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容易并发骨密度减少和骨质疏松.方法 测量60~85岁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659例及老年女性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66例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 糖尿病组的腰椎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757±0.122)g/cm2和(0.722±0.124)g/cm2(P<0.001);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1%和41.7%(P<0.01);糖尿病组与对照组之间髋部各骨骼区域骨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大转子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和24.3%(P<0.05).以年龄为控制因子,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与绝经年龄无关,与绝经年限呈显著性偏相关[γ=-(0.116~0.265),P<0.01],糖尿病组的病程与大转子和髋部总体的骨密度呈偏相关(γ=-0.134和-0.112,均为P<0.01).结论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髋部并非容易并发骨密度减少和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住院低骨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选择175例住院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门诊非T2DM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检测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记录每例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股骨颈BMD,用FRAX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临床性脊椎、髋骨、前臂和肱骨骨折)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结果 T2DM组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却明显增高(P0.05);根据BMI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BHF)发生概率、根据股骨颈骨密度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HF)发生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年龄、绝经年限、BMI、吸烟、补充钙与维生素D、以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病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糖尿病病史等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规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体育运动、控制血糖等可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有无不良影响及抗骨质疏松症后1年全身骨密度变化。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因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72例老年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9.8岁,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应用钙尔奇D600mg,1次/d、骨化三醇0.25μg,1次/d,B组:A组治疗方案+术后4周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1次/周。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合并症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13.9%的患者为骨量减少,根据骨密度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者占63.9%。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骨折后平均16周达到(替代实现)影像学愈合,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合并症、术侧肩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A组患者腰椎、髋部BMD与基线相比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腰椎、髋部BMD较基线明显升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骨近端骨折后A组有1例患者再次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B组未出现再骨折。结论内固定术4周后应用阿仑膦酸钠未发现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影响,与钙剂、活性维生素D联合应用1年能提高患者术后全身骨密度。阿仑膦酸钠能否预防再发骨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鲑鱼降钙素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两组均由同一组医师按照骨折情况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法固定骨折。观察组于入院后第2天给予鲑鱼降钙素治疗,术后2 w改阿仑膦酸钠口服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术后2 w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治疗疗效及Harris功能评分,术后第1天及术后6个月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变化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较术后第1天显著增加(t_(观察组)=25.994,t_(对照组)=18.360,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8.555,P0.05)。两组术后6个月股骨颈和L2~4骨密度较术后第1天显著增加(t_(观察组)=20.307、19.496,t_(对照组)=7.319、9.372,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股骨颈和L2~4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2.496、8.665,P0.05)。两组术后6个月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骨钙素(MID)水平较术后第1天显著降低(t_(观察组)=22.320、13.447,t_(对照组)=12.484、8.328,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清PINP和MI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9.562、4.675,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鲑鱼降钙素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疗效良好,可增加骨密度,改善髋关节功能,改善骨代谢,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值,试图找出对于髋部骨折的更具有密切相关性的骨密度测定部位.方法 采用双能骨密度仪对102名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2周内的脊柱和髋部两个部位骨密度测定,对组间和组内数据分别进行分散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学处理.结果髋部的骨密度无论在男性和女性组均比腰椎的骨密度要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女性组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要比男性组为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髋部骨折患者其腰椎的骨密度均无显著下降.结论 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测定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值更能反映其实际骨质疏松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护理一体化服务。试验组在出院后加入骨质疏松俱乐部,接受系统、规范的延伸服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的恢复(Harris评分)和骨密度改善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2个月后两组骨密度均较治疗的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L_2~L_4骨密度有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行的延伸服务可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骨密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渐进性抗阻训练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周围骨折患者骨密度及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 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周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进行渐进性下肢抗阻训练。结果 治疗后两组股骨颈骨密度、Ward三角骨密度及大转子骨密度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Ⅰ型原胶原分子N-端前肽(PINP)及尿羟脯氨酸(HOP)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跌倒次数明显减少,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渐进性抗阻训练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可明显增加骨密度,降低患者疼痛感,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并探讨其与脊柱曲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北京市海淀医院1 213例老年人进行调查评估。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采用骨折风险测评工具(FRAX)评估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前臂、肩部、脊椎骨折等)概率和髋部骨折概率。采用脊柱电子测量仪测量直立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最后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脊柱曲度的关系。结果≥80岁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高于60~79岁组(P0.05),女性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整体比较以及两两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T7、T8夹角及躯干前倾角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胸椎曲度及直立腰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不但与年龄、性别、骨量有关系,而且与脊柱曲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骨代谢和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2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2组患者行内固定手术2周后,对照组加以口服钙尔奇D,每次1片,1次/d;观察组加以口服阿法骨化醇,每次2粒,1次/d,2组疗程均为6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的BMD和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和Ⅰ型胶原C端肽(CTX),同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的BM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部位的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的BALP、BGP、TRACP-5b、NTX及CTX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骨代谢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明显优于对照组(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机制可能与调节骨代谢,增加BMD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ALN)应用于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BALP)表达及预防复发效果分析。方法 84例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接受外固定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相同的康复锻炼,术后3 w时给予患者药物辅助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钙剂(钙尔奇D片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加ALN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骨密度;BGP、PTH、BALP表达水平及新骨折出现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实验组L2~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 05),对照组L2~4、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BGP、PTH、BALP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实验组上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实验组无新骨折发生,对照组有4例发生其他部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ALN有助于改善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症状及骨密度,明显调节体内BGP、PTH、BALP表达水平,具有良好的预防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既往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较高,骨折发生率亦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和非脊柱骨折与骨密度(BMD)以及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骨肽注射液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骨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骨肽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凝血功能、骨代谢指标。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优良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4 w,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明显高于对照组,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1)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骨肽注射液能够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骨折愈合,可能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与骨代谢指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牵引固定手术之外,静脉输注活血化瘀、促进骨折愈合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钙剂和维生素,并帮助其建立均衡饮食。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血钙、血磷、骨密度(BMD)指标以及再次骨折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血钙、血磷、BMD值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再次骨折发生率、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缩短住院天数,改善骨骼钙磷含量和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发生率及病死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100例糖尿病病患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的100例糖尿病病患和选取100名体检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对比分析骨密度。结果两组骨密度情况,糖尿病组骨量减少率25.00%、骨质疏松率24.00%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6.00%、5.00%(P0.05);经测定两组的年龄和体重指数两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生化指标,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5);通过腰椎L1-4和髋部股骨颈测定,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且糖尿病组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显著快于健康人组(P0.05)。结论糖尿病病患的骨量减少率和骨质疏松程度比健康人大,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生化指标也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下降更快。美国Hologic全身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可以有效监测糖尿病病患的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骨折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9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就Harris评分优良率而言,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低(P0.05)。结论针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在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的同时,确保患者血糖稳定,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和骨折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人员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WC、血糖、血脂水平、不同部位BMD、OP发生情况。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体重、体质量指数、WC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BG、HbA1c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男性患者L2 BMD显著低于女性(P0.05),股骨颈、Wards三角BMD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L2 BMD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男性人员(P0.05),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BMD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女性人员(P0.05)。2型糖尿病组女性患者L1 OP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人员(P0.05),男性患者L2、L1-4 OP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男性人员(P0.05);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s三角、全股骨OP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人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和骨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在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n=292)为骨折组,以骨折组为标准,按性别、年龄配对,招募相同地域的社区居民为对照组(n=292)。2组均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股骨颈骨密度(BMD),收集骨折危险因素,采用FRAX中国模式分别预测2组受试者在有无BMD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骨折组在有无BMD的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BMD时FRAX预测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无BMD时(0.905、0.701,P0.01),但有无BMD的FRAX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均低于BMD测定。结论采用FRAX预测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有一定价值,但预测骨折风险值较低,需要进一步矫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及与骨密度下降的关系。方法 113例6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组)纳入本研究,男性67例,女性46例;同期非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 321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54例,女性667例。所有患者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全身身体组成成分(骨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骨骼肌重量指数(SMI)(肢体骨骼肌重量/身高平方,kg/m2)低于同人种健康成年人1个标准差为1级肌肉减少症(class 1),低于2个标准差为2级肌肉减少症(class 2)。根据以上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量正常组:男性SMI7.01 kg/m2,女性SMI5.42 kg/m2;class 1组:男性SMI 6.09~7.01 kg/m2,女性SMI 4.80~5.42 kg/m2;class2组:男性SMI≤6.08 kg/m2,女性SMI≤4.79 kg/m2。分析不同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检出率。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性别类似年龄人群:骨折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62.6%)与对照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3.0%)与非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24例(52.1%),Class 1级者16例(34.7%),Class 2级者6例(13.0%);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9例(13.4%),Class 1级者16例(23.8%),Class 2级者42例(62.6%),骨骼肌重量指数与BM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骨折者,男性肌少症检出率高于女性。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骨骼肌重量指数则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应关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合并髋关节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应用唑来膦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因髋部骨折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住院接受全髋关节(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的老年女性患者,根据骨密度(BMD)检测结果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手术后均接受钙剂和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于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以后每年给药1次,连续3年,对照组在治疗组用药同期给予相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每年复查并记录腰椎及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观察术后3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连续治疗3年后骨密度较用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内治疗组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使用唑来膦酸安全有效,可提高骨密度,且可能减少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骨科住院治疗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60岁)107例,男12例,女95例,并对性别、骨折原因、骨折时间、骨折部位、药物治疗、运动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年内再骨折13例(12.2%);15年再骨折67例(62.6%);5年及以上再骨折27例(25.2%)。107例患者中脊柱骨折84例(78.5%),髋部骨折19例(17.8%),其他部位骨折4例(3.7%);遵医嘱药物治疗11例(10.3%);每周运动≥3次13例(12.1%)。结论 60岁以上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以椎体骨折为主,5年内再骨折发生率为74.8%,绝大部分患者未能遵医嘱药物治疗或适当运动,应加强防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