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1998年8月在我市阳煤集团三矿范围内暴发了一起由霍乱弧菌小1b型引起的霍乱疫情。本次霍乱疫情共发生病例11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了10天。经流行病学调查,饮用水污染是导致此次霍乱流行的重要因素,其结果得到实验室的证实。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质量是疫情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1起由聚餐引起的霍乱疫情,查找传染源和传播方式,为今后类似疫情提供防控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对就餐人员就餐情况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环境及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3-07-02,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报一起聚餐引起霍乱暴发疫情,经调查92名就餐者中发生15例病例和3例健康带菌者,15例病例中疑似病例9例,实验室诊断病例5例,死亡1例临床诊断病例,罹患率16.0%(15/92)。病例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腹泻,均为水样便,呕吐,腓肠肌疼痛及恶心,无发热。采集标本共104份,检出8株O139霍乱弧菌,其中5例病例大便样阳性。8株O139霍乱弧菌,经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鉴定PFGE型别一致。7月2日,对6月27日就餐的92例就餐者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6月27日中午的凉拌生姜为危险因素。结论该起疫情可能为宴席中使用的凉拌生姜受霍乱弧菌污染所致,污染来源可能是宴席中的甲鱼,通过盛放工具簸箕交叉污染凉拌生姜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霍乱患者及带菌者的分布特征、临床特点、血清学分型及外环境污染程度,分析引起流行的原因。方法:用现患调查方法,描述霍乱患者发病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与分型。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7月31日~8月5日南昌市某公司共发生霍乱病人19例,检出霍乱带菌者30人,均为霍乱O_(139)型。所有病人及带菌者均参加了该公司工会组织的旅游,未参加旅游的职工及家属均未发病。霍乱病人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发生疫情前,对该公司附近水体进行常规疫源检索,未发现阳性水样,发生疫情后,发现阳性水样7件。结论:此次霍乱暴发疫情是由于外出旅游聚餐而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和掌握某县一次霍乱暴发流行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暴发流行因素.为指导今后的霍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霍乱疫情的“三间”分布情况。结果:2005年9月21日-10月8日发病114例,检出带菌者49例,发病率为18.15/10万.总感染率为25.95/10万;疫情持续17天,波及11个镇中的5个镇,病例主要分布在外来人口特别是外来民工聚集的县城及周围。结论:流行因素可能为流行地区境内的水质和土壤本身具有的内源性因素;人口流动频繁;民工的居住密度高、卫生条件差、饮食卫生不良(如喜食凉海带);饮用水污染。可疑食物为凉拌海带。针对这次疫情所采取的应急、防控措施得力;今后应加强外来民工的传染病监测、防治工作和重视海带等海水植物在霍乱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起霍乱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病例诊断标准,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生5例病例(1例可能病例,确诊病例3例,健康带菌者1例),罹患率为2.3%,无死亡病例。14日午餐为危险餐次,食用甲鱼或鸡肉者罹患率(4.4%)高于未食用者(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95%CI=0.398~∞);食用木耳酸菜汤对预防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R=0,95%CI=0~0.761);从病例的粪便和肛拭子标本分离到O139霍乱弧菌4株;从聚餐点清洗甲鱼的污水排放口水样中分离到O139霍乱弧菌1株。结论本次疫情为感染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暴发疫情,可疑污染来源为甲鱼,食用酸性食品对预防霍乱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查明某镇卫生院报告发现1例疑似霍乱病例疫情规模、调查传染来源、控制疫情蔓延.方法 制定统一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对就餐人员食用菜品情况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 共24人感染,其中10人发病,均参加了2009年7月14日一次午餐聚会,未参加者未发病.对参加14日午餐的265名就餐者开展回顾性队列调查,结果显示食用蒸甲鱼和花生米为危险因素,RR=3.6(95%CI:1.1~12)和RR=3.1(95%CI:1.2~8.0).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甲鱼宰杀与花生米共用盛装器具,甲鱼蒸煮时间45 min,花生米室温下存放超过16 h,甲鱼未熟及交叉污染花生米的可能性极大.结论 该起疫情为聚餐中食品受O139霍乱弧菌污染所致,传染源为体内带菌的甲鱼,传播途径为甲鱼蒸煮未熟透,且制作过程中污染了花生米,经食用后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连市2004年外环境中和1起霍乱疫情中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年暴发,散发的22株稻叶型霍乱代表菌株,先做噬菌体-生物分型和PCR技术检测CT毒素基因后,再进行PFGE分型研究。结果分离患者的霍乱菌株都为稻叶1b型,CT阳性。分离自暴发地区外环境的霍乱菌株也为稻叶1b型,CT阳性。但市内外环境的霍乱菌株都为非流行株,CT检测阴性。所试22株霍乱菌株PFGE分型共2大亚类3种带型。其中从开发区疫点所获得的人源菌株在PFGE图谱上带型相同,为2型;分离自散发病例的菌株在PFGE图谱上同优势2型之间相互略有差异,相似度为97.1%;分离自暴发地区自备水的霍乱菌株PFGE带型同样为2型,而来自市内外环境的霍乱菌株PFGE带型都为3型,同优势2带型有很大差异。结论霍乱流行期间分离于患者和疫点自备水的霍乱弧菌PFGE图谱基本一致,与外环境分离的非流行株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一起大型聚餐引发霍乱暴发事件的调查分析,探索类似疫情防控重点.方法 实验室检测霍乱弧菌,用描述流行病学与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疑似病例15例,带菌者35例,感染率11.3%,感染者均参加2010年10月4日寿宴,未参加者无感染.对36例细菌培养阳性的感染者和32例非感染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进食香椒牛肉、怪味鸭的比值比OR值分别为6.60、3.08,有非常强的关联;第2轮就餐者感染率明显高于第1轮.结论 该起疫情极可能是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甲鱼和牛蛙,在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了盛装食物及洗碗的用具,从而导致盛装的香椒牛肉、怪味鸭及第2轮所用餐具污染所致,提示食源性霍乱暴发疫情更应防范高危水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对用具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霍乱暴发疫情的处置经验,为今后非洲维和部队制定防治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个案调查相结合,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起疫情显示累计发病70例,罹患率为53.85%。所有病例均有在士兵食堂就餐史,未能采集到可疑食物。本起疫情经采取隔离治疗患者、疫点消毒、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及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该起疫情为食物污染引起的。加强维和分队饮食饮水卫生监督和维和医疗机构腹泻症状的监测工作是预防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2009年通海县一起食源性O139霍乱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应急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O139霍乱疫情应对经验,为今后的霍乱防治和处置提供借鉴。[方法]对2009年1月在玉溪市所属通海县四街镇四寨村发生一起霍乱暴发疫情,从病例的发现、确诊、报告、现场调查与处理、技术应对与行政应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参宴的639人中,通过粪便或肛拭子检验,结合临床症状,确诊O139型霍乱病例20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7例,临床诊断3例),罹患率为3.13%;检出O139型霍乱弧菌健康带菌者27人,带菌率为4.23%。未发生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疫情在1周内完全控制。检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者228人,检测当地未参加丧宴的67例腹泻病例标本,检测暴发点外环境标本432份,均未检出霍乱弧菌。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丧宴提供的煮萝卜是发病/带菌的危险因素,OR值为3.71。[结论]这是一起由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输入性食源性霍乱暴发疫情,由于发现、诊断、报告及时,应急处置措施得当,疫情得到快速彻底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博白县凤山镇甲型肝炎(甲肝)暴发因素和控制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博白县凤山镇甲肝暴发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博白县凤山镇甲肝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69例,罹患率为3.62%,其中凤山镇二中、凤山小学罹患率分别为4.58%、0.45%,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有显著差异。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首发病例发病后的11~20d,占发病总数的75.3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4~16岁,占发病总数的79.71%;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占98.55%。结论疫情报告不及时,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存在易感人群以及学校没有设置卫生室是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并对甲肝传播途径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阜新市彰武县西六九年制学校发生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控制效果和存在问题等相关因素,为今后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处理积累经验。[方法]对2007年4月阜新市彰武县西六九年制学校暴发的水痘疫情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该疫情持续16d,发病72例,罹患率为7.35%。平均潜伏期11d。中小学生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位居住地学生罹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重症病例和并发症出现。[结论]学校存在很多暴发疫情发生的隐患。应建立并坚持好因病缺课和晨检等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2015年望谟县麻疹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2月25日望谟县报告的麻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此次麻疹暴发疫情历时68 d,共报告麻疹病例53例,发病率为16.56/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8月龄至18岁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疫情呈点多面广的流行;病例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1剂次占13.21%,0剂次占16.98%,免疫史不详占69.81%;麻疹IgM抗体和麻疹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00%和96.43%,病毒分离鉴定麻疹病毒阳性率为25.92%。结论 基层防保网络薄弱、常规免疫接种存在薄弱环节及监测系统不敏感延误疫情处置是本次麻疹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起成人麻疹爆发调查及其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爆发原因,以控制爆发。方法对2005年3~5月发生在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集团的一起成人麻疹爆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M抗体,并运用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原学上明确病因及病毒来源,同时结合血清流行病学探讨其发病原因和流行因素。结果这次爆发共报告麻疹314例,全县罹患率52.1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该集团园区内,发病264例,园区罹患率为293.34/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成人(占92.04%),16~30岁占81.53%,≤15岁人群占7.96%;男女性别比为1.62∶1。麻疹病毒分离鉴定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亚型,以H1a为优势亚型,H1b为外来输入亚型。新加入集团的流动务工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9.00%和1∶372。结论该次麻疹爆发是一起典型具有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成人麻疹爆发,为外来输入病毒株造成的传播,与易感人群聚集和其它内外环境等流行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四川省噬菌体6型霍乱的流行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1998—2001年省噬菌体6型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专题调查、实验室检验鉴定结果以及各地霍乱防治工作总结等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实验室结果分析。结果1998—2008四川省出现首例噬菌体6型霍乱病例,1998—2001年累计报告6b型霍乱2239例,死亡100例。6b型霍乱年平均发病率为0.66/10万,病死率为4.47%。疫情波及全省5个市(州)的20个县(区)。分子生物学试验:噬茵体分型6型菌株与同期流行的1型菌株完全一致,具有流行株的分子特征。结论噬菌体6型霍乱菌株具有引起霍乱流行的能力,且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一起学龄儿童风疹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麻疹爆发原因,以控制风疹流行。方法对2001年3-4月发生在鲁西南地区的嘉样县及其相邻的郓城县部分中小学生风疹爆发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用ELISA法检测麻疹和风疹血清IgM抗体。结果共报告病803例,范围波及4个乡镇,以嘉样县黄垓乡发病最多,占总病例的65.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15岁年龄组的在校中小学生(97.15%)。调查分析显示,该两地学龄儿童此前均末进行过风疹疫苗接种。结论兔疫空白的存在是造成发病的直接原因,疫情报告不及时和由于种种原因应急兔疫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首次应急接种率仅为11.86%),是导致疫情蔓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