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研究升主动脉扩张和主动脉瓣功能障碍对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患者中段升主动脉(middle ascending aorta,mid-AA)和近端降主动脉(proximal descending aorta,PDA)弹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间130名BAV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做3.0 T磁共振检查,测量其主动脉扩张度。根据升主动脉直径和主动脉瓣功能将BAV患者分为4组:BAV伴正常或轻度瓣膜功能障碍且升主动脉不扩张组(BAV-CTL组,n=30);BAV伴正常或轻度瓣膜功能障碍且升主动脉扩张组(Dilated BAV-NF组,n=40);BAV伴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且升主动脉扩张组(Dilated BAV-AS组,n=30);BAV伴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fficiency,AI)且升主动脉扩张组(Dilated BAV-AI组,n=30)。在右肺动脉平面测量mid-AA和PDA的面积,计算其扩张度。采用Student’s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连续性变量,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结果 在无严重瓣膜功能障碍者中,BAV伴升主动脉扩张组较不扩张组mid-AA扩张度降低[2.77(IQR:1.45~6.26)vs.1.52 (IQR:1.08~2.19),P=0.004]。在升主动脉扩张者中,BAV伴中重度AI组主动脉扩张度较伴正常或轻度瓣膜功能障碍组高[mid-AA:1.52(IQR:1.08-2.19) vs. 2.29 (IQR:1.60~4.08),P=0.006;PDA:3.70(IQR:2.89~4.70) vs. 4.79 (IQR:2.93~6.80),P=0.024];BAV伴中重度AI组主动脉扩张度较伴中重度AS组高[mid-AA:1.60 (IQR:0.99~2.26) vs. 2.29 (IQR:1.60~4.08),P=0.022;PDA:3.73 (IQR:2.38~4.40) vs. 4.79 (IQR:2.93~6.80),P=0.014]。结论 升主动脉扩张和AI是影响BAV患者主动脉弹性的主要因素,主动脉扩张对弹性的影响局限于升主动脉,而AI对主动脉弹性的影响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狭窄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60例BAV狭窄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行升主动脉瓣替换加主动脉替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术的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升主动脉内径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值,部分患者行CT检查,对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死亡3例(5%),出院的57名患者随访到53例,随访率92.9%。随访时间平均(20.3±18.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为28~47 mm,平均(38.2±4.1) m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内径为26~35 mm,平均(31±2) mm;EF为0.49~0.71,平均0.6±0.2,无出院后死亡病例。结论  BAV狭窄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如其主动脉窦管部内径仍在正常范围内,可考虑行AVR加升主动脉替换术,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风险降低,术后近期效果较好,远期疗效与Bentall术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利用心脏彩超随访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术后升主动脉变化情况。结果三叶主动脉瓣单纯瓣膜置换者其升主动脉直径年平均减少1.77mm,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45mm;二叶主动脉瓣单纯瓣膜置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1.38mm,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1.08mm。结论二叶主动脉瓣患者较三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升主动脉扩张。建议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mm宜进行同期主动脉置换术,三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5mm宜进行同期主动脉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Sievers分型0型与1型二叶式主动脉瓣(BAV)患者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升主动脉扩张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例确诊的BAV患者分为Sievers分型0型组(n=115)及Sievers分型1型组(n=85),0型组又分为左右排列式组(n=54)、前后排列式组(n=28)、左前右后排列式组(n=28)及右前左后排列式组(n=5) 4个亚组,1型组分为左右冠瓣融合组[R-L型组(n=52)]、右无冠瓣融合组[R-N型组(n=33)]2个亚组;收集所有BAV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主动脉瓣环径、升主动脉径、窦部前后径、右室前后径、室间隔厚度、主肺动脉径、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跨瓣平均压差)、主动脉并发症情况(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反流、同时存在主动脉瓣狭窄及反流的混合病变)、性别及年龄信息,比较Sievers分型0型组和Sievers分型1型组、Sievers分型0型组4个亚组及Sievers分型1型组2个亚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升主动脉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 Sievers分型0型BAV患者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找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165例接受DES治疗的LMCA患者,通过5年临床随访将患者分为无事件组(131例)和终点事件组(34例)。本研究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性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和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LMCA患者植入DES后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终点事件组患高血压(P=0.046)、糖尿病(P=0.029)及肾功能不全(P=0.049)的患者所占百分比高于无事件组。终点事件组患者的平均血管直径小于无事件组(P=0.047)。随访5年的MI、TLR、心性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5%、10.3%、7.3%和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86,95%CI:1.08~7.56,P=0.017)和肾功能不全(OR=1.96,95%CI:1.32~2.19,P=0.043)是LMC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平均血管直径为其保护因素(OR=0.96,95%CI:0.92~0.99,P=0.035)。结论在无保护LMCA患者中,患有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使术后获益减少;左主干病变直径较小的患者可能更适于植入DES。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 2 cm 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 40 mm 组和直径≥ 40 mm 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 ~ 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另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 40 mm 组和≥ 40 mm 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 ± 1.4)mm/年和(-0.18 ± 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 ± 1.6)mm/年和(-0.3 ± 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7.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1-2], 不仅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 而且可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甚至并发主动脉夹层.因此, 心血管外科手术在处理主动脉瓣畸形的同时应积极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2006年1月~2010年6月, 笔者对29例BAV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或替换, 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的临床解剖特点与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5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BAV患者共60例,男性35例(58.3%).患者平均年龄(52.6±14.4)岁,平均身高(167.7±9.7)cm,平均体质量(68.4±13.7)kg.记录患者各类临床资料.结果 60名患者中,冠状动脉左优势型12例(20%).25例患者(41.7%)行升主动脉手术.各组升主动脉直径、术前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后ICU居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组跨瓣压差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动脉瓣二瓣化患者,冠脉左优势型冠脉占比高于总体人群.针对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病变,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术策略,且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二叶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先天性心脏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不仅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而且可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甚至并发主动脉夹层[1].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对主动脉瓣结构进行分型,了解升主动脉情况及瓣口血流动力学状态,是诊断BAV的首选方法.笔者通过分析总结50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患者超声图像及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了解超声心动图在BAV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一种"背心式"升主动脉和根部成形术对于防止主动脉瓣病变同时合并轻、中度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术后中、远期发生旷置的升主动脉进行性扩张或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及应用该术式的体会.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间采用主动脉置换或成形、升主动脉缩小成形、升主和根部背心式人工血管包裹术("背心式"手术)治疗的30例主动脉瓣病变和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0.5)个月.结果:30例"背心式"手术并同期其他部位手术病例的总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03.4±21.7)min(80~151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73.0±21.6)min(48~120 min),其中19例单纯行"背心式"手术的患者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仅为(91.3±8.9)min(80~118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61.6±11.3)min(48~82 min),无住院死亡.平均随访18个月,无复发性主动脉扩张和夹层形成,升主动脉平均直径由术前的(46.7±3.1)mm(40~53mm)降为(33.7±2.5)mm(30~43mm).在本组30例患者中16例为先天性主动脉二瓣化畸形,23例主动脉瘤壁病理结果显示主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6例)、稀少(1例)和中、重度黏液性变(16例).结论:由于主动脉壁本身存在病理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冲击,为防止远期升主动脉进一步瘤变或夹层形成,对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的轻、中度主动脉根部扩张采用Robicsek术更为合理.相比Bentall和David术,此术式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小手术风险,而且能够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估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患者升主动脉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BAV患者4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首先用M型超声测量升主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同时测量并记录血压值,通过公式计算出升主动脉弹性参数:升主动脉应变(AS)、升主动脉僵硬指数(ASI)和升主动脉扩张性(ADIS)。再应用VVI技术测量升主动脉前、后壁的最大纵向运动速度(Vs)、位移(Ds)、应变值(Smax)及应变率(SRmax)参数,比较各组间参数。结果 病例组升主动脉内径较对照组增宽,升主动脉应变和扩张性均较对照组减低,升主动脉僵硬指数较对照组增加(P均<0.01)。病例组升主动脉前、后壁的最大纵向应变值、应变率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病例组升主动脉前壁应变值与升主动脉应变呈正相关(r=0.371,P=0.004),与僵硬指数呈负相关(r=-0.383,P=0.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11倾向性评分方法纳入198例行PCI术的SCAD患者按是否合并COPD分为2组:COPD组和非COPD组,每组99例。比较2组患者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独立事件及以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差异。对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OPD组(P<0.05)。高龄(OR=1.10,95%CI1.01~1.22,P=0.028)、血肌酐增高(OR=1.16,95%CI 1.02~1.31,P=0.02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1.21,95%CI1.04~1.39,P=0.013)均是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COPD的冠心病患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差于无COPD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让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行主动脉瓣置换的方法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5月~2008年4月二尖瓣中度以上狭窄伴主动脉瓣轻度返流患者,在术中根据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使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作主动脉瓣置换,收集到心脏停跳未行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共54例,同期收集术前不合并主动脉瓣返流直接行二尖瓣置换患者49例,随访两组患者左室舒末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二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86±0.92)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左室舒末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和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率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主动脉瓣轻度返流的患者,如果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够使心脏停跳,可以不行主动脉瓣置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中老年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的院内及1年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性入选2009年3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诊断为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并接受外科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手术中老年患者(>40岁),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因素分析评估高尿酸血症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共有632名患者入选,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381)和血尿酸正常组(n=251).高尿酸血症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组(7.6%vs 2.0%,P=0.002).血尿酸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421,P<0.001),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093,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经校正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NYHA心功能III-IV级和术后急性肾损伤后,高尿酸血症与院内死亡率(OR=3.07,95%CI:1.13,8.37,P=0.028)和1年死亡率(HR=3.14,95%CI:1.30,7.62,P=0.011)独立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手术后1年死亡率累积率较高(Log-rank=11.73,P=0.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中老年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院内死亡及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了解主动脉根部的解剖对于主动脉瓣瓣膜支架的选择和减少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方法:34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及39例正常对照行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及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DSCT在斜冠状面及矢状面分别测量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主动脉根部各径线,瓣环直径和左室流出道直径?超声测量主动脉根部及左室流出道直径,并且和DSCT测量值对比?结果:主动脉瓣狭窄组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ostia,LCO)高度?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ostia,RCO)高度?冠状窦(sinus of Valsalva,SV)直径?左右冠状窦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瓣狭窄组瓣环(aortic annulus,AA)直径?主动脉窦和升主动脉连接处(Sino-Tubular Junction,STJ)直径?升主动脉 (ascending aorta,AO) 直径?左室流出道 (left ventricular outer tract,LVOT) 直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之间纤维结构(continuity fibrous,CF)距离,室间隔 (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 厚度明显比对照组大(P < 0.05)?主动脉瓣狭窄组及对照组收缩末期AA?SV?STJ?AO直径?IVS厚度明显比舒张末期大(P < 0.05),收缩末期LVOT直径明显比舒张末期小(P < 0.05)?主动脉瓣狭窄组及对照组AA及LVOT直径冠状面测量值均大于矢状面测量值?主动脉根部直径(AA?SV?STJ?AO)TTE测量值与DSCT测量值相比,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84,r = 0.87,r = 0.82,r = 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O.05)?结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根部扩张?左室流出道变长扩张?室间隔变厚及冠状动脉变异较大,由于TTE的诊断作用有限,因此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术前进行DSCT检查对于瓣膜支架的选择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闫成雷  高长青  李伯君  叶卫华 《医学综述》2012,18(11):1755-175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类型对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年龄23~73(48.9±11.2)岁,其中男54例,女14例。病变类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其中53例植入机械瓣,15例植入生物瓣。结果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37.9±5.3)vs(40.5±5.7)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2±9.1)vs(58.9±11.6)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生物瓣及机械瓣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主动脉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升主动脉直径的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瓣膜的类型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对心功能的改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叶式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实施升主动脉置换的最佳直径还未确定。对本研究所自1979~1993年间201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研究不包括同期行升主动脉置换的患者。对98%的患者成功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3年(s=3.8)。患者平均年龄为56岁(s=15),76%为男性。115例患者(57%)升主动脉直径正常(4.0cm),64例(32%)轻度扩张(4.0~4.4cm),22例(11%)中度扩张(4.5~4.9cm)。所有行升主动脉置换的主动脉显著扩张(>5.0cm)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并不包括在内。15年生存率为67%。随访患者中,44例主要由于人工主动脉…  相似文献   

18.
石磊  何英  廖贞亮  王长胜  陈淼  陈涛 《重庆医学》2022,51(6):969-972
目的 探讨急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该院接受急诊手术的9 104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324例)和非脓毒症组(8 780例)。收集两组术前临床特征、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并进行多因素分析以评估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脓毒症发生率为3.6%,脓毒症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17.9%vs. 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OR=1.02,95%CI:1.01~1.02)、男性(OR=1.22,95%CI:1.15~1.42)、ASA分级>3级(OR=1.98,95%CI:1.46~2.35)、合并病态肥胖(OR=1.03,95%CI:1.01~1.27)、COPD(OR=2.11,95%CI:1.95~2.85)和糖尿病(OR=1.28,95%CI:1.17~1.44)、术后急性肾衰或透析(OR=4.56,95%CI:2.53~7.42)、术区感染(OR=4.21,95%CI:2.77~9.05)是术后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P<0.05)。胆道、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影响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4月—200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ACS患者568例,根据有无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ACS合并2型糖尿病组(n=125)与ACS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n=443)。搜集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随访研究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比较分析ACS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ACS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随访时间为7~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7.3年。共有546例(96.13%)患者完成随访,ACS合并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44.8%vs.14.3%,x^2=10.876,P=0.035),Cox多元回归分析年龄、空腹血糖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显著危险预测因子(OR=1.003,95%CI1.001~1.031,P=0.038;OR=1.533,95%CI 1.131~2.077,P=0.012)。结论 ACS合并2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年龄和空腹血糖是MACE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0例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作为感染组,308例未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作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结果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感染组中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 mL、输血量≥4 U、术后胆瘘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患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39,95%CI 1.363~3.678,P=0.001)、白蛋白<35 g/L(OR=1.578,95%CI 1.205~2.066,P=0.001)、手术时间≥300 min(OR=1.647,95%CI1.384~1.960,P=0.000)、术中输血量≥4 U(OR=2.967,95%CI 1.762~4.996,P=0.000)、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OR=4.765,95%CI 2.328~9.753,P=0.000)、术后胆瘘(OR=1.756,95%CI1.248~2.471,P=0.001)是影响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低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长、术中输血量大、术后胆瘘及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是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以降低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