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跷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阳跷脉属奇经系统,首载于《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发,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跷脉理论已趋完善。据古代文献记载,阴阳跷脉循行分布清晰,各具生理、病理特点,属穴虽少但临床应用广泛。盖因经络系统以十四经为中心,跷脉的临床应用常被忽视。以下就跷脉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2.
阳跷、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中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的经脉。申脉、照海穴作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阳跷、阴跷脉相通,是调节阳跷、阴跷脉的特定穴位,也是重要穴组。《针灸大成》是明代以前针灸理论集大成者,此文以《针灸大成》中有关申脉、照海穴的记载为基础,重点探讨和分析了申脉、照海穴在治疗五官科疾病、癫痫、头脑相关神志病、妇科疾病、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中的应用,并就其刺灸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可以为针灸临床中相关疾病的选穴及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奇经八脉的内容散见于内经各篇,“奇经八脉”的名称首见于《难经》。《难经·廿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有统帅联络作用,有调节渗灌作用。对后者,《难经·廿八难》说:“比如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入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把正经比做河流,把奇经比做湖泊来说明奇经八脉对于正经的调节作用是形象逼真的。湖泊并非死水一潭,在正常情况下,本身也  相似文献   

4.
人体内不仅有十二经脉,而且还有与之相对的奇经八脉,虽然奇经八脉不象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配属关系,但是其同十二经脉一样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八脉,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任、督、带八脉。《奇经八脉考》:“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钧 《北京中医》2006,25(12):727-730
3 奇经八脉及其他相关的经络内容 3.1奇经八脉 关于奇经八脉在《内经》中只是散见于各篇章,还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述。至《难经》在27、28、29三难中,始论述了奇经八脉的作用、循行起止及所主疾病。尔后《针灸甲乙经》复记述了奇经八脉的有关穴位。至明代李时珍,在研习之后,撰有《奇经八脉考》附于《濒湖脉学》后。现综合上述内容,以示应用于临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奇经八脉最早散见于《素问·骨空论》等篇 ,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 ,并提出奇经八脉的总名称。奇经八脉包括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督、任、带。其分布于小腹居多 ,与妇科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其中 ,带脉对诸经又有约束作用 ,故古人又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奇经与妇科生理的关系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 ,带脉则环腰一周 ,络胞而过 ,与胞宫关系密切 ,且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督脉内部联系肾、肝、脑等脏器 ,是精神血气的通路 ,《针灸大成》曰 :“督任原是通真路”。妇人生理以血为本 ,妇女有经、孕、产、乳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经脉的总称。因其不与脏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正经循行次序的约制,也无表里相配关系,而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所以《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十二正经的气血满盈之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贮存起来;当十二正经的气血不足之时,奇经八脉之气血便还流到十二正经中。因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  相似文献   

8.
张简斋先生是金陵医派的奠基人,《张简斋医案》中共收录妇科病证90例,其中月经病56例。从病案分析可知,简斋先生擅长从奇经八脉角度辨治月经病,病机可归纳为冲任亏虚、督脉阳虚、带脉失约、维脉失衡、跷脉痹阻。简斋先生临证治疗月经病时,重视病因病机的辨别,擅长脏腑气血辨证,多从肝、肾、脾胃入手,使用温法、和法、固法、养法等,同时重视调补奇经。  相似文献   

9.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10.
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明代医家李时珍因"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而加整理补充,著《奇经八脉考》一书。其云:"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此论说明了奇经系统包罗人身,连及八极,孕育了奇经八脉辨证体系之雏形。奇经八脉辨证能将脏腑、六经、气血、八纲等辨证方法融于一体,是根据八  相似文献   

11.
董立均 《光明中医》2011,26(1):15-17
奇经八脉指的是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等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虽然明确提出了八脉的名称、循行(无跷脉的循行)、起止、功能、病症等,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但是《内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是零散于各篇之中,没有独立篇章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学之辨证方法,在《内经》学术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论治理论。然而鲜有论及奇经八脉辨证论治者。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明代医家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一书,其云[1]:"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认识为什么称八脉是奇经?叶氏在《存真》一案中说:"十二经属通渠旋转,循环无端,惟奇经如沟,满溢流入深河,不与十二经并行者也."并概括地阐述道:"奇经八脉是不拘于十二经"、"督脉行于身后,带脉横束于腰,维跷一身之纲领."叶氏根据《难经》对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病变时所出现症状的记载,再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八脉分析得很透沏.如对冲脉病的阐述,由于冲脉主经水经水来源于血,血由脾胃所生.所以叶氏指出:"冲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提出了奇经八脉之说,并论述了其生理、病理及诊治作用。《难经》进一步对奇经的概念、循行路线、所主病证做了充实。滑寿和李时珍分别阐发了奇经八脉的功能、生理特点,并整理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所主病证,使之进一步完善。清代叶桂对奇经用药进行了发挥,为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难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传统上把它与《内经》并列起来视为医学之经典。它是以问难形式解释一些最根本的中医理论的,所以称为《难经》。全书共解释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经》。从《难经》所论述的内容来看,包括着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基本上是解释《内经》文义的,当然在某些论述上对《内经》起了补充或发扬的作用。本文就《难经》对针灸医学之贡献,概述如下。一、完善奇经八脉的理论查《内经》对奇经八脉有过零散、不连贯、  相似文献   

17.
奇经八脉交会的八个穴,元·窦汉卿非常重视。他在《针经指南》序中称:“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因此,习称为“窦氏八穴。”同时在他所著的《标幽赋》中还记述了“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简要地把奇经八脉所主的多种疾患,从阴阳表里区别为两大类。在临床配穴规律中,仍多将此穴放分成四组合用。兹举例说明如下: 临床配穴一、公孙内关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两脉合于心胸胃,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相似文献   

18.
1.奇经八脉,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8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2.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人体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除带脉环腰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外,其余诸脉都是从下肢或少腹部向上行走。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邓盛林[1]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古典医籍,从《灵枢.寒热病》《素问.骨空论》《奇经八脉考》《难经.二十八难》《针灸大全.八脉八穴治症歌》中找到了阴阳跷和任督脉的循行都上头面部,且与手足太阳、阳明等多条经脉交会于目内眦、目锐眦、颊、唇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选择八脉中阴阳跷和任督脉之交会穴来治疗头面部疾患。运用“灵龟八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当在特定的时辰、八脉交会穴中某个穴位开穴时,其经脉所过之处,如目内眦、面颊部等也正是气血最旺盛之时,这时留针候气,就可使“气至病所”,则能更有效地驱除邪气,使…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古典医籍,从<灵枢·寒热病><素问·骨空论><奇经八脉考><难经·二十八难><针灸大全·八脉八穴治症歌>中找到了阴阳跷和任督脉的循行都上头面部,且与手足太阳、阳明等多条经脉交会于目内眦、目锐眦、颊、唇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选择八脉中阴阳跷和任督脉之交会穴来治疗头面部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