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硬化和重度肝硬化在未出血前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39例(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并选择42例健康人群作对照,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PT、APIT、FIB三项参数,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四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肝炎组FIB下降水平最突出;PTA显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四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在未出血之前,PLT、PCT二指标已有明显下降(P<0.001),在肝硬化出血组,PLT、PCT与PTA同步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0.37).结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都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有严重出血者出血前就存在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群共50例为对照组。联合检测4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病毒性肝炎3组间比较,随着病程进展,PLT含量明显降低,MPV、PDW明显上升,而PT、TT及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多角度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对于疾病治疗和评价预后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步检测地90例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元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元活动度(ALT)、纤维蛋白原(FIB)等4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等4项血小板参数。结果:各型肝炎组与正常组比较,4项凝血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重型肝炎组PT和KPTT较其他肝炎组显著延长(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肝炎及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收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61例(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并选择42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PT、APTT、FIB3项参数,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3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肝炎组FIB下降水平最突出;PTA显示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在未出血之前,PLT、PCT与PTA同步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0.37)。结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有严重出血者出血前就存在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同步检测 190例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元时间 (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凝血酶元活动度 (ALT)、纤维蛋白原 (FIB)等 4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血小板压积 (PCT)等 4项血小板参数。结果 :各型肝炎组与正常组比较 ,4项凝血指标有显著差异(P <0 .0 1) ,重型肝炎组PT和KPTT较其他肝炎组显著延长 (P <0 .0 1) ,FIB降低肝硬化组最显著 (P <0 .0 1) ;4项血小板指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PLT和PCT减少肝硬化组最显著 (P <0 .0 1)。提示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出现凝血障碍和血小板参数变化 ,各项检测的联合应用及动态观察 ,对评估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峥嵘  杨俊文 《上海医学》1998,21(8):476-477
小儿病毒性肝炎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袁峥嵘杨俊文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是肝功能损害的标志之一。为了解肝炎患儿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情况,我院对397例各型小儿肝炎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肝促凝血活酶试验...  相似文献   

7.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oulterJT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68例重型肝炎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结果PLT、MPV、1PCT、PDW均显著降低,且PLT,、MPVPCT与PT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时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美国Coulter-JT型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小板4项参数测定,用凝血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4项参数除急性肝炎组P〉0.5外,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HL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重型肝炎、HLC死亡组与存活组间比较,除血小板分布宽度在重型肝炎组间P〉0.05外,其余参数在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肺结核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及PLT水平,分析其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D-D、Fbg、TT、PL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活动期组D-D、Fbg、PLT水平高于非活动期组(P<0.05);活动期组D-D、Fbg、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非活动期组D-D、Fbg、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T完全相反。D-D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63(95%CI:0.768~0.930)、91.43%、77.78%。Fbg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35(95%CI:0.735~0.909)、74.29%、84.44%。TT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06(95%CI:0.820~0.960)、88.57%、88.89%。PLT评估肺结核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30(95%CI:0.729~0.905)、74.29%、80.00%。结论肺结核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活动期患者较非活动期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小板 4项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美国雅培公司 CD— 170 0型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小板 4项参数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血小板 4项参数除急性肝炎组外 ,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HL C)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或 P<0 .0 1) ,HL C死亡组与存活组间比较 ,4项参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5或 P<0 .0 1)。结论 :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小板 4项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1.
肝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K-4500血液分析议和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我院200例肝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OB)、血细胞比容(PCV)、血小板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均有所变化。且变化的程度与病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锥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早产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IL公司生产的ACLTOP全自动凝血仪,测定158例早产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30例正常新生儿的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早产新生儿中的PT、APTT、TT较正常新生儿对照显著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早产新生儿FIB较正常新生儿对照显著减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产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均有异常改变,进行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对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各种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86例(男224,女62)肝病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PT、APTT、FBG、TT、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急慢性肝炎的TT、APTT、PT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唯慢性肝炎PT活性有轻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和重症肝炎APTT、PT、TT活性降低、FBG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PLT、PCT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值增大,且血小板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结论凝血因子、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6-98+102
目的 探讨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采集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捐献次数分为初次捐献血者(以前没有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者)作为对照组,连续捐献血小板1 年以上超过20 次作为研究组,每组各30 例,分别检测两组献血者的血小板及相关参数、血栓弹力图(TEG)相关指标(R 值、K 值、α 角、MA 值)和凝血功能(PT、APTT、Fb、TT)等各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MPV、PDW及P-LCR 值分别为(10.31±0.73)fl、(11.66±1.02)%、(0.23±0.04)%,高于对照组MPV、PDW 及P-LCR 值[(9.53±0.58)fl、(10.43±0.92)%、(0.18±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 相关指标R 值、K 值、α 角、MA 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Fb、TT 等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显著升高,但对血小板绝对值、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安全,可保障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XE-2100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CHF患者65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4项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对CHF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结果:(1)CHF患者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F患者MPV、PDW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逐渐升高,NYHAⅡ~Ⅳ级各自的MPV、PD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及P-LCR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YHA分级与MPV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13,P<0.05。NYHA分级与PDW间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83,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可作为CHF患者心功能评价较好的指标,其中MPV、PDW为更灵敏的指标,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肝病患者凝血象和红细胞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凝血象和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5例肝病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雏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测定,并同时进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 85例肝病患者测定结果表明,PT、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除肝癌外,FIB均较对照蛆明显减低(P〈0.05)。除急黄肝MCV与对照蛆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病患者血液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提示及时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因子的检测,有利于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NSCLC患者312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PTT、TT、Fb、D-二聚体(D-dimer)、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并分析以上指标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T、INR、Fb、D-dimer、PLT、PCT、P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T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NSCLC患者中,男性INR、APTT水平均高于女性(均P<0.05),而TT、PLT水平均低于女性(均P<0.05);腺癌患者PT、INR、Fb水平均高于鳞癌患者(均P<0.05),而TT水平低于鳞癌患者(P<0.05);Ⅲb~Ⅳ期患者Fb、D-dimer、PLT水平均高于I~Ⅲa期患者(均P<0.05),而APTT水平低于I~Ⅲa期患者(P<0.05);有基础疾病患者的Fb、D-dimer、PLT水平均高于无基础疾病患(均P<0.05);年龄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NSCLC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其中男性、腺癌、Ⅲb~Ⅳ期及合并基础疾病的NSCLC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正常新生儿和324例合并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随机选取的正常成人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先天性疾病组新生儿中的PT、AFFF、TT、FIB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疾病组中的门、APTT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参考区间:PT:12.28~14.57S,APTT:30.31—47.05S,TT:13.80~20.94S,FIB:1.61—3.07g/L。结论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低凝状态,建立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可早期干预及指导新生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79-82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金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生育期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值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高于对照组(t=2.403,7.050,1.024,0.308,0.168、P=0.017,0.000,0.307,0.758,0.867);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值中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凝血形成速率(Angle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11.408,7.553,15.925,4.059,15.292、P=0.000);观察组患者中,R值与APTT呈正相关、R值与DD呈负相关、K值与FIB、PLT均呈负相关、Angle角、MA值、CI值均与FIB、PLT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与血小板计数存在相关性。监测血栓弹性成像有助于指导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联合检测对妊高征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8例妊高征患者及50例健康孕妇,观察两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及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妊高征患者的PT、APTT、TT、FIB、PL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妊高征病情,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产后出血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