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贺斌  周鸣  陈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59-1260
目的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8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组):4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6 h~24 h内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4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比较治疗14 d后神经缺损程度,评估3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统计14 d及3个月内病死率。结果微创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生活独立患者微创组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内2组病死率差异不大(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于中量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有很大的改善效果,是治疗脑出血非常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经颞叶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48 h血肿清除率]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48 h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及术后2周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相比,采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43例)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41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治疗前和治疗后7 d,分别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微创血肿清除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分别为(2.15±1.20)h、(55.12±10.23)mL、(14.25±1.23)d,均显著短于或者少于开颅血肿清除组的(4.25±2.33)h、(423.15±12.25)mL、(24.13±2.15)d,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创血肿清除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开颅血肿清除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血肿清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显著高于开颅血肿清除组的60.9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覃川  晏怡  陈勇  谢惠 《重庆医学》2012,41(13):1257-1259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淬吸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行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大量血肿组行微创血肿淬吸术疗效为优、良的百分率[3(7.3%)、7(17.1%)]低于开颅血肿清除术[11(23.4%)、1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量血肿患者(30~60mL)选择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均可,巨大量血肿患者(>60~90mL)以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60例,保守组5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微创组死亡率、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优于保守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血肿量在30 mL~80 mL范围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蒋君 《当代医学》2014,(32):77-78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2组(n=30)。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手术证实脊柱术后术区急性硬脊膜外血肿10例,其中胸椎后路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9例,颈椎后路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1例。对上述脊柱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评分为(1.50±0.85)分,血肿清除后为(2.90±1.37)分,血肿清除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5.25,P<0.01)。硬膜外血肿压迫时间为(6.95±5.20)h。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评分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r=-0.846,P<0.01)。结论脊柱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尽快手术减压,血肿清除越早,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探讨微创术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34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住院患者的出血量、GCS评分和出血部位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穿刺外引流术,以第30天CSS评分为近期疗效,6个月GOS评分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不同出血量、GCS评分水平、不同出血部位的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与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按出血部位分层,在外侧型和大量出血型中,两种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及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出血部位两种治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病情分层,GCS评分6~8分和GCS评分9~12分两种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及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13~15分,两种治疗方式近期疗效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出血量分层比较,出血量〈50 mL,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近期疗效及预后均好于穿刺外引流术。出血量≥50 mL,近期疗效两种治疗方式无差异,但预后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较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好。结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方式,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较穿刺外引流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并确定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第一部分:回顾分析18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响血肿扩大的回归方程,运用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血肿密度是否均一、初始出血量及CT血管造影(CTA)“点征”与血肿扩大进行关联建立血肿扩大预测模型.第二部分:运用前期建立的血肿扩大预测模型,将30例存在血肿扩大风险并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12h手术组和24 h手术组,比较不同时间窗手术患者术后再出血、病死率及近期预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初始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CTA图像“点征”与血肿扩大有关(P<0.05);血肿量>16 mL(OR =5.051,95%CI 1.314~21.355,P=0.0170)、血肿密度不均一(OR =7.805,95%CI 1.905~40.220,P=0.0021)且CTA图像存在“点征”(OR =8.764,95%CI 2.325~44.562,P=0.0006)则血肿扩大风险在60%左右;12h手术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再出血方面较24h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在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因素很多,基于血肿量、血肿密度及CTA“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血肿扩大风险,早期手术能够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观察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康复治疗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术后肢体瘫疾的时机选择。方法将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术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药物等对症治疗组,7~14d开始针灸康复治疗组,15—30d开始针灸康复治疗组,观察患者肢体瘫痪的恢复情况。结果3组互相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1),7—14d开始针灸康复治疗组明显优于15~30d开始针灸康复治疗组和常规药物等对症治疗组,15~30d开始针灸康复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等对症治疗组。结论针灸康复治疗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术后肢瘫的治疗有明显疗效,而早期(7~14d)明显优于晚期(14d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及与手术效果及预后关联性,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3年6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180例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序贯手术治疗组(60例)与大骨瓣开颅组(12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值。结果 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TCD显示脑血流发生改变,其波谱形态与临床症状及手术疗效有关。序贯手术治疗组术后第7、14天Vm、PI值、病死率及疗效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手术疗效均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危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3月一2013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对冲式颅脑损伤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1例)首次手术采用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B组(31例)采用双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C组(33例)行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根据各组患者血肿及挫伤的具体情况,决定对侧血肿清除的时机(即刻或稍后),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3、7d对侧血肿厚度、Glasgow评分、中线位移程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3d三组患者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Glasgow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三组Glasgow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患者Glasgow评分[(10.07±0.89)、(10.39±1.00)分]高于B组[(8.8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B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1.85±0.37)cm]及血肿厚度[(3.67±0.68)cm]最大,A组次之[(1.63±0.25)、(3.25±0.52)cm],A、B两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及血肿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O.78±0.19)、(1.04±0.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原发部位硬膜外血肿的变化显著,对脑组织造成二次压迫,及早处理明显呈进展趋势的硬膜外血肿。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行CT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HIH)患者112例,根据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分为超早期组(n=35)、早期组(n=39)、延迟组(n=38),超早期组、早期组、延迟组分别于出血后〈7h、7-24h、〉24h实施手术,观察3组患者出血后24、72、120、168h静脉血IL-6、TNF-α含量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个月内临床疗效。结果超早期组患者出血后72、120、168h时血清IL-6、TNF-α均明显低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在72、120、168h时血清IL-6、TNF-α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均明显低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重度残疾率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早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结论对HIH患者应尽早(〈7h)进行CT定向穿刺清除血肿术,可减少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增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是值得临床借鉴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并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5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试验组采用经侧裂微创人颅方法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血肿清除术进行手术。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个月时GOS水平和术后6个月时的ADL分级情况,对疗效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方法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采用传统血肿清除手术的方法,且术后GOS、ADL情况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清除血肿进行治疗的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进行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且预后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痛苦,利于疾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采用改良小骨窗开颅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24h内复查CT,血肿全部(〉90%)清除42例,大部分(70%~90%)清除16例。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治愈53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8.6%。结论改良小骨窗手术具有创伤小、术野显露充分、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等特点,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好的救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采用不同外科术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210例年龄〈85岁、GCS评分5~10分且出血量在40—80ml的患者,按小骨窗开颅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两种手术方式分为2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前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和和出血量、手术方式等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患者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再出血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远期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与血肿开颅清除手术两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x2=0.669,P=0.413)和术后迟发再出血率(x2=O.321,P=1.000)无差异,两种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能力无差异(Z=0.469,P=0.639)。对于脑出血后意识障碍Ⅱ~Ⅲ级、深部小血肿和重要功能区血肿的患者,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偏瘫开始恢复小于骨窗开颅(t=11.245,P=0.000)。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针对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早期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体酮(PG)联合维生素D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将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G联合维生素D治疗组(34例),单用PG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3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率和病死率、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患者治疗2周的GCS评分PG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病死率、感染率、伤后3个月GOS评分、伤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G+维生素D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患者伤后2周GCS评分、伤后3个月GOS评分和预后良好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率和总体病死率与其他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极重度颅脑损伤(GCS评分3~5分)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两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G联合维生素D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以降低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的病死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