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在软组织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良性和10例恶性软组织肿瘤,对照分析良、恶性软组织肿瘤1H-MRS代谢物浓度及比值。结果:①恶性软组织肿瘤代谢物浓度Cho/Cr比值为(3.72?.76),良性肿瘤代谢物浓度Cho/Cr比值为(0.88?.53),两者Cho/Cr之间的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良性软组织肿瘤代谢物浓度Cho与Cr值及Cr与NAA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r=0.884,P<0.01; r=0.822,P<0.001);良性肿瘤代谢物浓度Cho与NAA值、Cho与LL值、Cr与LL值及NAA值与LL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恶性软组织肿瘤代谢物浓度Cr与NAA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r=0.952,P<0.01);恶性肿瘤代谢物浓度Cho与Cr值、Cho与NAA值、Cho与LL值及Cr与LL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Cho/Cr比值可作为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Cho/Cr比值升高提示软组织肿瘤为恶性可能性大;Cho/Cr比值降低提示软组织肿瘤为良性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在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STT)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STT的62例患者,所有患者在本院进行手术/活检前均接受MRI检查。结果 62例患者(33例男性和29例女性)中,37例为良性肿瘤,25例为恶性肿瘤。MRIT1WI上的低信号(P<0.001),T2加权图像上低信号(P=0.003),囊肿(P=0.003)),坏死(P=0.001),纤维化(P=0.023),出血(P<0.001),分叶边缘(P<0.001)、边界不明确(P<0.001)、肿瘤周围水肿(P<0.001),血管受累(P<0.001)和不均匀强化(P<0.001)是区分良性和恶性STT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定性特征。年龄(P=0.009)、大小(P=0.001)、T1加权信号定量值(P=0.002)和T2加权信号定量值(P=0.007)是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定量特征。结论 多元线性回归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直肠内线圈三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3D 1H-MRS)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资料。采用高分辨MR T2WI和波谱扫描,由2名不知道患者临床和组织学资料的医师对扫描结果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前列腺癌MR T2WI和3D1H-MRS的特点。结果前列腺癌区(胆碱+肌酸)/枸橼酸盐平均值为1.98±1.13,周围正常前列腺组织为0.61±0.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 T2WI检出前列腺癌29例,准确率72.5%,3D 1H-MRS检出前列腺癌35例,准确率8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1H-MRS诊断前列腺癌准确性高于MR,前列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可影响MRS测定的代谢物浓度或浓度比值。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程度相对照的大样本研究将有利于MRS中胆碱十肌酸/枸橼酸盐阈值的确定、癌肿恶性程度和外侵趋势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3T体线圈三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T体线圈三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3D 1H-MRS)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先行3T核磁共振(MRI)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再行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癌前病变MRS代谢特点,评估其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间质、腺体增生为主内腺、内腺癌灶、外周带癌灶、正常外周带及前列腺上皮内瘤(胆碱+肌酸)/枸橼酸比值分别为:0.75±0.23、0.59±0.14、1.79±0.90、1.18±0.95、0.46±0.18、0.97±0.10。内腺癌灶与增生内腺、外周带癌灶与正常外周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带前列腺癌最佳诊断阈值为0.68,灵敏度88.6%,特异度88.7%。结论:3T体线圈3D 1H-MRS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癌前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 MRS)对女性不同年龄及不同骨量腰椎骨质疏松的研究,探讨1 H MRS在女性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9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青年组37例(平均27岁)、老年组45例(平均55岁)、骨质疏松组16例(平均61岁)。全部受检者先行常规腰椎MR检查(矢状位T1 WI、T2 WI及横轴位T2 WI)。采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法对腰3椎体进行波谱采集,采集到的数据使用SAGE 7.0软件进行分析,获得脂峰、水峰峰高( Amp),脂峰、水峰线宽(LW),并计算脂水比(LWR)、脂肪比(FF)等椎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相关定量指标。结果青年组LWR平均值为6.355,FF平均值为0.852;老年组LWR平均值为18.617,FF平均值为0.943;骨质疏松组LWR平均值为28.988,FF平均值为0.960。老年组LWR、FF明显高于青年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00<0.001)。骨质疏松组LWR、FF亦明显高于老年组( P=0.003<0.01)。结论 LWR、FF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骨质疏松者椎体骨髓内脂肪含量较同龄人明显增多。1 H MRS可作为一种无创性预测骨质疏松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评价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磁敏感成像技术(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收治DAI患者24例,分别在伤后1周、1个月行^1H—MRS和SWI检查,再随机选择2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胼胝体压部和基底节N一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肌酸和磷酸肌酸(creatine compound,Cr)、胆碱复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Cr、肌醇(mlNs)/Cr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Glx)/Cr等指标的差异。观察T:序列对DAI组病例的检出率;SWI序列观察微出血像素数目及微出血灶检出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AI伤后1周、1个月组胼胝体压部NAA/Cr、Cho/Cr、mlNs/Cr、GLx/Cr、基底节区NAA/Cr、Cho/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及SWI对轴索病灶的检测率明显提高。24例DAI患者均有微出血。SWI序列及T2序列在微出血像素数及微出血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波谱技术可反映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时间段局部组织代谢变化,SWI则可检测到微小出血灶,两者结合可更早明确弥漫性轴素损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海马代谢的改变,以期为心理性ED可能存在的潜在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探讨提供线索。方法:运用磁共振波谱(MRS)研究15例心理性ED患者和1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双侧海马的多体素氢质子(1H-MRS)波谱特点,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代谢物浓度,并分别对NAA/Cr和Cho/Cr的比值进行计算。结果:NAA/Cr在心理性ED组两侧海马(左侧为1.03±0.18,右侧为1.05±0.1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左侧为1.25±0.10,右侧为1.21±0.07),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两侧Cho/Cr均无明显差异(心理性ED组左侧为1.20±0.82,右侧为1.22±0.95;对照组左侧为1.21±0.93,右侧为1.18±0.12)。结论:心理性ED可能不单纯是功能性疾病,海马可能参与了心理性ED的病理生理过程,心理性ED可能存在潜在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在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3月~2005年9月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6例胶质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胶质瘤恶性程度不同分为A、B2组,其中A组为低恶性组(包括星形细胞瘤Ⅰ级和Ⅱ级、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21例,B组为高恶性组(包括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间变型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15例。观察氮乙酰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肌醇(Ins)的共振峰及比值。大脑对侧对应正常脑组织的结果作内对照组。结果2组胶质瘤均表现为异常的。HMRS,与大脑对侧对应正常脑组织相比,A、B2组表现为NAA/Cr含量显著下降,Cho/Cr含量显著增高(P均〈0.05),cr总量变化不大,且无规律性(P〉0.05),Ins含量表现为轻度下降(P〉0.05)。A组NAA/Cr和NAA/Cho均显著高于B组(t=4.235,P=0.011;t=2.832,P=0.031),A组Cho/Cr显著低于B组(t=-2.323,P=0.042)。结论。HMRs可提高对胶质瘤诊断和分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双回波正反相位(in-phase and out-phase) MRI成像技术在骨髓脂肪沉积中的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经我院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确诊的38例骨质疏松者及30例骨量正常者分别行MRI常规检查、1H-MRS及双回波正反相位成像,并收集资料,分别测量L2椎体的反相位和正相位信号比值(SIR)、水脂比(LRW)和脂肪分数(FF)。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SIR , LRW及FF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SIR值、LRW及FF对骨质疏松诊断效能,并初步确定骨质疏松各指标诊断阈值;Kolmogorov-Snimov法进行正态性检验,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选择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检验SIR与LRW和FF的相关性。结果 得到横轴位和矢状位各68幅MRI腰椎正反相位图,得到68幅单体素MRS波谱图,骨质疏松组SIR值、LWR及FF分别为0.498±0.160 、3.677±3. 093、0。732±0。176,骨量正常组SIR值、LWR及FF分别为0.350±0.971、2.094±1.892、0.573±0.211,两组间SIR、LWR、F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04、2.035、2。738 ,P值均<0.05);正反相位所测SIR区分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SIR阈值为0.3850,灵敏度78.9%,特异度为66.7%。MRS中LWR、FF区分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0.740,阈值分别为2.063、0.674,灵敏度分别为75.0%、79.2%,特异度分别为71.4% 、72.4%。Pearson相关分析SIR与LRW和FF的r值和P值,结果P值均<0.05。结论 1H-MRS和正反相位MRI两种方法均能提供腰椎骨髓脂肪沉积定量信息,可以无创、快速协助诊断骨质疏松,二者指标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MRI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RI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180例软组织病变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8例,女102例;年龄4~70岁,平均32岁;均以疼痛、软组织肿胀伴肿块形成为主要征象。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软组织肿瘤。采用美国Picker公司0.23T开放式磁共振扫描装置。常用脉冲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T1WI和T2WI及短时回复序列脂肪抑制成像。检查平面包括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180例软组织病变中,软组织良性肿瘤153例,其中肌肉血管瘤52例,腱鞘巨细胞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26例,脂肪瘤23例,硬纤维瘤18例;软组织恶性肿瘤17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恶性淋巴瘤3例,脂肪肉瘤2例,软骨肉瘤、肌纤维肉瘤、黑色素瘤、面部肉瘤、平滑肌肉瘤各1例;类肿瘤病变10例,其中骨化性肌炎2例,脂肪坏死8例。良、恶性肿瘤比例为9∶1。手、足部腱鞘巨细胞瘤(33/34例)、血管瘤(23/52例)较为常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常累及大腿(大腿4/7例)和上臂(3/7例);发生于腹股沟的肿物多为恶性(4/5例)。结果良性肿瘤直径为1~18cm,恶性肿瘤直径为4~10cm。肿瘤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类圆形。病变组织T1WI多为等或等低信号,T2WI多为等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皮下脂肪或肌肉间,形成囊实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的兔肝VX2种植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谱图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建立2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VX2肿瘤模型,对其行HIFU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常规MR平扫和二维多体素1H~MRS检查,每只兔均选取瘤体中央区、周边区及瘤周正常肝组织作为感兴趣区(ROI),比较HIFU治疗前、后相同ROI的Cho/Cr及Lip/Cr。结果20只兔肝VX2模型治疗前、后共获得28瘤次可纳入统计学分析的1H—MRS图。典型的1H—MRS图上可见6个主要的波峰,包括脂质(Lip)、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复合物(Glx)、胆碱(Cho)、乳酸(Lac)和肌酸(Cr)。治疗后肿瘤中央区、周边区内Cho峰和Lac峰均较治疗前升高,Lip峰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瘤周正常肝组织治疗前、后各主要代谢物变化不明显。治疗前后肿瘤中央区及周边区Cho/Cr、Lip/C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多体素,H—MRS能反映VX2种植瘤经HIFU治疗后不同ROI主要代谢物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照研究磁共振质谱(1H-MRS)与MRI对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19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分为脊髓正常信号组(损伤组Ⅰ)和脊髓异常信号组(损伤组Ⅱ),并以9例健康者作对照.进行1H-MRS检查,并计算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波峰面积,分析NAA/Cho、NAA/Cr、Cr/Cho、Lac/Cho.结果损伤组Ⅰ与对照组比,仅Lac/Cho值升高(P<0.05).损伤组Ⅱ与对照组比,NAA/Cho、NAA/Cr值降低,Lac/Cho值升高(P<0.01).损伤组Ⅱ较损伤组Ⅰ NAA/Cho、NAA/Cr显著减低(P<O.05).结论1H-MRS可定量测定创区颈髓相关代谢介质的变化,从代谢水平反映颈髓损伤的不同程度.MRI结合1H-MRS更有利于颈髓损伤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I在软组织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MRI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4~67岁,平均52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7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局部疼痛。术前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术后观察其发病部位、MRI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16例患者中13例为原发病灶,3例为术后复发病灶。发病部位为:大腿9例,小腿2例,上臂2例,臀部1例,踝部1例,腰背部1例。16例肿瘤均形态多变,主要以梭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多见。大小5.3~16.9 cm,平均8.6 cm。MRI在T1WI上16例均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6例肿瘤内见混杂信号;在T2WI均呈高信号,其中7例肿瘤内部可见低信号分隔,5例肿瘤可见假包膜,11例肿瘤同周围分界不清伴水肿。增强后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化见Vim、CD68阳性。结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表现虽然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定性较困难,最终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确定。但MRI检查对明确肿瘤范围,是否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手术方案及术后肿瘤是否有残留、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断层解剖学分析在软组织肉瘤外科边界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四肢软组织肉瘤患者10例,术前行0.625 mm薄层扫描MRI和/或CTA检查。逐层详细分析断层解剖结构,确定肿瘤累及间室、反应带区域,以间室结合广泛边缘切除为原则准确设计肿瘤切除的边界,手术严格按照设计边界进行。对术后标本观察反应带和边界厚度,做两个维度最小边界测量,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性质,确认切除标本边缘是否存在肿瘤细胞。结果 ①术后肿瘤实体与术前断层解剖分析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测量肿瘤外正常组织厚度,手术类型达到广泛切除或治愈性切除标准,与术前计划一致。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手术切缘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浸润。③末次随访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逐层断层解剖分析为软组织肉瘤提供精确数字化外科边界,合理而精确切口设计,减少出血、创伤和肿瘤污染的可能性,有利于肿瘤切除时实现治愈性切除。规范断层解剖影像学检查和逐层断层解剖分析应该成为恶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前设计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纹状体和黑质1 H-MRS各参数值正常参考范围。方法纳入健康中老年志愿者32名,采用单体素PRESS序列对纹状体、多体素PRESS序列对黑质进行1 H-MRS扫描,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含量及各参数比值。结果左右侧纹状体和黑质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两侧结果,纹状体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均值及95%CI分别为1.39(1.33~1.45)、0.90(0.86~0.94)、1.58(1.50~1.66)、0.73(0.70~0.76);黑质上述比值均值及95%CI分别为2.36(1.85~2.87)、1.38(1.12~1.65)、1.70(1.59~1.81)、0.93(0.86~1.00);纹状体及黑质中NAA/(Cho+Cr)比值均最稳定。结论正常中老年人黑质和纹状体1 H-MRS各参数中,NAA/(Cho+Cr)比值最稳定,可为研究累及黑质和纹状体区域的疾病提供正常参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软组织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超声及MRI影像表现。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软组织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超声、MRI影像资料及病理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6~69岁,平均53岁;病程4~49个月,平均28个月。临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患肢疼痛。术前行超声、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对病灶部位、形态、回声/信号特点、彩色血流信号及强化特征进行观察,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2例MFH中9例为原发病灶,3例为术后复发病灶。双侧大腿7例,小腿2例,上臂1例,臀部1例,后腹膜1例。病灶大小5.1~17.1 cm,平均8.7 cm。超声表现为分叶状或团块状,以低回声为主,5例有包膜,边界清;7例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6例内部见不规则无回声区。CDFI周边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多少不等。MRI表现为分叶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T1WI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信号增高;6例内部见混杂信号,7例内部见低信号分隔,5例见假包膜,9例呈浸润生长伴周围水肿。T1WI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化表达Vim、CD68阳性。结论:软组织MFH的发病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发生在中老年人四肢软组织内的不规则肿块,回声和信号表现均匀或混杂,肿块内见分隔、坏死及囊变区,血流信号丰富、实性成分强化明显时,应考虑到MF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常规MRI表现,评价三维高时间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减影成像(3D-HR-MRI-SA)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血管瘤患者,采用3.0TMR机行常规MR平扫和增强扫描以及3D-HR-MRISA,观察3D-HR-MRISA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能力。以4分法(0-3分)评价各序列对瘤灶的辨认能力。结果18例中,16例单发,2例多发,共20个病灶。17个瘤灶可见供血动脉,13个瘤灶可见引流静脉。脂肪抑制T2W1辨认瘤灶范围的累积评分(2.78±0.44)优于T1wI(1.67±1.00,P=0.013)、T2w1(2.33±0.50,P=0.035)及3I)-HR_MRIsA原始图像(1.89±0.60,P=0.009),与脂肪抑制增强T1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士0.71,P=0.169),而脂肪抑制增强T1WI辨认瘤灶范围的能力优于3D-HR-MRISA原始图像(P=0.035)。结论3D-HR—MRISA可初步评估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利于临床制定诊疗方案,但在显示瘤灶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不可替代常规序列MRI。 相似文献
18.
人类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率较低,研究较困难,但在骨科领域内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原发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3%,其中1/3是恶性骨肿瘤,多数在确诊后已发生肺等其他部位转移,如何进行综合性治疗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简要综述了手术、化疗、生物治疗和放疗等方面治疗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进展,以及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治疗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最新进展。资料表明化疗和生物治疗发展很快,化疗的进展使得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大大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相当一部分患者获得了根治;生物治疗则为彻底根治这类疾病提供了可能,已经用于治疗一些晚期患者,取得了一定效果,有可能是继化疗后又一个治疗恶性骨肿瘤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位微波消融技术在侵及骨组织的软组织肿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例侵及骨组织的恶性或交界性软组织肿瘤患者结合原位微波消融技术进行保肢手术,术后3个月按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肢体功能,观察随访期间局部复发及周身转移情况。结果 10例病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9个月(3~25个月)。保肢手术全部成功,MSTS评分上肢1例27分,下肢9例平均25分(16~30分)。优良率为90%。术后3、17个月局部复发各1例,肺部转移2例。其中1例复发伴肺转移患者截肢术后3个月死亡,余2例末次随访时均带瘤生存。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对侵及骨组织的软组织肿瘤施行结合原位微波消融技术的保肢手术,可以在未增加复发率的情况下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成功率,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