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1和G3BP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大肠癌组织119例(大肠癌组)、正常组织15例(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G3BP1蛋白和G3B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和正常组G3BP1的阳性率分别为87.39%、60.00%,G3BP2阳性率分别为95.80%、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3BP1和G3BP2的表达均与大肠癌组织学类型相关(P均<0.05);大肠癌组织中G3BP1和G3BP2表达呈正相关(rs=0.425,P=0.000)。结论大肠癌组织中G3BP1和G3BP2呈高表达,两指标异常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RUNX3、CyclinD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胰腺癌、18例胰腺囊腺瘤及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RUNX3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胰腺囊腺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RUNX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27/47)、94.4% (17/18)、100%( 12/12);CyclinDl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 (34/47)、44.4%(8/18)、8.3%(1/12)。胰腺癌RUNX3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CyclinD1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胰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胰腺癌组织RUNX3与CyclinDl的表达呈负相关(r= -0.375,P=0.009)。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RUNX3呈低表达,Cyclin D1呈过表达,它们均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AG-1、bcl-2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甲状腺癌、11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BAG-1、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AG-1、bcl-2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率(66.7%、75.0%)均高于甲状腺腺瘤(18.2%、27.3%):甲状腺癌中两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BAG-1表达水平在甲状腺癌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结论BAG-1特异性表达于甲状腺癌组织中,其可能与bcl-2协同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BAG-1表达状态可作为评估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IMP-3和RASSF1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TIMP-3和RASSF1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TIMP-3和RASSF1A蛋白的表达量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TIMP-3和RASSF1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大肠黏膜、癌旁和腺癌中TIMP-3的阳性率分别为90.0%、70.0%和16.7%,RASSF1A阳性率分别为83.3%、63.3%和23.3%.大肠癌中TIMP-3和RASSF1A的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P<0.05;P<0.01)、浸润深度(P<0.05;P<0.01)及分化程度(P<0.05;P<0.05)有关.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TIMP-3和RASSF1A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6,P<0.05).结论:在大肠癌中TIMP-3和RASSF1A具有明显相关性,TIMP-3和RASSF1A的表达下调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鉴别大肠良恶性肿瘤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错配修复基因 hMLH1 和hMSH2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 和hMSH2 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散发性胃癌、癌旁黏膜和胃炎黏膜组织中hMLH1 和 hMSH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hMSH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1%)显著高于癌旁黏膜(41.4%)和胃炎黏膜组织(41.2%)(P<0.05),而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hMSH2在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率(80.6% )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57.7%)和黏液癌(53.8%)(P<0.05),而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hMLH1在胃炎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8.2%)显著低于胃癌(77.1%)和癌旁黏膜组织(74.3%)(P<0.05),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hMLH1在黏液癌中的阳性率(38.5%)显著低于高中分化腺癌(80.8%)和低分化腺癌(90.3%)(P<0.05),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MSH2高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标志之一;hMSH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关;hMLH1有可能作为胃癌预警组织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正常宫颈、2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60例宫颈癌中STAT3与CyclinD1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STAT3、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与CIN组织(P〈0.01,〈0.05);STAT3和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27,P〈0.05);STAT3、CyclinD1异常表达率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的表达均与淋巴转移有关(P〈0.01,〈O.05)。结论STAT3可能通过激活其下游靶基因CyclinD1,引起宫颈癌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失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窖蛋白-1(Caveolin-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30例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58例胃癌组织中Caveolin-1及TGF-β1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胃癌组织中Caveolin-1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0%、60%、36.2%,两两比较,P均<0.05;TGF-β1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20%、46.7%、72.4%,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Caveolin-1表达缺失、TGF-β1表达上调均与胃癌的发生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胃癌组织中Caveolin-1及TGF-β1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浸润深度及转移潜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在新疆汉族散发性大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SCC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5例汉族SCC组织和6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normal colorectal mucosa,NCM)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MLH-1和hMSH-2在NCM中均表达.hMLH-1蛋白在SCC组织中缺失率为(31.6%)与NCM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MSH-2蛋白在SCC组织中缺失率(18.9%)与NCM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MLH-1在右半结肠癌中缺失率高于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P=0.006),在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中缺失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14);hMSH-2蛋白在右半结肠癌中缺失率高于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P=0.002),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中缺失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08).在SCC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224,P<0.05).结论:hMLH-1和hMSH-2蛋白在新疆地区汉族散发性大肠癌中有一定比例的缺失,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和发生部位密切相关,hMLH-1和hMSH-2蛋白联合检测可能为判断散发性直肠癌恶性程度和临床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宫颈癌组织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环氧合酶-2(COX-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COX-2和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7.8%,60.0%)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均为0).P〈0.05;COX-2高表达与患者组织分化、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宫颈癌组织中COX-2和VEGF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53,P〈0.05)。提示COX-2及VEGF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抑制或阻断COX-2及VEGF表达对宫颈癌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RUNX3、CyclinDl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胰腺癌、18例胰腺囊腺瘤及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RUNX3和CyclinDl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胰腺癌、胰腺囊腺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RUNX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27/47)、94.4%(17/18)、100%(12/12);CyclinDl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34/47)、44.4%(8/18)、8.3%(1/12)。胰腺癌RUNX3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CyclinDl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胰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胰腺癌组织RUNX3与CyclinDl的表达呈负相关(r=-0.375,P=0.009)。结论胰腺癌组织中RUNX3呈低表达,Cyclin D1呈过表达,它们均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胃液荧光分析对胃癌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980例胃内良、恶性疾病患者的胃液,用荧光胃液分析仪进行胃液荧光光谱检测。结果以ROC曲线最佳截断点KJF≥0.85为判断指标,诊断胃癌的灵敏度达82.0%,特异性为79.2%;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的KJF值接近胃癌患者的值。结论荧光胃液分析对胃癌的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科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119例早期胃癌患者(130处病灶)和69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695处病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特征。结果早期胃癌癌灶多位于胃窦部(34.6%,45/130),镜下形态分类以0-Ⅱc型最多见(55.4%,72/130),白光内镜下97处(74.6%)病灶可见色调发红、121处(93.1%)具有清晰的边界、46处(35.4%)边缘部有明显“毛刺征”、116处(89.2%)具有明显不规则的表面形态或颜色、35处(26.9%)表面可见并发的溃疡、57处(43.8%)可见自发性出血、108处(83.1%)周边背景黏膜有肠化/萎缩改变、23处(17.7%)表面可见白色不透明物质,病理分型以分化型为主(90.8%,118/130);进展期胃癌癌灶多位于胃底/贲门部(39.1%,272/695),病理分型以未分化型为主(81.3%,565/695)。两者在病变分布和病理分型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晰的边界和表面不规则是早期胃癌的重要内镜下特征,胃镜检查时重视上述特点的观察将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13.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的几项关键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云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3):175-176
长期以来,胃癌一直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晚、临床总体诊断水平欠佳等造成众多病人确诊时已属进展期,且常伴有胃周、腹腔甚至远处转移。自从证实仅浸润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预后良好以来,30多年间我国从事胃肠病、外科学和肿瘤学的专业人员努力进取,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因种种原因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依然很低,早期胃癌手术率〈10%,这与日本的早期胃癌占50%以上相比差之甚远。据统计,日本1975年早期胃癌占所有接受治疗胃癌病例的20.9%,1990年迅速升至43.4%。15年间日本TNM分期中T2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而T4的发生率从22.3%下降至11.1%。2004年以来在日本早期胃癌检诊协会所属医疗机构中,检出的胃癌中超过70%为早期胃癌,约50%的早期胃癌患者接受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如此高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得益于对无症状的日本人群进行胃癌筛选。 相似文献
14.
Gastric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ncer worldwide. The propor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cases at diagnosis has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use of mass screening endoscopy in older adult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EGC in cases with standard indications because of its low risk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A new endoscopic metho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has recently become available. This method allows en bloc resection without limit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lesion.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history and method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with EGC, the conventional and extended indications, the therapeutic outcomes,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以凹陷型病灶为主的胃癌漏诊原因,统计早期胃癌中凹陷型的比率。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4年间,胃癌切除患者2 431例,统计经切除标本病理学证实的早期胃癌例数及凹陷型形态的早期胃癌的比率。结果 2 431例胃癌切除中,466例为早期胃癌(19.17%);其中Ⅱc型早期胃癌278例(59.66%),Ⅲ型早期胃癌83例(17.81%),复合凹陷型早期胃癌8例(1.72%),凹陷型早期胃癌总计369例,占早期胃癌总数的79.18%。结论早期胃癌的形态分型中以表浅凹陷及溃疡型居多,因而临床漏诊的几率亦增多。提高对凹陷型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病灶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的胃癌,其形态表现各不相同。尤其是早期胃癌病灶黏膜的形态改变可自细微异常至显著病变,即使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也常常误判。浅表隆起较小的0-Ⅱa病灶通常局限于黏膜内。图1A示胃窦大弯匍匐状微隆病灶,表面均匀发红,手术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腺癌,浸润黏膜肌。0-Ⅱa+Ⅱc型是较多见的一种早期胃癌形态,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79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等。结果:除1例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78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其中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74例,近端胃切除术2例,全胃切除术2例;腹腔镜下D1+α式淋巴结清扫34例,D1+β式淋巴结清扫15例,D2式淋巴结清扫29例。手术时间为(202.9±45.6)min,术中失血(144.5±146.5)mL,术后排气时间(2.8±1.0)d,术后住院天数为(11.3±5.6)d,8例(10.1%)患者出现腹腔内出血、吻合口漏、小肠梗阻等,经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手术上、下切缘距离肿瘤为(4.0±1.9)cm和(3.6±1.7)cm,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13.1±6.5)枚,其中有3例(3.8%)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2~64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胃癌学科群的建立是否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手术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6年间瑞金医院胃癌切除术施行情况,比较2005年胃癌学科群建立前后早期胃癌手术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2005年胃癌学科群建立后7年间早期胃癌手术后病理按巴黎浅表胃肠肿瘤形态学分型标准进行分类,分析早期胃癌形态分型特点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6年间瑞金医院共施行胃癌切除术6026例,其中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985例,每年的早期胃癌手术率在6.08%~ 22.45%,平均为16.35%.2005年胃癌学科群成立后,平均每年早期胃癌手术率(19.64%,751/3823)较胃癌学科群成立前(10.62%,234/220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3.2026,P<0.0001),且每年的早期胃癌手术率最高达22.45%(154/686).对学科群后建立后7年间共751例早期胃癌进行形态分型,其中凹陷型早期胃癌共计588例,占全组的78.30%;751例早期胃癌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12.92%(97/751),不同形态分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951,P<0.0001),其中0-Ⅲ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1.71%(39/123).结论 早期胃癌手术率的提高有赖于多学科的协作,内镜医师需加强对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的认识,提高对凹陷性病灶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蛋白Galectin-3和P27与老年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微创手术临床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58例该院消化内科在2010年7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老年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每例患者术中所取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进行Galectin-3和P27的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的联系,最后分析两种蛋白与ESD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癌组织Galectin-3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P27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且分层分析示二者表达量与瘤灶大小和超声黏膜结构有关(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二者是否阳性表达与患者ESD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其影响患者预后(P<0.05)。结论 Galectin-3和P27可能作为早期胃癌临床分子病理的评估指标,且对患者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0.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48(9):1099-1104
Abstract Objective. Endoscopic resection is commonly used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in Korea and Japan. There are only a few reports of metachronous cancer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76 patients with EGC who had underwent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were periodically followed-up with endoscopic examinations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7. The incidence and variable factors of 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 were investigated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Results.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cancer and the diagnosis of the first metachronous cancer was 30 months (range 18–42 months). 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 had developed in nine patients (5.1%) during follow-up period and seven patients (4.0%) had synchronous gastric cancer lesions within 1 year of the initial endoscopic treatment.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metachronous cancer was approximately 3.3%. Antrum atrophy and old ag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metachronous cancer. The statu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ize, location and gross finding of lesion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metachronous occurrence. Conclusions. We should examine more carefully older patients who have atrophic gastritis because secondary cancer including metachronous cancer might occur in remnant stomach after initial successful endoscopic resection. And prospective study will be needed for the optimal endoscopic surveillance interva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