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医三因五源学说是藏医药的理论核心,贯穿疾病的诊断和药物的治疗。本研究通过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的浅析,阐明三因学说是针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贯穿人体的生老病死。而五源学说是针对药物的特性,即衍生出的味、化味、八性、十七效等。疾病的治疗需要通过三因五源学说阐明其机理。  相似文献   

2.
<正> 1 藏医人体的功能物质人体的功能物质,分生理性功能物质和病理性功能物质两部分。生理性功能物质包括七大物质和三秽物,这10种是病邪侵犯的对象,也称之为"受害物"。病理性功能物包括隆、赤巴、培根三因素,通常三因素在人体保持平衡,发挥着各种生理功能,但一旦受外干扰时,他们的平衡便失调,功能发生偏盛或偏衰,这时的三因则变成引发疾病的病邪,故称之为"三邪",藏医将三因素或三邪也称之为"作害物"。受害物与作害物之间有相互依存而又对抗的关系,犹  相似文献   

3.
广袤富饶的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生活繁衍的圣地,其中神奇的藏医藏药与雄奇的雪山草原、冰川雪峰齐名,如耳熟能详的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红景天等。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造就了藏药的神奇疗效和藏医学的博大精深,在藏医理论体系中,"隆""赤巴"和"培根"称为"三因",组成人体的三种因素,即藏医理论的核心。从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气候特征着手,探讨藏药及藏医三因学说的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藏医"龚代病"(即口渴症)的发病机制、分类,以及独特的治疗优势,鉴于目前藏医"龚代病"发病原理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藏医"龚代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优势。藏医"龚代病"是由藏医三因中隆的粗糙性与赤巴热性紊乱,影响培根枯竭从而引起胃火过于旺盛,血液中水分子减少,促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影响肝脏代谢,进而使藏医中七种元气及三个污物中水分子减少而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使患者出现烦渴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阐述藏医体质学及分型特点,以"隆"型体质为切入点概括藏医以"三因"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探讨藏医体质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隆"型体质身、语、意的特征,以辩证的思维模式叙述藏医体质的独特内涵。将"隆"型体质与其他医学体系的气质、性格、血阏等分型相对比分析,分析出与"隆"型体质的相同特性。结果:"隆"型体质特性与各医学体系观点有一定的相似或交集。结论:"隆"型体质分别与中医学的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和印度医学的vitt之人、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多血质气质与巴甫洛夫分析的活泼气质类型,加之日本学者古川竹二提出的血型与性格关联中B型血的性格特性等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藏医称之为"真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组织疾病,因其病程长、病源广、致残率高、预后差等原因,备受历代藏医关注。本文将《四部医典》等名著有关痹症的辨证施治理论,与自己对痹症的临床研究相结合,特别是通过对痹症的分类,对常见的热痹和寒痹的病机从藏医最基本的"三因学说"理论观点阐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以便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藏医"治未病"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以及情器世间、身心原理的认识,预防时令、邪气(突发因素)、饮食、起居四大因素等藏医"治未病"的根本方法。在"治未病"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人体体质的分类、辨识及实施个体、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治未病"方法,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治未病"学的最高目的及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将藏医经典内容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的特色为侧重点,对藏医体质相关文献进行相互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尤其对中藏医体质、气质、性格、人格、血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藏医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在于发病条件缘遇或不遇而定,是通过(望、触、问)三诊辨证理论综合分析后判定是否健康,在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中健康与疾病不能分离体质,体质归根结底分为身、心两大体质,身、心体质合二为一,通常外部环境与教育等可以改变体质。人体体质可分为七大体质,细分有无数种。体质分类的原理为(望、触、问)三诊辩证相结合,其中"问"为重要的辨识方法。体质五欲养生是藏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而体质养生的养则与养法是体质辨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藏医专家忠登朗杰老先生治疗藏医胃病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藏医的胃腑生理其根本就是"三胃火"学说藏医学认为,要想达到无病健康的目的,必须注重胃腑及胃火的保养,保持胃火的旺盛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医藏医体质学在概念、形成及影响因素异同比较研究,探讨中藏医在体质学方面对人体生理、病理、诊疗等方面的认识,有助于正确理解中藏医体质对疾病的影响及其相互转变关系,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DN的发生率随着DM患者数量增加而增高,早期防治是关键。DM和DN属于藏族医药(简称藏医和藏药)的特色优势病种,基于体内三大因素(三因,包括隆、赤巴、培根)动态平衡的"整体观"是藏医对DM和DN的独特认识,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用药经验。该文论述了基于"整体观"对DM及DN的藏医认识,挖掘临床治疗DN的常用藏药及藏医方剂,以期为DN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藏族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1.
藏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黑脉和白脉。藏医认为因季节环境、饮食不当、瘟毒热邪侵入脉道,或外伤等损害白脉,导致三因素中的隆和血液紊乱而诱发白脉病。白脉病是藏医白脉系统遭受致病因素的影响后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很多疾病归属于“白脉病”。中风病是藏医白脉病的一种,临症时需根据疾病的寒热属性、发病时间、病位及其三因素(赤巴、隆、培根)归属情况,据理选药、对治疾病,是藏医辨治白脉病的基本规律,临床时应按照藏医的诊疗规律、综合诊查病因、把握疾病证候变化规律来施治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头部隆病头晕藏医属于龙病的范畴。其病因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的平衡失调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方法:对51例患者运用藏医札麦澄廓治疗头晕。可根据病情灵活用药,可使复发率降低,远期疗效较优。结论:藏药口服结合藏医札麦澄廓治疗法对头晕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藏药口服头部隆病头晕。  相似文献   

13.
藏医药作为传统医药中的奇葩,独树一帜,疗效独特。云南迪庆藏医药虽承袭了西藏藏医的医疗体系,但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促使迪庆藏医药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本文从迪庆藏医对人体饮食物摄入消化的生理过程、胃肠道疾病产生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的认识及对本病的治则治法、常用处方、药物、用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总结近50年"证"本质研究的历程与困惑,科学评价"辨证"的学术内涵,端正"证"的研究思路;开展并整合多学科研究,探讨"证"的生物学基础;重视并深入探讨社会人文因素对"证"本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提出:①证对还原分析研究者来说有着全新的学术内涵,是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角度概括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②变革寻找特异指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主张从非特异性病理生理物质的不同时空分布状态,来探索证的本质.③由于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使证概念具有模型特性,研究者必须超越生物医学的还原分析思路,创新思维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赤巴"作为藏医三因学说之一,对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研究"赤巴"对胆囊的影响,对临床上治疗胆囊疾病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主要从介绍"赤巴"的含义、存在部位等方面来浅析藏医三因学说之一"赤巴"对胆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藏医学主要是以三因学理论为核心 ,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 ,七精华、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 ,形成独立理论体系。三大因素是“隆”、“赤巴”、“培根”三种 ,十五小分支是每大因素分为五小支因素学说而称。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 ,也是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三因素在人体有一定的容量和固定的居处 ,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保持平衡和协调的境地 ,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保证人体健康无病。但是 ,在病理状态下即在各种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下 ,三者的容量及存在位置发生变化 ,出现偏盛偏衰、相互纂位、原平衡和协调的状态被破坏 ,进而侵害人体七精华、三秽物 ,变成致病因素 ,人体将失去平衡。将病变后危害人体的隆、赤巴、培根及十五小分支学说称为三十五邪学说。表 1 藏医学三因学说简表名称五源属属性特性主要分布部位功 能 与 作 用隆风寒糙轻寒微坚动主要居为髂骨、大肠等脐以下剖位。在生理状态下 ,司理呼吸 ,主身 ,语 ,意 ,即人体活动、语言、思维。消化分解饮食 ,运送七精华在各自的孔道流通 ,进而遍布全身 ,推动血液循环 ,营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收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和《常用藏成药诠释》中藏医治疗"真布病"方剂并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藏医治疗"真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真布病"的118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出药物用药频次,演化得到新处方8个,表明藏医治疗"真布病"的药物以活血理气、利水祛湿、舒筋活络为主兼具清热凉血类。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藏医治疗"真布病"方剂进行数据分析,明确了藏医治疗"真布病"的用药规律,为藏医临床治疗"真布病"及新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藏医学的“胆腑”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藏医脏象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包含了藏医“胆”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全部过程。藏医认为,“胆腑病”归属于赤巴病的范畴,而赤巴病是一切热病的总称,因此,胆腑病性质属热;其发病是由于季节气候的变化、饮食、行为起居、情志、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患者体内“隆”赤巴“培根”常态下的平衡被打破,尤其是赤巴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火热偏盛而身患胆热症。藏医药在治疗胆腑病的应用广泛,但是藏医临症对胆腑病的治疗,应遵循藏医学“胆腑”理论来施治用药,一般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的诊疗方案,并注重把握恰当的诊疗时机,以此来祛除致病的根本因素,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以及古代藏医大家所著文献建立的藏医养生学(奈迈财桑Nadmed Tsesang Rikpa,藏语音译,奈迈即无病,财桑即延年之意)理论的哲学原理和实施方法为基础,构建起藏医养生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探讨了藏医养生学的概念、内容、意义。藏医养生的内容和意义有别于中医养生,藏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有2个原理(情器世间、身心原理)和4个因素(时令、邪气、饮食、起居)的治未病思想,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养生学的最高目的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藏医理论认为火热是消化吸收的关键所在,食物消化和分离的好坏(程度)又决定了"身体十大物质基础"能否正常演化,各司其职。而"三因"和"十大基质"(身体十大基础物质,简称十大基质)的增、衰、紊乱诱发了所有疾病。由此可知十大基质在藏医防病、治病、养生等方面的重要性,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藏医各经典文献的对比和研究,剖析了食物消化吸收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