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黏膜形态和G/R比值对大肠湿热组(19例)、脾胃气虚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1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脾胃气虚组和大肠湿热组G/R比值分别为(1.147±0.137)和(0.915±0.114),较健康对照组(1.227±0.13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大肠湿热组G/R比值较脾胃气虚组更低(P<0.01)。大肠湿热组活动期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index,EI)以中度(11例)和重度(5例)为主;脾胃气虚组以缓解期(17例)和活动期EI轻度(7例)为主。活动期G/R比值小于缓解期(0.963 vs 1.220,P<0.01),且活动期EI轻、中、重度的G/R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044、0.967和0.830(P<0.01)。结论 UC大肠湿热证的炎症程度高于脾胃气虚证。AFI能较好地反映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辨证分型资料,分析各证候与病灶范围、内镜下严重度指数评分、结肠镜黏膜主要表现的关系。结果:(1) UC中医证型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脾虚湿蕴、寒热错杂、脾肾阳虚、阴血亏虚、热毒炽盛;(2) UC中医证型分布与该病病变范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灶范围E1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蕴为主,病灶范围E2以脾虚湿蕴、大肠湿热和阴血亏虚为主,病灶范围E3以脾肾阳虚和热毒炽盛为主;(3) UC不同中医证型与内镜下严重度指数的比较显示热毒炽盛证、大肠湿热证内镜下平均严重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所有证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黏膜血管形态、出血、糜烂溃疡及病变范围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肠镜象表现可以为中医药防治UC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凝血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1例UC活动期患者,通过中医四诊进行辨证分型,采集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证型与凝血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大肠湿热证组患者PLT数值高于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蕴证组,MPV数值低于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蕴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UC活动期大肠湿热证与血液高凝状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相关scRNA-seq和RNA-seq数据集,探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与活动期湿热阻滞证间的潜在分子机制,并挖掘潜在干预中药。方法 运用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和韦恩图鉴定出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和活动期湿热阻滞证相关基因及两者间的对话基因。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深入探讨对话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及潜在功能。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探讨UC缓解期与活动期的差异情况及对话基因在其中的作用。基于循环算法构建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生发展的风险预测模型。运用外部数据集、动物实验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一步验证对话基因的表达情况。借助SoFDA数据库构建“基因-中医症状/现代医学症状”网络;借助TCMIP和COREMINE数据库预测对话基因的潜在靶向中药。结果 鉴定出31个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相关基因,其主要富集在代谢相关途径;鉴定出160个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相关基因,其主要富集在炎症免疫相关途径。鉴定出22个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与活动期湿热阻滞证之间的对话基因,上调对话基因与炎症免疫相关途径呈显著相关性,下调对话基因与代谢途径呈显著相关性。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显示,相比于正常对照及UC缓解期,UC活动期中B细胞占比上调;B细胞在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中作用贡献较大,而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中的作用贡献较小;UC活动期B细胞的受体信号通路活性明显高于UC缓解期;上调的对话基因CD55在B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CD55+B细胞与CD55B细胞之间存在差异的细胞通讯及细胞代谢水平。6个风险预测基因(CD55PCSK1SERPING1ACAT1SLC26A2HMGCS2)可以较为准确预测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动物实验及RT-PCR验证了其表达水平。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人参、黄芪、枸杞子等45味潜在靶向中药。结论 鉴定出22个关键对话基因,它们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免疫和代谢相关途径诱导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B细胞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55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免疫和代谢相关途径,促进B细胞活性,从而促进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22个关键对话基因与UC相关中医症状和现代医学症状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虚湿热证之间的microRNA差异表达谱。方法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采集的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6例)、脾胃虚弱证(6例)、脾虚湿热证(6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正常组,6例)的结肠黏膜进行microRNA检测,运用SAS系统对microRNA进行筛选及功能分析。结果脾胃虚弱证组和正常组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有53条,33条上调,20条下调;湿热内蕴证组和正常组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48条,29条上调,19条下调;脾虚湿热证组和正常组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56条,35条上调,21条下调。脾胃虚弱证组和湿热内蕴证组共筛选出8条差异表达:miR-194、miR-127-3 p、miR-183、miR-196、miR-21、miR-200a、miR-96、miR-55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调6条,下调2条;脾胃虚弱证组和脾虚湿热证组共筛选出6条差异表达:miR-195、miR-96、miR-320a、miR-17-92、miR-142-3p、miR-15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调5条,下调1条;湿热内蕴证组和脾虚湿热证组共筛选出5条差异表达:miR-194、miR-17-92、miR-188-5p、miR-10a、miR-18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调4条,下调1条。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不同证候(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虚湿热证)患者结肠黏膜存在差异表达microRNA(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免煎颗粒剂联合乐托尔、美沙拉嗪治疗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免煎颗粒剂、乐托尔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g,每日4次。两组连续治疗半年后进行主要症状评分及镜检结肠黏膜Baron内镜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及脓血便症状积分及Baron内镜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腹痛、腹泻积分及Baron内镜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参苓白术免煎颗粒剂、乐托尔治疗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疗效肯定,能够改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主要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复发率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医症候类型与患者血清中黏膜地址素粘附分子1(Mad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为UC的临床症候分型及分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南通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UC患者108例,同时选择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观察UC患者临床表现及肠镜下结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判断其病情的轻重。对收集的UC患者进行症候分型,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肝郁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脾肾阳虚证。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UC患者血清中Madcam-1,TNF-a和IL-8的表达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各项指标与UC症候类型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UC患者血清中IL-8、TNF-α、Madcam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者与正常人群,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大肠湿热证与脾虚湿热证UC患者血清中IL-8、TNF-α、Madcam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与正常人群,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检测UC患者血清中Madcam-1,TNF-a及IL-8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UC病情轻重及临床症候类型的依据,抗Madcam-1,TNF-a及IL-8抗体可能是治疗U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大鼠主要肝功能指标血清含量的差异。方法:通过建立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设正常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各组主要肝功能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的含量。结果:肝癌脾虚证组中血清ALT、AST、TBIL、AL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肝癌湿热证组(P〈0.05或P〈0.01),但血清ALP的含量均高于肝癌湿热证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清ALT、AST、TBIL、ALB的含量变化是反映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的客观内涵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钦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57-158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化湿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辨证属脾虚湿热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NF-α、IL-4的影响。方法将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南通中医院特色制剂健脾化滞丸,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SASP),8周后评价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TNF-α、IL-4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IL-4均显著升高;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化滞丸治疗UC(脾虚湿热证)效果优于SAS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机体的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了解全国和广东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开展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收集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病例的基本情况和辨证分型。结果:一共纳入34篇文献,包括4570例患者,男性稍微多于女性,以轻度、中度患者为主。全国文献以大肠湿热证(34.8%)、脾胃虚弱(19.8%)、肝郁脾虚(12.5%)和脾肾两虚(10.8%)为主;四篇文献来自广东,一共645例患者,以大肠湿热(36.0%)、脾虚湿阻(18.9%)和脾胃虚弱(12.6%)为主。广东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虚湿阻、大肠湿热、血瘀肠络证患者(P<0.05);全国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两虚、寒热错杂、阴血亏虚和脾虚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广东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活饮食习惯和体质决定了该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阻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溃疡性结肠炎(UC)不同肺功能损伤类型与肠镜内镜指数的相关性,客观评价肺肠表里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新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3月,我国多地三甲医院符合UC诊断且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同时对患者行肺功能、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1人,与正常组相比,异常组残气功能及弥散功能的内镜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残气功能组r=0.003,异常组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存在不同类型肺功能损伤,其中残气功能、弥散功能异常与肠道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残气功能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CD_4~+CD_(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的原则,将临床观察对象入选分为正常组(n=32)、单纯湿热组(n=18)、非湿热型UC组(n=29)及湿热型UC组(n=16)共4组;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n=10)、单纯湿热组(n=10)、非湿热型UC组(n=10)及湿热型UC组(n=10)共4组,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大鼠湿热型模型,再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作湿热型UC模型,非湿热型UC组单独用TNBS法。使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以上各组患者和大鼠外周血CD4+CD2+9T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单纯湿热组、非湿热型UC组和湿热型UC组患者和大鼠外周血中CD4+CD2+9T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以湿热型UC组表达最高。结论: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UC患者和大鼠中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湿热型U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内痈理论治疗活动期湿热毒证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活动期湿热毒证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4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从痈论治,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肠镜表现及炎性因子(IL-2、IL-6、T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脾虚湿热型UC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ZX组)33例、中药组(Z组)30例、西药组(X组)31例。ZX组采用口服自拟敛溃汤和柳氮磺胺吡啶片,并配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Z组采用口服敛溃汤,X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3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肠镜下黏膜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8周后临床疗效与降低血小板计数方面ZX组均优于Z组与X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C疗效显著,降低血小板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啶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溃结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溃结灵+SASP)和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以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病变、主要症状积分作为观察指标;观测肠黏膜组织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及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指标T、B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症状方面,两组自身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1,P<0.05)。而对于改善脓血便、黏液便症状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P<0.01)。对于细胞脱颗粒,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B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1),外周血总T细胞和Ts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疗前疗后对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结灵配合柳氮磺胺吡啶有确切的治疗UC的作用,效果显著,这可能与它能减轻炎症、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健康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脾虚证和湿热证患者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基因表达差异情况,为从蛋白合成角度理解“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同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结灵+SASP)与对照组(SASP),以RT-PCR方法检测治疗后肠黏膜组织内的TLR2/4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病变组的TLR2/4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LR2/4 mRNA表达明显减少;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LR2 mRNA表达有所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TLR4 mRNA表达明显减少。治疗组与对照组TLR2 mRNA表达治疗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的TLR2/4 mRNA表达治疗后差值比较亦有显著差异。结论溃结灵配合SASP治疗很可能是通过抑止TLR4、TLR2 mRNA表达,减弱了CD14和TLR2的协同作用,抑制TLR2依赖的脂蛋白信号转导,阻断TLR4蛋白,进而磷酸化激活κB的功能减弱,使损伤的内皮细胞得以修复,而达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并评价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脾虚温盛肝郁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方法: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病证结合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DSS组定量灌胃10%DSS溶液,病证结合组采用环境、饮食、情绪干预造模,模型组采用D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