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为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变态反应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引起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占40.48%,头孢菌素类占59.52%。结论临床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十分关键,同时治疗时要多注意观察、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优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杨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50-365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33例,B型不良反应12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115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应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3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18例,B型不良反应11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9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5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优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医院2014年度儿科患者联合应用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最新指南,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有根据的,综合医院阿奇霉素细菌耐药率偏高,儿科支原体、衣原体阳性时单用阿奇霉素抗混合感染是不合理的。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作为重症、难治或者考虑为混合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是合理、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相关药品说明书,借助药物化学知识和专家共识,从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发生机理进行分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临床主要用于细菌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但由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逐步增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本类药物本身无抗菌作用,但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可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最小抑菌浓度明显下降,药物抗菌活性大大增强,并可恢复产酶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调查,国内近几年开发出不少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  相似文献   

10.
肖勋立 《海峡药学》2016,(11):258-259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和老年人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头孢曲松是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全部患者在经过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和好转,并没有患者死亡.结论 要想让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就需要加强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徐霞 《中国处方药》2005,(11):82-83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与阿奇霉素联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支气管肺炎的病患分为两组,治疗组(β-内酰胺类与阿奇霉素联用)和对照组(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观察两组肺部湿哕音吸收时间,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肺部湿哕音吸收时间天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β-内酰胺类与阿奇霉素联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确切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儿科使用率最高的一类药物,过敏反应是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关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使用前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一直存有争议。根据我们对国内55家医院开展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现状调查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与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价值与意义、国内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现状及国内皮试存在的问题;认为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I型过敏反应最快捷、敏感、经济的方法,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从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的循证依据并不支持进行皮试;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国内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皮试规范,包括皮试标准试剂、操作方法和皮试液浓度、剂量以及皮试结果的判定标准,临床在皮试操作和皮试结果的正确解读存在困惑,建议国家政府层面加强统一规范,重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救治措施,防止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药品浪费和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以及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好地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头霉素、氧头孢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信 《上海医药》2004,25(1):19-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了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外 ,还有一大组其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复合剂 )、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类 ,其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 -内酰胺环。其中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的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有不少相似之处。1 头霉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β-内酰胺类药物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不良反应"等关键词对1987年~201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β-内酰胺类药物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43篇文献中报道的65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β-内酰胺类药物共涉及16个品种,其中报道最多的是青霉素,其次为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心律失常为最多(73.85%);其次为急性心力衰竭(23.08%);不良反应多呈速发型,尤其多发于用药10min以内(53.85%)。结论应重视β-内酰胺类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2019年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转归及可能的机制。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及过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用药2 h内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高于迟发型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治疗,8例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要熟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救治措施,详细询问过敏史,按规定进行皮试,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一旦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立即救治。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根据β-内酰胺环是否连接有其他杂环以及所连接杂环的化学结构差异,又可分为青霉素类(Penicillins)、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头霉素和氧头孢烯类(Cephamycins)、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以及β-内酰胺酶(ESBL)抑制剂(Beta-lactamase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17.
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44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韩燕  陈娟  韩勇 《中国药房》2006,17(7):528-529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5年收集到的442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有961例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6%;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豫西地区3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豫西地区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利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与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48例,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以头孢曲松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不良反应4例,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统计、分析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23例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分析.结果:123例涉及7种β-内酰胺类药物,出现频率最多的头孢氨苄,其次为阿莫西林;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其次为药疹.结论:应重视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0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0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82例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共33种,以头孢曲松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呋辛和氨曲南;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82例ADR中,大于60岁患者构成比最高(28.7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发生ADR与年龄、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临床应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