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治疗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非病理性或其他类型骨折;患者意识清醒且无精神疾病。对患者临床均给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患者一期愈合。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髋内翻,将患者分为髋内翻组和无髋内翻组。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折分型、内固定术、小转子复位、负重时间等因素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59例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24例发生髋内翻,髋内翻发生率为15.1%。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折分型、小转子复位、负重时间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易发生髋内翻,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折分型、小转子复位、负重时间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髓内、外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纳入166例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髓内、外内固定治疗,随访患者1年后观察内固定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内固定失败和成功患者差异项,将差异项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外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患者1年,发现其中内固定失败2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率为14.46%。内固定失败和内固定成功患者在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骨质疏松以及内固定位置上有明显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骨质疏松以及内固定位置均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因素较多,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采取对应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内固定的失败率,从而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治疗和康复方法的选择提供新的结局指标,从而指导临床.方法应用SF-36量表中文版测定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本院骨科收治的3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并与当地常模进行比较.对性别、年龄、合并伤、骨折类型、并发症、功能结果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生命质量综合评分较当地一般人群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0),但GH,VT、RE、MH四个维度与一般人群相当(P<0.000),仅PF、RP 、BP、SF四个维度较一般人群下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存在内科合并症、骨折类型及功能结果等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生命质量有关,其中骨折类型和功能结果在多因素分析时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总体生命质量较一般人群下降,但在心理、精神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无显著差异,在生理活动方面较一般人群下降并造成了职能限制.骨折类型和功能结果是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功能结果是最重要的可控性因素.年龄以及存在内科合并症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短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较少的出血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2%,高于对照组的7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与死亡率的关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 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差异、病死率的差异,总结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伤前健康状态、并发症、麻醉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获得1年随访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17例,男101例,女2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7例,股骨颈骨折140例,1年累计死亡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股骨颈组(P=0.032),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待手术时间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数量、ASA评分、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充分认识老年转子间骨折、股骨颈骨折的不同临床特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麻醉方式,改善术前健康状态,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及Gamma钉3种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1年12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EvansⅢ、Ⅳ型且Sighs指数4级以下的9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DHS 31例,Gamma钉33例,88例获有效随访.结果 Evans Ⅲ、Ⅳ型且Sighs指数4级以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内固定术,术后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的稳定性及骨质疏松程度与有一定相关性;粉碎性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选择全髋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柳顺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18-3019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全部实施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过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后,均达到Ⅰ期愈合标准,均未出现畸形、髋关节内翻、钢板松动等严重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评定优30例,良7例,可3例,总优良率为92.5%.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月间在该院就诊的3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2例,女18例)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随访。结论术后随访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度较高,均未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症状。讨论运用PFNA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流血少、抗旋转能力强、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2例,按不同手术方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26例,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26例,使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术后疗效及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远大于对照组,但术后卧床休息时间更短及Harris评分更高,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好、术后恢复时间快,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钛板(PFLCP)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5年12月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选择PFNA及PFLCP两种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1个月,与PFLCP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蒋军威 《黑龙江医学》2012,36(9):659-66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联合空心加压螺丝钉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07~2011-07间,使用DHS联合空心加压螺丝钉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79例,其中:男38例,女41例。年龄28~100岁,平均72.3岁。左侧39例,右侧40例。结果本组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1例内固定失败,DHS断裂;3例感染,其余均骨性愈合。结论 DHS联合空心加压螺丝钉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明显增加骨折处的稳定性,减少局部旋转,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早期活动,减少了并发症。手术创伤少、固定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极少,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滑动加压鹅头钉内因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结果 本组87例,术后随访1~4年,疗效满意。结论 滑动加压鹅头钉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较好的内固定物,在无术中影像学定位的情况下,其定位方法亦有一定规律,小粗隆部的碎片,应行固定或植骨。  相似文献   

13.
战文军 《黑龙江医学》2009,33(5):383-384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对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AO动力髋内固定,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优良率94%,住院时间短,术后愈合率高,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低。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AO动力髋内固定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小梁指数(singh指数)及手术方式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关系,为改进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材料将患者进行分组:动力髋部螺钉4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23例,角钢板16例,空心螺纹钉17例。分析所有患者的骨折Evans分型、singh指数、手术方式、手术失败率及其相关性。结果角钢板内固定失败率最高(37.50%),其次为空心螺纹钉(23.53%),股骨近端髓内钉失败率较低(8.70%),动力髋部螺钉失败率最低(7.32%);角钢板内固定失败率明显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部螺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骨折类型越严重,内固定失败率越高,其中,Ⅰ型骨折内固定失败率最低(2.6%),Ⅴ型骨折内固定失败率最高为(66.7%),相互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骨质疏松singh指数越低,内固定失败率越高,其中,Ⅰ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内固定失败率最高(55.6%),Ⅵ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内固定失败率最低(0),相互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法、singh指数、骨折类型与内固定失败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根据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和骨质疏松singh指数进行常规评定,骨折类型低于Ⅲ级、骨质疏松singh指数高于Ⅲ级患者宜行内固定术,手术方式以动力髋部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为宜,其余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也可采用常规内固定术联合局部植骨或骨水泥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Neu Viz16螺旋CT对髋部不同空间位置骨松质进行骨密度测定,通过骨密度角度探讨内固定术对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髋螺钉位置的合理安放。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患者与50例健康人采用Neu Viz16螺旋CT进行双侧髋部扫描并测定从髋螺钉入口至股骨头的CT值。对股骨头内密度较高的压力骨小梁及其内、外、前、后方五个区域的骨松质做定量CT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从髋螺钉入口内侧到股骨头下区域的CT值为负值。骨折组PCT及其内、外、前、后侧的定量CT骨密度分别为(230.72±55.54)、(65.13±25.32)、(38.51±21.98△)、(78.95±25.98*)、(79.07±19.92*)mg/cm3,而对照组分别为(297.35±43.32)、(84.21±27.90)、(70.03±20.71)、(99.82±27.31#)、(98.71±29.58#)mg/cm3。两组PCT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其周围4个区域(P0.01)。骨折组5个区域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从骨密度角度进行分析发现,从髋螺钉入口至股骨头下这一区域的组织密度较软组织密度更低,因此对置入的髋螺钉无锚定力量。骨小梁作为髋部密度最高的骨松质,对髋螺钉锚定力量发挥最主要作用。在股骨头外上方、前方及后方3个范围内,骨松质密度显著低于压力骨小梁是髋螺钉发生切割的危险区域。患者中尤其以老年患者为主可能发生严重的骨小梁退变,选择正确放置髋螺钉的位置对促进骨折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及受损功能恢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铮  周冰 《中国现代医生》2012,(33):126-127
目的通过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探讨微创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组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分级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术口小、失血量少、术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同时髋关节功能恢复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固定术相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围术期护理对策。方法:将12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CCP组和DHS组,每组64例,PCCP组患者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治疗,DHS组采用动力髋部螺纹钉(DHS)治疗。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总结PCCP手术的特点以及PCCP手术围术期护理的注意事项。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PCCP组手术时间为(48.6±17.8)min,创口大小为(8.2±1.5)cm,出血量为(88.6±34.7)ml,平均愈合时间为(13.4±1.2)周;DSH组手术时间为(85.2±22.2)min,创口大小为(14.9±2.1)cm,出血量为(245.3±123.7)ml,平均愈合时间为(14.3±1.2)周。两组手术时间、创口大小、出血量方面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CP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骨折不愈合、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PCCP技术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认真做好每一个护理环节,加强患者围手术护理是确保高龄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的28例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设立为A组,另选择同期行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8例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①A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多余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A组术后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A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显示,其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7.2%),B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28.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具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从而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9.
何兵 《中外医疗》2009,28(23):2-3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阃骨折120例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4.5min,术中出185.6mL,手术平均4.7cm。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2例轻度髋内翻,但活动功能好;2例出现延迟愈合,约6个月愈合。疗效,优84例,良31例,差5例,优良率为95.8%(115/120)。结论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相对牢固,能够早期活动。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4例采用国产加压滑动鹅头钉固定,53例A1、A2型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6例A3型及部分A2型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针(PFN)固定,13例伴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采用3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结果本组住院12~21d,平均15.4d,住院期间出现4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浅表感染,短期短期内均获治愈.2个月内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部畸形.2~24个月随访,全部骨折均愈合,功能优良率为97.4%,未见髋内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高龄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尽可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避免合并症加重.在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上,应综合分析骨折类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内植物的固定特点,并根据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