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中国古代医者早已提出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发展方向基本相一致。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在"治未病"上,中医体质辨识便体现出关键的基础作用。从"治未病"的医学发展方向出发,中医体质辨识具有弥补西医体检不足、管理健康以及养生等作用。为了完善未来医疗保健体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大健康理念在浙江中医"治未病"工程的实践经验,为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提供参考并树立典范。[方法]研读2003~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有关大健康理念的讲话,纵向比较浙江省"治未病"工作近年来的进展,横向比较浙江省各地区工作成效,对经典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并开展群众访谈,系统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大健康理念在浙江中医"治未病"工程中的实践经验。[结果]自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健康理念的讲话以后,浙江省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方面财政投入快速增长,中医药人才获得更好培养,中医药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医"治未病"工程不断推进,杭州、湖州、嘉兴等地成效显著。[结论]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健康理念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前瞻性等特性,其在浙江中医"治未病"工程的实践,不但能让群众了解支持"治未病"理念,并为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更能将其向全国推广,让全民共享"治未病"工程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147-15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医养生,但在中医“治未病”健康指导过程中,常常出现个体依从性差或自我保健习惯难以维持的现状。研究一种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干预方案设计并通过系统实现,探索其在中医健康教育与干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促进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为基础,根据不同阶段下个体的行为特征及自我效能的评估,把中医治未病干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治未病”健康意识启蒙阶段、健康意识培养阶段、健康习惯育成阶段及健康习惯维持阶段,并针对性地提出对应的“治未病”干预目标及干预手段方案。同时发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系统”,实现干预方案的自动推理及干预过程的跟踪管理。在实际应用探索中,初步证明了该系统在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中的有效性。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案设计及其系统实现,为中医“未病先防”养生指导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对推动中医“治未病”工作开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体现着中医的养生观和疾病观,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健康管理理念。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将"治未病"思想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学古往今来一直遵循的治疗理念,这种理念对中医临床的过去及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治未病的治疗理念和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一些治未病试点医疗机构相继建立。推行治未病是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医学说,将会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回顾前人对治未病理念的认识及实践,现代临床治未病理念的创新应用,旨在重新认识健康的内涵,让治未病的治疗理念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有重要的意义。将"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临床,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各个环节进行提前干预。本文将探讨"治未病"理念在社区亚健康人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治未病在全国各中医院已经全面开展,在综合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一些地方也在开展。本研究探讨在二甲综合医院建设中医"治未病"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模式及有效途径,为受检者提供体质辨识、中医健康调养,并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为综合医院开展"治未病"工作提供实践经验。1提高认识,搭建平台"治未病"是国内中医药界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但"治未病"健康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治未病"管理的工作主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对整体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方法:选取50位自愿参与研究,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病人,在一般教育后对其进行中医的教育,观察并记录教育前后的差别。结果:进行了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教育后,病人对健康护理的掌握程度更深,对教育内容更加满意。结论: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于护理健康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教育效率和教育内容都有提升,可以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随机抽取在岗医师43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医务人员中医"治未病"认知与发展调查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医务人员一般资料、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知识和技能现状等,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结果 403名社区医务人员中,346名(85.9%)听说过中医"治未病",352名(87.3%)能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概念,276名(68.5%)认为实施中医"治未病"有必要,136名(33.7%)对实施中医"治未病"有信心,169名(41.9%)对中医"治未病"实施现状满意。不同职称及不同中医"治未病"理解程度、必要性认识、实施信心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治未病"知晓情况、必要性认识、实施信心及满意度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理解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学历、岗位、职业及不同中医"治未病"知晓情况、理解程度、实施信心、满意度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必要性认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岗位、职业及不同中医"治未病"必要性认识、满意度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实施信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及不同中医"治未病"必要性认识、实施信心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知晓率、概念正确理解率及必要性认识均较高,但信心持有率和满意度较低,不同情况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不同。建议有针对性开展中医"治未病"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关于健康的新思路和新概念。认为健康主要是指人的整体状态,可以主要用宏观表征再辅以现代医学检查结果来表述。并给出了立足人的宏观整体、重视现代医学、含有中医理念的健康新定义。进行了新健康定义与现健康定义的对比分析,说明了健康新定义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健康,促进健康,并且使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有逻辑上的依据。还能够对健康进行分级,对健康水平进行评定、比较,制定有明确健康指标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将我国建成健康强国。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仍存在瓶颈,而中医全科医学作为社区基层卫生服务的主力,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我国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国情下,中医全科医学在保持传统中医学“全科”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临床经验,不断探索实践,融合现代医学的模式及经验技术,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为社区居民解决身体健康问题。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医全科医学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提倡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及全科医学优势及特色,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防治心血管疾病;分析了中医全科医学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模式,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中医“治未病”医疗措施,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疗、康复、预防及保健,减少心血管疾病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以缓解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医疗压力。中医全科医生作为中医学的传承者、实践者及社区居民健康的服务者,为居民提供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综合的、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在国家基层医疗建设的大力支持及中医全科医生的不懈努力下,中医全科医学将成为未来中国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血脉病刍议     
通过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详细阐述"血脉病"概念;深入探讨"血脉病"病因病机;挖掘"血脉病"致病因素及病理基础。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治疗"血脉病"同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血脉病"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因势利导”理论源于先秦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医学对疾病的认知与诊治的各个阶段竞相体现,从人身立命抑或疾病治疗、调摄养生都体现出顺应自然之势、顺应正邪消长之势、顺应疾病发展转归之势,其治则基本框架乃是构建在“因势利导”思想的基础之上。本文就“因势利导”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进行简要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带来的威胁日渐严重, 慢病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慢病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慢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着重讨论了中医药在慢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提出中医学倡导的整体平衡协调的健康观有助于完善适合新的医学模式下的慢病防治管理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维护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慢病患者的自我主观能动性, 丰富且有效的干预技术为慢病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提出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自觉将中医药融入到慢病的健康管理和防治工作中去, 采取更加积极和科学的疗效评价方法来确认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优势环节, 更加科学合理应用中医药, 走出一条中西医共同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管理道路, 满足我国慢病防治和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肖金朋 《吉林医学》2013,34(14):2772-2773
目的:探讨现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的发展方向。方法:回顾我国近二十余年来在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改革路程,分析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改革面临的瓶颈。结果:现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应着力于完善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双向转诊制度,丰富公共卫生服务,倡导中医"治未病"理念,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结论:积极推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加强基础公共卫生服务,是现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及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架构,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上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也在现代预防医学“如何延长生命时限、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现代化已成为目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但是在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把现代化误认为"现代话"(指中医药的量化、客观化)等,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医药现代化与"现代话"各自的实质,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并不等于"现代话",中医药不能一味按照量化的形式去发展,那样很有可能埋葬了中医药这个国粹,中医药要根据自身特点,继承和发扬,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高等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医药人才的摇篮,专业的特殊性赋予了大学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即以"仁、和、精、诚"彰显"真、善、美",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哲学的思维方法去认知生命与疾病防治,以"天人合一"、"起居有常"等传统文化理念指导大众养生;凝炼形成了符合医药专业特点的传承方式:将传承医药文明与规范行医行为相结合,传承传统文化与倡导现代文明相结合,疾病诊疗与疾病预防相结合,创新文化精神产品与校园人文景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