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胃肠道巨大脂肪瘤(瘤体直径>3.0 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近10年在我院经内镜下切除15例有症状的胃肠道巨大脂肪瘤患者,5例亚蒂型(基底直径<2.0cm)中2例经由息肉切除术切除,3例采用多步切除术切除;10例为广基型(基底部直径>2.0 cm),经由次全切除术切除.结果内镜下成功切除15例胃肠道巨大脂肪瘤(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无穿孔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内镜检查随访1~8年无复发.结论胃肠道巨大脂肪瘤可在内镜下由圈套器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3.
肠脂肪瘤引起的肠套叠较为罕见,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发生漏诊和误诊。CT及内镜检查可协助诊断,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肠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了2例肠脂肪瘤继发肠套叠患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疗效良好。现对肠脂肪瘤致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结肠脂肪瘤1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脂肪瘤12例诊治分析凌跃新,黄德骧本文报道中山医院外科1967年2月至1993年11月收治12例结肠脂肪瘤。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其原因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外,主要是辅助检查的诊断率不高。本病治疗是行肠局部或部分切除术,有蒂的脂肪瘤可经纤维结肠镜切除...  相似文献   

5.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肠脂肪瘤的标准方式,近年来有少量内镜治疗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回肠脂肪瘤1例,疗效满意,提示ESD可作为回肠脂肪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肠气囊肿症(PCI)的发病特点和恰当的诊治方式。方法 对1997年至2015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12例PCI患者进行分析,评估其病因、内镜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4例因长期接触三氯乙烯或病因不明导致原发性PCI;其余8例为继发性PCI,患有白塞病、结缔组织病、肺气肿、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内镜表现包括单发泡状气囊肿、线状或鹅卵石样气囊肿、葡萄或串珠状气囊肿等,病变累及乙状结肠6例、升结肠3例、降结肠2例、十二指肠2例、直肠1例。药物或联合内镜治疗后,8例明显缓解,2例好转,2例因恶性肿瘤死亡。结论 PCI是一种罕见病证,病因机制尚不明确,多继发于其他疾病,通过结肠镜、超声内镜可明确诊断。单发性PCI可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多发性PCI予内镜下囊肿夹破、抗生素联合菌群调节药物治疗效果显著。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发现并发症可改善预后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7.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5 cm)的疗效和安全性。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收治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8例,患者均成功行ESD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长径5.5~9.0 cm,平均6.0 cm。ESD操作耗时25~80 min,平均41 min。术中极少量出血均通过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2例术中发生小穿孔,均成功缝合。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亦无迟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穿孔;住院时间3~5 d,平均3 d;随访8~36个月,无一例病灶残留或复发。可见,ESD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避免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78年至1998年12月,应用成人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小儿747例,其中肠镜下确诊481例(64.4%),均于镜下摘除息肉计621颗,发生迟发穿孔1例(0.2%),未发生死亡的意外事故,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开窗术"治疗胃肠道脂肪瘤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收治的7例胃肠道脂肪瘤中男5例,女2例,年龄为48~65岁,平均年龄56.8岁。所有病人至少具有上腹痛、腹胀、便秘、腹泻中的一种症状而就诊。内镜检查显示:所有7例病变均为黏膜丘状隆起,黏膜表面光滑,呈淡黄色。肿块质地柔软,用活检钳探触可见随即出现的局部凹陷。超声内镜检查示:肿块都是高回音团块,质地均匀、边界清楚,位于黏膜下层,没有延续至固有肌层。诊断为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提示黏膜下脂肪瘤。其中胃1例,结肠6例。瘤体直径最大为2.0cm,最小为0.5cm,一般为0.5~1.0cm。根据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胃肠道平坦型脂肪瘤。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5岁,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巨大多发新,卜物来我院就诊。胸部CT平扫见食管管腔扩张,内见一长条状}昆杂街度肿块影,范围约T1至1、8水平,病灶上半部分以脂肪密度为主,下半部分以实质成分为主,内见斑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缘光滑,与食管后鼙隐约町她蒂状相连,食管管壁未见叫显异常增厚;诊断:食管管腔内占位,考虑良性肿瘤町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 与恰当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6月至2008年12月间8例十二指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内镜下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 .结果 8例中反复黑便者4例,上腹不适、反酸或呃逆者3例,无症状者1例.血脂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均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发现病灶6例(球部2例,降部4例,其中2例首次检查时漏诊).CT发现十二指肠肠壁局部增厚6例,局部肠腔变窄4例,肠腔内低密度病灶3例,CT值平均-85 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超声内镜下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的密集高回声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内镜活检结果 均为黏膜慢性炎症,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结果 均为十二指肠脂肪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3例,内镜下行圈套摘除术4例,无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十二指肠脂肪瘤好发于降部,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与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病灶的主要手段,内镜超声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除肿瘤局部切除术或局部肠段切除术外,对有适应证者可在内镜下行圈套摘除术.  相似文献   

12.
王宗祥 《山东医药》2003,43(6):66-66
近年来 ,我们收治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AML)患者 16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 ,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1例 ,年龄 16~ 5 6岁。肿瘤位于左侧 6例 ,右侧 8例 ,双侧 2例。肿瘤大小为 2 .2 cm× 4.5 cm× 6.4cm~ 5 cm× 6cm× 16cm,病史 1周至 16年。表现为腰腹部疼痛 8例 ,上腹部包块 5例 ,无痛性血尿 4例 ,突发腰腹部疼痛伴腹膜刺激症 2例 ,查体发现 3例。10例行 IVU检查 ,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 5例 ,不显影 2例 ,肾积水 1例 ;B超检查 12例 ,均发现病灶 ,10例探及低回声肿物 ,内部回声不均或伴液体回声无强光…  相似文献   

13.
青壮年女性患者,因反复右背部不适3 mo体检.肝肾功能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正常.B超和CT检查囊窝区低密度占位,胆囊MRI脂肪抑制窗和脂肪窗显示胆囊脂肪瘤合并胆囊结石.手术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临床罕见的胆囊脂肪瘤.胆囊良性肿瘤无特殊临床表现,确诊依靠手术及病理.  相似文献   

14.
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结肠脂肪瘤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飞  王义秋  王庄梅 《山东医药》2009,49(34):70-70
结肠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非上皮性良性结肠肿瘤,以往对本病认识不足,常造成诊疗困难。2001年4月-2008年10月,我院诊治结肠脂肪瘤4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伯庆  丁伟  张国庆  薛峰 《地方病通报》2008,23(6):76-77,F0003
目的 总结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提高对HAML的诊治水平. 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例经手术切除和术后病理确诊的HAML患者,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肝HAML的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1例术前确诊,另2例误诊为肝脏其他肿瘤.3例术后随访32~39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临床上,HAML与其他肝良性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因3种组织比例差异,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性,在众多影像检查中以CT诊断率最高.常规病理检查加免疫组化可确诊及分型,其中免疫组化标记HMB-45阳性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结论 HAML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术前诊断率低,但只要掌握其影像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术前确诊已成为可能.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缓慢生长的非上皮性肿瘤,通常呈单发生。近年来,很多报道认为内镜下治疗胃肠道脂肪瘤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替代疗法,然而对此仍存在争议,因为切除直径达到2cm或更大的脂肪瘤出现穿孔和出血的风险很大。从1972-1992年,我院成功地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超过100例。在此基础上从1993年6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气囊肿症(PCI)的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院确诊的13例结肠P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临床表现、内镜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3例临床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腹痛多表现为隐痛或者胀痛.内镜表现包括鹅卵石样气囊肿、葡萄或串珠状气囊肿等,病变累及回盲部、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甚至...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8年6月至1995年12月在2833例纤维结肠镜(简称内镜)检查中,检出结肠鞭虫病175例,检出率为6.2%。现将有关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在诊治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MPS提供的诊断资料对内镜医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隆起的大小、件质和存管壁的层次等超声资料来诊断黏膜下隆起病变并选择切除方法。结果在24例患者中,对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1例(良性问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5例,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黏膜切除术、氩离子体凝固治疗),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对于MPS诊断直径2cm以上或位于固有肌层以下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例,良性胃肠道问质瘤6例,脂肪瘤1例,异位胰腺2例)行外科手术。其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MPS可诊断黏膜下隆起的大小、层次和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黏膜下隆起病例,内镜下治疗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SM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