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针对不同信号通路的关键作用靶点逐渐被认识。至今已有10多种新型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陆续上市,目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主要有作用于内皮素通路的药物,作用于一氧化氮通路的药物和作用于前列环素通路的药物。上述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可能被治愈的肺动脉高压,部分患者可通过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达到治愈。但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不适宜行该手术,或手术后仍有持续性或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对于这些患者,利奥西呱是惟一具有适应证的靶向药物。然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与肺动脉高压(PAH)两者临床与病理表现有相似之处,临床上也有应用其他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并且部分药物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也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临床危重的心肺血管疾病,以肺血管阻力增加、进行性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为临床特点。肺血管重塑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显著改善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目前的药物主要靶向血管舒缩功能,同时有部分改善血管重塑的作用,但无法根本上逆转肺血管重塑,故患者预后依然较差。本文从遗传机制、低氧及气体分子机制、炎症和免疫异常机制以及当前的一些新机制(内皮间质转化、异常能量代谢、表观遗传调节)等方面综述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肺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虽然在心肺血管疾病中发病率不高,但因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致死风险高,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恶性疾病。靶向药物治疗使得肺动脉高压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整体控制率仍不容乐观。随着肺动脉高压相关研究的推进,目前认为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维持中起到一定作用,且基于调节自主神经活性的药物和器械治疗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发现。现就交感神经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肺动脉神经分布特点和交感神经活性调节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oPH)是门静脉高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常引起肺血管收缩、重构, 其特征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 是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重要类型之一, PoPH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代谢有关。PoPH患者生存时间短, 预后差。目前PoPH治疗手段有限, 主要包括原发病治疗、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 肝移植可作为一项治疗手段。本文就PoP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PoPH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是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重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肺小动脉的血管增生、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在过去的20多年,随着我们对肺动脉高压病理机制的认识增加,该病的治疗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除了传统的吸氧、利尿、强心、钙离子拮抗剂、抗凝等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的研发与推广使用使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目前主要的靶向药物治疗包括:前列环素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且一些新型的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案也在研究中。现就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进展简要地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靶向药物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影响,探讨药物干预下的手术指征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共完成4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外科矫治手术。术前予以3~24个月的靶向药物治疗,术后继续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结果:①术前经过一段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患者经皮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双向分流、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等指标明显改善。②术后24小时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明显升高,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围手术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0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脑梗死1例;死亡1例,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致循环衰竭。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提示肺血管阻力≥8wood,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1.25是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1例失访,44例随访6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及缺损残余漏,患者经皮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较术前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仍有2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高于正常值。结论: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当肺血管阻力<8wood,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1.25时,可以接受外科手术矫治。术后继续应用靶向药物治疗,预防并及时处理肺动脉高压危象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单  陈玉成 《心血管病学进展》2023,(11):996-1000+1009
肺动脉高压是一大类进展性、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最为常见,其病情更重、预后更差、病死率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该类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数据不清楚、临床诊断标准不统一、病理生理机制不甚明确、分类方法存在争议、靶向药物治疗缺乏证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治疗十分有限。现概述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及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机制,并详细阐述其诊断及特异性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左心疾病是临床上肺动脉高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这类肺动脉高压的常见病因。虽然近年来在左心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机制上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尚无特异性治疗。现有临床试验提示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在此类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可能有效,新近研究表明Rho激酶抑制剂可能为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本文就靶向药物在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高压以肺小动脉收缩、血管增生与重构为主要特征,引起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从过去非特异性血管扩张药物到现在靶向药物,从单一药物治疗到多药物联合以及综合治疗,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及预后。该文就当前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理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以进行性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批准用于治疗PAH的靶向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正确应用这些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PAH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快达到并维持低危状态。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初始联合治疗、足量给药的原则,并根据危险分层的变化,及时调...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高死亡率的肺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肺血管重构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靶向药物的出现显著改善了患者结局。但目前的治疗仍难以阻止或逆转PAH的病程进展,PAH仍然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为此开发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尤为重要。目前,针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迁移和凋亡的潜在逆转肺血管重构途径的药物正成为研究热点,为治愈PAH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文对PAH靶向药物的治疗现状和展望进行阐述,并讨论靶向治疗PAH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由于肺动脉血栓未完全溶解导致的一类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很多患者因远端血管病变或严重合并症而无法手术,或手术后有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球囊肺血管成形术和靶向药物的发展为这些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新疗法...  相似文献   

14.
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常见,左心射血分数保留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均可以引起肺动脉高压,与其他类型肺动脉高压相比,其肺动脉楔压>15 mmHg,属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临床上需要仔细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左心疾病还是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主要治疗基础疾病,不推荐应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相对少见但有潜在致命危险的疾病,多年来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最近,美国FDA批准西地那非口服制剂Revatio可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机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属于肺动脉高压分型的第四大类,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肺动脉高压,不干预则远期预后不佳,故明确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重要。对于CTEPH的诊断,肺通气灌注显像较CT肺动脉造影有更高的敏感性。CTEPH的预后与其治疗决策密切相关:所有患者都需要终身抗凝,利奥西呱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CTEPH治疗的靶向药物。能否手术治疗取决于CTEPH的血栓机化部位:对于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近端,可行肺动脉内皮剥脱,其治愈率高,术后恢复以及长期预后往往较为理想;如果病变部位在中段,可以尝试进行肺动脉球囊扩张,球囊扩张往往需要分次逐步进行,扩张后患者活动耐量有显著提升,此外球囊扩张也用于如外科内皮剥脱后残余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高压复发;如果病变部位在肺血管末端,则只能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多种治疗手段联合治疗或为未来CTEPH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以进行性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 如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批准用于治疗PAH的靶向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而正确应用这些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PAH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应尽快达到并维持低危状态。在用药过程中, 应遵循初始联合治疗、足量给药的原则, 并根据危险分层的变化,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因此, 严格密切的随访对PAH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PAH患者的治疗目标、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 详述PAH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对于手术可及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因为手术有希望为患者带来根治机会。目前国内PEA手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够规模开展PEA的中心并不多。在经验丰富的PEA中心,围手术期和术后病死率非常低,长期预后良好,术后3年生存率超过80%。CTEPH的治疗决策主要基于血栓栓塞的位置,对于肺动脉主干、叶及段水平的栓塞首选PEA,而肺动脉球囊成形术(BPA)主要治疗更远端的小血管。对于PEA或BPA术后残余或复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选择。随着手术经验的增加和手术器械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包括一些亚段病变的患者)。此外,PEA可以与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包括:(1)BPA及靶向药物治疗PEA术后残余或复发肺动脉高压患者;(2)BPA及靶向药物治作为PEA术前桥接治疗。目前关于这些联合疗法的临床数据很有限。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高压是一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差。有研究表明原位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紊乱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目前关于抗凝药物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始终无统一的结论,本文就肺动脉高压治疗过程中应用抗凝药物的病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及目前抗凝药物在肺动脉高压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10余年来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目前推荐的几种药物如前列环素类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有限,而且许多患者在长期单一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肺动脉高压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药物联合治疗可以使药物的治疗作用相互叠加,互相促进,从而疗效增加,开展药物联合治疗可能寻找到长期有效的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案,目前这类研究已成为肺动脉高压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