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宫颈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只有一部分HPV感染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宫颈浸润癌。HPV感染后引起的端粒酶活性改变与宫颈病变息息相关。其不仅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也可用于宫颈病变的疗效评估。宫颈癌发生前有一个循序渐进且可逆转的癌前病变过程;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该文对近年来端粒酶中的h TERT、h TERC与HPV、宫颈病变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为未来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杜敏  周庆云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158-159
持续性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诱发因素,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HPV型别与宫颈病变的关系、HPV感染的形式及致瘤机制、HPV及协同因子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郭维婵  王彦 《北京医学》2013,35(1):52-53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oeplasia,CIN)是宫颈癌癌前病变,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可能与不同的HPV亚型有关[1].总结我院2011年7~11月因宫颈病变而行HPV检测患者55例,对不同宫颈病变中HPV亚型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了解HPV病毒亚型,防范宫颈癌的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DNA杂交技术,检测宫颈鳞癌、宫颈非典型增生和正常宫颈活检组织中HPV16DNA的伴同率(包括HPV16DNA阳性和相关)分别为36.7%、17.8%和5.9%。宫颈癌患者中HPV16感染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宫颈非典型增生Ⅲ级病变中HPV16DNA阳性率高于Ⅰ、Ⅱ级病变。结果提示:HPV16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宫颈癌和宫颈非典型增生病变中HPV16的感染可能是官颈癌自然病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对1080例宫颈可疑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080例宫颈可疑标本经HPV基因分型诊断筛查出372例阳性,HPV感染率为34.44%,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97例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病变率达18.24%。197例不同程度病变宫颈中感染HPV154例,其中8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感染HPV59例、9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感染HPV83例、12例宫颈癌感染HPV12例。结论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及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应用Hybrimax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437例女性的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型分型检测,比较慢性宫颈炎及不同宫颈病变组HPV感染的比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HPV总阳性率为41.19%.慢性宫颈炎HPV感染率为15.51%,宫颈癌前病变(CIN Ⅰ+Ⅱ+Ⅲ)HPV感染率为54.71%和宫颈癌HPV感染率为64.52%,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中单一感染比率为36.61%,最常见类型为HPV16和HPV31.多重感染的比例为11.11%,最常见类型为HPV16、58及HPV16、18二重感染.结论 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16与宫颈癌密切相关;宫颈各病变中HPV感染以单一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邢大宏 《吉林医学》2009,30(21):2697-2699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随着宫颈癌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HPV感染是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是全球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癌变前潜能,被视为癌前病变,而宫颈HPV持续感染是其首要致病原因。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改变影响HPV的感染、转归、清除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绝经后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间的关性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已证实15种高危型HPV具有很强的致癌能力,致癌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宫颈癌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然而,宫颈癌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是个较为漫长、渐进的病变过程。循证医学的研究已证明,高危型HPV感染是发生宫颈癌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宫颈癌发展期间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病变进程.HPV L1蛋白具有与宿主细胞识别并黏附的抗原表位,在HPV感染及引发官颈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重庆市农村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2016年1-4月选取重庆市万州区、永川区、巴南区、潼南区共20000例农村妇女,以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其进行宫颈癌的初筛.对HPV16、18型(+)者或其余12种HPV高危型(+)阴道镜检查异常者进行阴道镜定点活检.结果 重庆市农村妇女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为9.66%,不同年龄组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及不同高危型别HPV感染阳性率均有差异.高危型HPV感染阳性者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发生率为2.33%,CIN2、CIN3及AIS发生率为1.35%,宫颈癌发生率为0.31%,不同年龄组各级别宫颈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高危型别HPV感染者中,HPV16阳性者各级别宫颈病变发生率均最高,而其余12型HPV高危型别阳性者各级别宫颈病变发生率均最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V基因分型检测可提高宫颈癌的筛查效率,更适合在大规模人群中普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多重混合感染女性病人中宫颈病变的发生情况与分布特点,探讨HPV多重混合感染与宫颈病变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淮北矿工总医院就诊的19~90岁女性病人6 382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 HPV基因亚型采用PCR-DNA反向点杂交法进行HPV基因亚型检测,宫颈刮片通过细胞病理学和阴道镜检查指导的活组织进行检查。统计分析HPV多重感染型别、亚型数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宫颈病变发生与分布情况。结果6 382例病人的HPV阳性率为16.36%,其中HPV多重亚型感染344例,阳性占比32.95%,感染率5.4%。多重混合感染高危亚型构成比的前3位依次为HPV52、HPV16和HPV58型。HPV多重感染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病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分布集中于41~50岁年龄段,而CC主要分布于51~60年龄段。HPV多重混合感染以高低危混合型为主,高危混合型次之,最后是低危混合型。高危混合型宫颈病变率为21.31%高于低危混合型的2.94%和高低危混合型的6.39%(P<0.01),低危混合型与高低危混合型严重宫颈病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多重感染基因型(高危混合型)的致病力与宫颈病变(宫颈癌除外)具有相关性。41~50岁以及51~60岁的人群是宫颈病变以及宫颈癌发病的高风险年龄段。  相似文献   

13.
宛利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01-102,105
目的探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HC2)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基因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不同年龄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2400例,采用HC2法检测高危型HPV-DNA,并与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进行对比,异常患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HC2法与TCT的诊断效果。结果罹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女性以青中年为主。TCT检查、HPV检测与病理的符合率是随病理级别的上升而上升。CINⅢ及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其中以HPV16、18、58为主。结论高危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致病因子,HPV16型感染易导致宫颈高度病变;HPV-DNA联合TCT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宫颈异常细胞并及时发现宫颈癌的诱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高危HPV感染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HPV16E6和IDO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   方法   把经第二代杂交捕获(HC-2)法行HPV DNA检测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者120例为实验对象,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各40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HPV16E6和IDO的表达情况。   结果   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0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22.5%。40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0%。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HPV16E6和IDO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 = 0.710,P = 0.000)。   结论   HPV16E6和IDO的表达随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呈现出阳性程度逐渐递增趋势,HPV16E6和IDO可考虑成为预测宫颈病变组织恶化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宫颈病灶中单纯疱疹病毒-2(HSV-2)感染状况,探讨宫颈HSV-2感染与宫颈癌的关联性。方法101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癌患者46例(癌变组),宫颈良性疾病55例(对照组),分别对其宫颈病灶组织和宫颈分泌物进行HSV-2DNA(实时荧光PCR法)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结果宫颈病灶HSV-2DNA阳性率为10.89%;其中癌变组HSV-2的阳性率为17.39%,对照组为5.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病灶HPV总阳性率为67.33%,共检测出13种HPV亚型,以16型最多见(45.45%);癌变组(97.83%)与对照组(41.82%)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87,P〈0.001)。HSV-2与HPV合并阳性率为9.90%,HSV-2感染的癌变组中HPV阳性率达100%,混合感染的亚型主要为HPV16占75%。结论HSV-2多与HPV16亚型合并感染宫颈癌患者,其在宫颈癌演变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E6/E7蛋白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宫颈疾病患者70例,行宫颈病理学检查及新柏氏液基细胞学(TCT)检测,比较高危型HPV E6/E7 mRNA与HPV DNA分型检测宫颈癌病变及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高级别宫颈癌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与HPV DNA分型检测宫颈病变总检出率分别为60.0%(42/70)、67.1%(47/70);两种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及CINⅠ、CINⅡ~Ⅲ、宫颈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病变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的特异度明显高于HPV DNA分型检测(P<0.05);ASC-US患者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的特异度明显高于HPV DNA分型检测(P<0.05)。结论:与HPV DNA分型检测方法相比,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对预测宫颈病变特异度更强,特别是对TCT检测为ASC-US患者的分流意义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门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感染的常见基因型;评价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简称HybriMax)在发现宫颈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HybriMax技术对9 802例有性生活史的门诊就诊女性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检测,分析门诊女性HPV感染的常见基因型。其中1061例患者同期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按病理结果分为宫颈炎组4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CIN)Ⅰ120例、CINⅡ/Ⅲ369例和宫颈癌83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HybriMax在筛查宫颈病变中的价值。结果 9 802例门诊女性中前5种常见的HPV感染型别(按阳性率递减)依次为HPV16 (14.38 %)、HPV58 (6.96 %)、HPV52 (5.26%)、HPV33 (3.59 %)、HPV53(3.29%)。宫颈癌组依次为HPV16、18、58、33和39。HybriMax技术检测CINⅡ、Ⅲ和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0 %、50.01 %、 56.82%、85.43%。结论 门诊女性常见的HPV感染基因型为HPV16、58、52、33和53。HybriMax技术对发现CINⅡ、Ⅲ和宫颈癌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于宫颈病变的大规模筛查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病变性质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95例患者宫颈分泌物中的HPV DNA分别进行检测。其中,尖锐湿疣62例,宫颈癌48例和正常对照85例,并对HPV感染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结果上述宫颈分泌物中的HPV的检出率分别为96.77%、97.92%和22.35%。宫颈各病变组中HPV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尖锐湿疣组中低危型HPV的检出率为61.29%,宫颈癌组中高危型HPV检出率为77.08%,两者HPV型别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高度相关。尖锐湿疣常与低危型HPV感染有关;宫颈癌的发生则与高危型HPV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近年来宫颈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由一个量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经历癌前病变、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3个阶段,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子宫颈癌可经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得到有效治疗,其5年生存率较高,但因其复发率仍较高,对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复发患者及时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非常重要.研究者致力于寻找指标,如HPV检测,以应用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及预测复发.综述HPV检测在子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1280例宫颈病变女性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衢州地区1280例宫颈病变女性中人乳头瘤病毒(HPV)21种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衢州地区1280例宫颈病变的女性进行21种HPV基因型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本组病例中总的HPV感染率为55.31%(708/1280),其中HR—HPV感染率为38.83%,LR—HPV感染率为16.48%,高危型最常见类型为HPV16、58、52,低危型最常见类型为HPV6、11。各常见HR—HPV引起宫颈病变的程度各有不同,其中HPV16型主要引起较严重的宫颈病变,HPV52、58型引起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衢州地区宫颈病变女性的21种HPV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本地区宫颈癌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对本地区今后疫苗的开发、应用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