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讨婴儿牛奶蛋白过敏致腹泻的发病特点、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搜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经我院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致腹泻的30例婴儿资料,对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检查及治疗情况做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1)发病特点:30例患儿均存在反复腹泻的症状表现,其中伴脓血便11例,呕吐4例,皮肤湿疹8例,咳嗽气喘2例,眼睑水肿1例。(2)实验室检查:提示嗜酸粒细胞0.5×109/L者22例,贫血6例;9例检查提示牛奶蛋白特异性IgE呈阳性;镜检可见肠黏膜灶性红斑、糜烂或小结节者23例,无典型表现者7例。上述患儿经牛奶蛋白回避与开放激发试验,结果均呈阳性。便常规部分提示异常,凝血系列与肝肾功能检测未见异常。(3)治疗及转归:经环境控制、氨基酸奶粉喂养及深度水解配方等治疗后,患儿腹泻症状均逐渐好转恢复。结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的发病无特异性,伴发症状较多,牛奶蛋白回避与开放激发试验对本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效果,争取尽早规范的治疗对促进患儿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采用饮食回避方法诊断治疗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资料30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30例患儿均以消化系统表现为主,其中慢性腹泻22例(伴血便15例)、呕吐4例、便秘2例、喂养困难2例,并不同程度的伴有湿疹、呼吸道感染、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脓毒血症等症状.所有患儿给予氨基酸奶粉替代牛奶蛋白喂养或母乳喂养儿乳母避免牛奶蛋白饮食并辅以益生菌、黏膜保护剂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氨基酸配方粉有利于确立诊断及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物特异性JgG抗体检测在小儿慢性腹泻病中的应用及饮食健康教育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1gG抗体浓度,根据1gG浓度分为0级、+1级、+2级、+3级,分别采取"安全进食""轮替""忌食"的健康饮食指导,并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64例慢性腹泻病患儿中,59例有1~11种不等的食物特异性1gG升高,阳性率为92.19%,其中对2~5种食物过敏的比例最高,占69.72%;在14种食物中,对牛奶、蛋清/蛋黄的敏感性最高,分别为66.9%、64.5%;经过饮食指导后,有90.0%患者有显著疗效.结论 小儿慢性腹泻与食物过敏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检测结果对患儿进行健康饮食指导是治疗儿童食物过敏性腹泻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ILSA)半定量法检测80例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的水平。结果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儿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为88.75%,9例无食物不耐受的病例均为1岁以下的母乳喂养儿;1岁以下患儿以牛奶不耐受最高,1岁以上患儿以蛋清/蛋黄不耐受最高80%。结论食物不耐受是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中检测过敏原值的变化,以明确和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为类似病例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我院儿科2012年1月~2014年3月共收治101例原因不明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根据食物IgG过敏原特异性检测结果是否阳性分为两组,82例阳性患儿为过敏组,19例阴性患儿为非过敏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两组患儿肠道菌群、便红细胞、便白细胞、便常规、便脂肪球、便潜血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IgE水平、总蛋白、白蛋白、血中性粒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组食物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过敏组(P<0.05)。过敏组食物过敏原IgG抗体平均浓度为(5479±1280)mg/L,明显高于非过敏组(P<0.001)。过敏组总有效率为91.46%,非过敏组总有效率为52.63%(P<0.001)。结论食物过敏是导致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指标与非食物过敏患儿相似,过敏原检测和回避过敏原诊断性治疗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目前被认为是导致食物不耐受发生的原因之一,而其导致的症状中又以消化系统表现最为显著。尤其在儿童人群,阳性率尤高。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关系密切,表现为不耐受以鸡蛋、牛奶为主,其次为大豆和水产海鲜食品。在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患儿中,进行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及干预有助于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本文对近年来儿童人群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情况及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进行综述,并对饮食个体化干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牛奶蛋白是导致婴幼儿过敏的常见食物过敏原,牛奶蛋白过敏主要累及皮肤、呼吸、消化道等系统。婴幼儿时期牛奶蛋白过敏最常见累及消化道,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或出现潜血阳性等,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发生率为2.0%~7.5%~([2])。若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不能及时诊断并得到有效治疗,会引起慢性迁延性腹泻,甚至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大量研究显  相似文献   

8.
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23例2~6个月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或反复的呕血或呕咖啡渣.22例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胃内出血情况.同时行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血清学食物过敏原检测及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结果 所有患儿除有轻中度贫血外,血小板计数、凝血象、肝功能均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正常.10例患儿血清学食物过敏原测定中5例IgE阳性;2例牛奶蛋白抗体阳性.3例患儿伴轻度低蛋白血症.22例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糜烂性胃炎18例;2例食管糜烂;1例十二指肠糜烂;1例十二指肠降部溃疡.胃黏膜病理学检查显示局部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1例,余为阴性.饮食回避治疗及对症处理,患儿均痊愈.结论 牛奶蛋白过敏在小儿中并非少见,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表现之一.内镜下表现以胃黏膜糜烂为主.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且疗效肯定.胃黏膜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鼠李糖乳杆菌在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所致腹泻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于新生儿科门诊就诊的牛奶蛋白过敏所致腹泻患儿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回避牛奶蛋白饮食,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李糖乳杆菌,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gE介导型和非IgE介导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胃镜和胃、十二指肠黏膜病理改变的区别,初步探讨胃镜在婴儿牛奶过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14例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食物回避治疗前后4周胃镜改变情况,对比非IgE介导组和IgE介导组胃镜和病理改变情况。结果两组胃镜检查均显示:胃黏膜多发糜烂;十二指肠黏膜颗粒样增粗,部分伴糜烂。食物回避治疗4周后胃、十二指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两组胃黏膜病理均表现为慢性炎症性改变,部分伴嗜酸细胞浸润。结论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胃镜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区分非IgE介导型和IgE介导型无帮助;胃黏膜病理检查无特征性改变,可能无助于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以指导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玉溪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26例婴儿的基本情况、家族过敏史、喂养的情况、过敏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2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或伴便中带血丝、肠绞痛、湿疹、特异性皮炎、咳嗽、喘息及营养不良等。部分患儿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及营养不良。母乳喂养者继续喂母乳,母亲回避牛奶、鸡蛋、奶制品及蛋制品。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患儿均给予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及对症处理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牛奶回避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IgE介导型和非IgE介导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胃镜和胃、十二指肠黏膜病理改变的区别,初步探讨胃镜在婴儿牛奶过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比14例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食物回避治疗前后4周胃镜改变情况,对比非IgE介导组和IgE介导组胃镜和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胃镜检查均显示:胃黏膜多发糜烂;十二指肠黏膜颗粒样增粗,部分伴糜烂.食物回避治疗4周后胃、十二指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两组胃黏膜病理均表现为慢性炎症性改变,部分伴嗜酸细胞浸润.结论 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胃镜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区分非IgE介导型和IgE介导型无帮助;胃黏膜病理检查无特征性改变,可能无助于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和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关系,为治疗食物不耐受的迁延性、慢性腹泻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迁延性、慢性腹泻病105例为观察组,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105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者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其中94例(89.5%)结果阳性,对照组4例(13.3%)结果阳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观察组67例,对照组4例;2种以上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观察组27例(25.7%),对照组0例。其中牛奶特异性IgG阳性的观察组88例(83.8%),对照组3例(10.0%),其次是蛋清/蛋黄。观察组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结果在2级以上的共90例(85.7%),而对照组2例(6.7%),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发病有关,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对食物不耐受的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饮食方案制定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与儿童过敏性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96例过敏性哮喘患儿,开展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分析其食物不耐受情况。结果在所选取的患儿当中,通过开展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得知,共有151例阳性(77.0%),在过敏原阳性率分布当中,最高的是鸡蛋(49.0%),牛奶为其次(35.8%),大豆(25.8%)。依据性别进行分组,男患儿的鸡蛋、牛奶、大豆阳性例数较女患儿偏低(P<0.05)。食物不耐受种类伴随年龄增加,呈现随之减少趋势。结论针对过敏性哮喘儿童,检测并分析其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儿反复喘息与过敏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回避疗法治疗奶粉喂养、频繁喘息发作婴儿的疗效。方法通过测定过敏原特异性IgE及食物回避、食物激发试验诊断食物过敏,对奶粉喂养、频繁喘息发作婴儿进行食物回避疗法治疗。结果 89例反复喘息的婴儿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牛奶阳性12例,食物回避、食物激发试验发现牛奶过敏7例。对奶粉喂养、频繁喘息发作婴儿,食物回避疗法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反复喘息发作的婴儿中,牛奶过敏发生率高;机体内免疫机制复杂,食物回避、食物激发试验可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手段;对奶粉喂养、频繁喘息发作的婴儿,食物回避疗法可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病因较复杂,如感染、抗生素的滥用、食物等均可引起此病。近年来,因感染、抗生素滥用所致腹泻的比例逐年降低,而食物过敏的原因越来越受突出。食物不耐受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找出常见的不耐受食物的方法,并对这些不耐受的食物进行忌食,从而有效地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继续发展。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腹泻病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程艳波 《中外医疗》2010,29(27):26-26,28
目的儿童慢性腹泻病因复杂,难以明确病因,给治疗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大便细菌培养因各地的实验室条件差异,阳性率很低,而且病原学的报道上差异也很大。本文的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小儿慢性腹泻的病因。方法统计我院自2001年至2009年12月,对收治入院的慢性腹泻患儿行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常规肠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其肠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列表统计。结论儿童慢性腹泻病目前仍然以抗生素相关性为主,近年来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越来越受到重视,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测定为慢性腹泻患儿提供了很好的健康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18.
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在儿童常见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引起本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的主要食物致敏源,为儿童常见慢性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以变态反应科、皮肤科、儿科和呼吸科门诊就诊的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不耐受体外检测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门诊患儿中,食物特异性IgG阳性总阳性率为86.2%(75/87).牛奶、鸡蛋/蛋白/蛋黄、小麦3种食物的特异性IgG阳性率位居前3位,其次分别为大米、大豆、虾、螃蟹、西红柿、牛肉、玉米、鳕鱼、蘑菇、鸡肉、猪肉.IgG浓度分级结果表明,除鳕鱼外,各种食物均以引起轻度不耐受(IgG浓度+1级)为主.IgG阳性患儿中,对1~2种食物不耐受者居多,占IgG阳性升高患儿的69.33%(52/75).除男性患儿虾的IgG阳性百分比显著高于女性患儿(P〈0.05)外,其余各种食物的IgG阳性百分比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牛奶、鸡蛋/蛋白/蛋黄和小麦是本地区患儿食物不耐受最常见的主要致敏源,儿童尤其是已有相应一些临床症状的患儿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儿童一些常见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0~3个月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表现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90例疑似牛奶蛋白过敏的0~3个月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为过敏组,95例非牛奶蛋白过敏婴儿为对照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过敏组患儿主要表现为便血、腹胀、腹泻、湿疹、黄疸消退延迟等,且过敏组婴儿母孕期抗生素使用史、新生儿期抗生素使用史、双亲过敏史、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病史、非纯母乳喂养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过敏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母孕期、新生儿期抗生素使用史、双亲过敏史、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病史、非纯母乳喂养是牛奶蛋白过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院0~3个月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病以消化道表现为主,母孕期抗生素应用史、新生儿期抗生素应用史、父母过敏史、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病史、非纯母乳喂养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林莉 《包头医学》2018,42(1):26-28
目的:对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证与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方法:本院选取了时间段从2015年7月~2016年9月到消化科就诊的婴儿120例.将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实验组婴儿诊断为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对照组婴儿诊断为无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儿使用不合乳糖成分的奶粉喂养,牛奶过敏的婴儿使用混合的氨基酸类的奶粉进行喂养.观察两组婴儿的临床症状,调查婴儿的家族过敏史以及母亲的饮食状况,比较两组婴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2,喘息史、尿半糖试验阳性发生率与对照组、实验组1差异均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1、实验组2疗总有效率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婴幼儿的迁延性腹泻病因较为复杂,但多与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相关,对于饮食的合理调控能有效地改善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