人群作为调查对象,以面对面调查方式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95.0%的调查对象知道室内环境污染,83.0%的调查对象完全没听过或不清楚PM2.5具体是什么。调查对象对PM2.5的室外来源有较好的认知,但对PM2.5的室内来源知晓率较低。在PM2.5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调查中,对其会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的知晓率最高(44%),而对于人体对PM2.5完全没有过滤、阻拦能力的知识知晓率最低(15%),同时有34.5%的调查对象对PM2.5的健康危害完全不了解。不知道现行室内空气质量国家标准的人占79.5%,94.5%的调查者对空气污染相关法律不是十分了解,68.0%的调查对象通过电视了解空气污染的相关法律。结论多数调查对象对PM2.5不了解,应加强对PM2.5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采用电视宣传是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开展医院室内PM2.5污染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医疗场所室内PM2.5的特点、来源和浓度变化情况,指出室内、室外、人员活动三种影响医院室内PM2.5污染因素,对医院室内空气污染防控提出探讨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离子色谱法用于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PM_(2.5))中铵离子含量。【方法】利用石英纤维滤膜采集获得的环境空气PM_(2.5)样本,滤膜经纯水超声浸提预处理,将浸提液制备测定样本,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样本中的铵离子含量。选用抑制型电导检测器,CS16阳离子分析柱,20%甲基磺酸作为淋洗液,相对保留时间定性,以峰面积定量。测定铵离子含量的过程中引入不确定度。【结果】铵离子在0~50.0 mg/L范围内r=0.9997,方法精密度高(RSD在0%~0.51%之间),检出限为0.13 mg/L,测定下限为0.52 mg/L。【结论】该法操作简便,无干扰离子影响,可用于国家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的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estimated mortality rate associated with ambient air pollution based on general population studies may not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ffects on certain subgroup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ir pollution on mortality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and in the very elderly. STUDY DESIGN: Daily time-series analyses tes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seven Chilean urban centers during 1997-2003. Results were adjusted for day of the week and humidex. RESULTS: Daily averaged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matter < 10 microm (PM(10)) was 84.88 microg/m(3), sulfur dioxide was 14.08 ppb, and carbon monoxide was 1.29 ppb. The 1-hr maximum ozone was 100.13 ppb. The percentage increases in nonaccident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PM(10) equivalent to its mean were 4.53 (t-ratio 1.52) for those < 65 years and 14.03 (3.87) for those > 85 years. Respective values were 4.96 (1.17) and 8.56 (2.02) for O(3); 4.77 (2.50) and 7.92 (3.23) for SO(2); and 4.10 (2.52) and 8.58 (4.45) for CO. CONCLU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ery elderly are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dying from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deemed acceptable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may not adequately protect the very elde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