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亮  唐忠志  程青  邬明  曾尟枚  韩璇  杨李 《重庆医学》2011,40(16):1616-16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水通道蛋白-1(AQP 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基泼尼松龙组(30 mg/kg)、乌司他丁组(50 000 U/kg)及联合治疗组[甲基泼尼松龙(30 mg/kg)联合乌司他丁(50 000 U/kg)]。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QP 1和TNF-α水平;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蛋白质含量;检测肺湿/干质量并对肺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或甲基泼尼松龙组血清AQP 1质量浓度明显增加,而TNF-α质量浓度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血清AQP 1与TNF-α的改变更为明显(P<0.01);乌司他丁组、甲基泼尼松龙组及联合治疗组的肺泡灌洗液中蛋白质含量及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急性肺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AQP 1水平及降低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分别检测胰腺缺血再灌注0h、6h、12h及24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点上TNF-α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乌司他丁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在6h、12h、24h的IL-1β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但乌司他丁组增高水平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抑制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急性炎性反应,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在大鼠原位异体左肺移植模型中对供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6只接受原位异体左肺移植的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受体在供肺通气和再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UTI治疗组大鼠也在供肺通气和再灌注开始时接受UTI10 000U/kg,静脉注射。2h再灌注后取供肺肺静脉血测血气,处死动物,取部分供肺行组织学观察,其余部分保存于液氮中,测量供肺干湿重比,提取肺匀浆,测量髓过氧化物酶浓度(MPO),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表达和IL-8浓度。结果在UTI组,供肺肺静脉血气示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38.62±0.75)kPavs(31.57±1.85)kPa,P<0.05)],移植肺干湿重比[(4.74±0.28)vs(5.00±0.12),P<0.05]、ICAM-1mRNA表达和MPO[(0.63±0.23)vs(0.84±0.22),P<0.05]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病理示治疗组组织损伤轻于对照组。但治疗组IL-8[(173.43±27.64)vs(76.22±12.42),P<0.00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UTI对大鼠单肺移植模型中移植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还原型谷胱苷肽在兔在体肺移植模型中肺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在体兔肺移植模型,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20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A、B两组分别用LPD液和含有乌司他丁2万U/kg、GHS 5 mmol/L的LPD液。在实验各个时段进行血气分析,测肺动脉血PaO_2、PaCO_2,实验结束前取肺组织标本测W/D、MDA、MPO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aO_2,显著增高(P0.05),W/D显著降低(P0.05),MDA、MPO(P0.05)显著下降。结论在兔在体肺移植模型中,乌司他丁、还原型谷胱苷肽能有效降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改善移植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垫扎球囊法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和I/R+乌司他丁组(n=10)。检测三组心肌组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采用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及缺血范围,并用Western-blot测定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中反映氧化损伤程度的MDA明显升高[(4.13±3.27)nmol/L比(11.13±2.13)nmol/L],CK-MB也升高[(15.21±6.24)U/L比(2752.21±1276.36)U/L],GSH则明显降低[(241.42±3.28)mg/L比(184.26±2.14)mg/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比较,I/R+乌司他丁组MDA[(8.25±4.26)nmol/L]、CK-MB[(1873.24±621.43)U/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乌司他丁组梗死面积[(12.27±4.26)%]小于I/R组[(17.12±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IL-6、IL-8水平较低[(0.412±0.550)、(0.132±0.071)],缺血再灌注后,I/R组IL-6、IL-8表达升高[(1.785±0.720)、(0.926±0.24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比较,I/R+乌司他丁组炎性因子IL-6、IL-8水平下降[(1.102±0.780)、(0.672±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IL-6和IL-8介导的炎性反应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肺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两种不同剂量的保护效果。方法 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单纯热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IR group)阻断左肺门1 h后,开放左肺门再灌注2 h,取左肺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后,处死大鼠。左肺上段测湿干比(Wet/Dry Ratio,W/D),中段做组织切片,下段检测MPO浓度;乌司他丁常规剂量组(ulinastatin conventional dose group,UC group)阻断左肺门前,阴茎背静脉注入乌司他丁10 000 IU/kg,其余程序同IR组;乌司他丁大剂量组(ulinastatin high-dose group,UH group)阻断左肺门前,阴茎背静脉注入乌司他丁20 000 IU/kg,其余程序同IR组。结果 IR组与UH组比较,血气分析中肺静脉血的氧分压(PO2)与W/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9.5±18.3)mmHg vs.(128.5±17.7)mmHg,(5.30±0.13)vs.(5.08±0.25),P<0.05];MPO浓度检测结果,IR组、UC组与UH每两组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57.36±10.51)ng/mL,(45.74±8.13)ng/mL与(28.30±6.28)ng/mL,P<0.05];组织切片可见IR组较UC组和UH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结论 乌司他丁对大鼠肺脏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存在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张营  付晓光  王迅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3):27-29,I000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17β雌二醇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五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乌司他丁预处理组(C组)、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D组)和乌司他丁联合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E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30分钟,检测再灌注5小时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B、C、D和E组血清中ALT、AST、LDH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和D组明显高于E组(P<0.05);C组和D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害B组最重,C、D组次之,E组最轻.结论 乌司他丁、17β雌二醇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李昌亮  郭平凡 《医学综述》2009,15(21):3224-3227
缺血/再灌注后,体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肝脏血清酶学指标、肝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后引起肝脏功能损伤及肝细胞结构的改变,应用乌司他丁后对此有保护效应。本文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健康SD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浓度,电镜观察肝脏线粒体结构及光镜观察肝脏病理结构。结果肝功能指标测定,对照组、实验组较假手术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实验组较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10测定,对照组、实验组较假手术组TNF-α升高,实验组较对照组TNF-α降低,对照组、实验组较假手数组IL-10升高,实验组较对照组IL-10升高;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结构:假手术组0级,对照组2~3级,实验组1级。结论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促炎性因子TNF-α、提升抑制炎性因子IL-10,减轻炎性反应,保护肝细胞,减轻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的抗炎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利多卡因组。监测家兔左室内压峰值(LVSP)、±dp/dtmax,测定血浆IL-6的水平,光镜观察心肌损伤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利多卡因组LVSP及±dp/dtmax再灌注后的恢复率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血浆IL-6浓度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心肌损伤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较轻。结论利多卡因可以提高心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作用于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后,对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芬太尼干预组(F组),丙泊酚干预组(P组),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干预组(F+P组).对大鼠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大鼠肺组织湿/干(W/D)值;对大鼠肺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学及HE染色后镜下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肺组织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F组、P组以及F+P组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动脉血PaO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肺组织W/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组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间质水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炎性细胞渗出.假手术组(S组)、芬太尼干预组(F组),丙泊酚干预组(P组),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干预组(F+P组)在肺泡结构较完整性,减轻肺间质及肺泡腔渗出、水肿肺组织保护方面均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 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干预可显著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能降低大鼠肺组织NF-κ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牛磺酸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嘉  余业勤 《上海医学》1997,20(9):521-524
为观察牛磺酸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SD大鼠肝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成5组,分别于缺血前经外周静脉、门静脉注入牛碘酸及再灌注前经门静脉注入牛磺酸,及假手术组组。结果表明,缺血前给牛磺酸组具有抑制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内酶的漏出,降低肝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化物酶(GSH-PX)、Na、KATP酶及Ca^2+-ATP酶活力,抑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mbischemia-reperfusion,LIR)后牛磺酸对肝损伤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其对肝损伤的保护效应。②方法实验采用Wistar大鼠40只,建立大鼠L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牛磺酸(T)组和牛磺酸+缺血再灌注(TR)组,每组10只。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和肝组织钙、MDA、XOD、髓过氧化物酶(MPO)及TNF-α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③结果与C组比较,IR和TR组血浆和肝组织ALT、AST、肝组织钙、MDA、XOD、MPO含量,TNF-α表达水平升高,但TR组水平较IR组显著降低。④结论牛磺酸可降低大鼠LIR引起肝损伤中TNF-α水平升高,减轻大鼠LIR所致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经腹主动脉灌注利多卡因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8只),B组为利多卡因组(8只).静脉麻醉后气管插管,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直肠温度.手术暴露腹主动脉和双侧髂总动脉,经股动脉置一细导管至腹主动脉内距左肾动脉1.0 cm处,并于左肾动脉开口远端0.5 cm处阻断腹主动脉,同时阻断左、右侧髂总动脉,阻断即刻开始经导管向阻断的腹主动脉远端以12 mL·kg~(-1)·h~(-1)的速度灌注实验药物.A组灌注常温0.9%氯化钠溶液(12 mL·kg~(-1)·h~(-1)),B组灌注以常温0.9%氯化钠溶液稀释的等容量利多卡因溶液(40 mg/kg),30 min后开放血管.于动物完全清醒即刻及再灌注后6、24、48 h对双后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再灌注48 h,取脊髓L_3~L_5 3个节段制作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正常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结果 清醒即刻及再灌注后6、24、48 h,B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值均<0.05);再灌注48 h,A、B两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2)、9(6)个,B组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期间动脉内灌注利多卡因可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SI)和法舒地尔(Fa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核转录因子κB1(NF-κB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质量240~260 g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R+Fas组、IR+SI组和IR+Fas+SI组,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1(p50)和HMGB1蛋白的定性和定量表达,荧光定量PCR测定脑组织HMGB1、NF-κB1和VCAM-1 mRNA的表达。结果:IR组脑神经细胞溶解性坏死,核固缩,组织间隙明显水肿增大;与IR组比较,各用药组脑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核固缩减少,组织间隙水肿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示,与S组比较,IR组NF-κB1和HMGB1的阳性细胞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 < 0.01);与IR组比较,各用药组NF-κB1和HMGB1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 < 0.01),其中IR+Fas+SI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降低均更显著(P < 0.01)。与S组比较,IR组HMGB1蛋白及HMGB1、NF-κB1和VCAM-1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1);与IR组比较,各用药组HMGB1蛋白及HMGB1、NF-κB1和VCAM-1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其中IR+Fas+SI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下降均更显著(P < 0.01)。结论:SI和Fa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HMGB1、NF-κB1和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以减弱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损伤,且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灯盏花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灯盏花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闭塞的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并于结扎前 30 min给灯盏花组腹腔注射灯盏花注射液 ,分别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 ( NO)及中分子物质 ( MMS)总量和脑组织中丙二醛 ( MDA)含量变化。结果 :灯盏花显著增加缺血大鼠血浆中 NO含量 ,降低MMS总量和组织中 MDA的含量 ,以及降低血比粘度。结论 :灯盏花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增加 NO含量和降低 MMS总量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预适应组、后适应组和预适应+后适应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制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再灌注48h后,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灶体检、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生化指标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再灌注12、24和48h模型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再灌注12、24和48h处理组中,预适应+后适应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最低(P<0.05);预适应+后适应组脑梗死灶体积为(100.41±33.26)mm3,明显低于模型组、预适应组和后适应组(P<0.05);预适应组和后适应组脑梗死灶体积较模型组降低(P<0.05);假手术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而丙二醛(MDA)低于模型组(P<0.05);;后适应组和预适应+后适应组SOD活性较模型组升高,而MDA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假手术组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各处理组细胞凋亡数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5),其中预适应+后适应组神经元细胞凋亡数最少,为(47.20±9.21)个。结论 预适应和后适应均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两者联合应用能进一步加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GZ)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的 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无创血管夹夹闭左、中叶肝蒂构建70%HIRI大鼠模型。30只Sprague-Dawley大鼠 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HIRI组和RGZ组,每组10只。再灌注2 h后,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表达水平,以及肝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ontent and 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HE染色检测肝病理形态;Western印迹检测肝过氧化物 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磷酸化修饰的PPAR-γ(p-PPAR-γ)、核因 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血红素氧化酶 1(heme oxygenase 1,HO-1)、还原型辅酶/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表达量。结果:与HIRI组 相比,RGZ组ALT,AST,LDH 和MD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p-PPAR-γ,Nrf-2,ARE,HO-1和NQO-1表 达水平,以及CAT,GPX和SOD活性均明显增高(均P<0.05),此外,肝组织肿胀和坏死以及病理损伤均明显减轻(均 P<0.05),而PPAR-γ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RGZ能减轻肝HIRI,其作用途径可能与 激活Nrf2/ARE信号途径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