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27-29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18年1~12月我科收治的39例IM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观察CD4~+、CD8~+淋巴细胞的表达数量和百分比,并对结果进行比较。IM组又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1)IM组患儿CD4~+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肝功能异常组CD4~+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CD8~+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预后判断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探讨其免疫功能与疾病的关系.早期了解疾病的发生并加以干预以减少不良的预后.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观察组18例IM患儿进行T细胞亚群测定,同时随机抽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另外对观察组18例患儿中的10例进行治疗2周后T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CD4,CD4/CD8均明显下降(P<0.001),CD8明显升高(P<0.001).观察组的10例治疗2周后T细胞亚群的测定值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是IM发病的关键,早期诊断治疗、长期随访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CD8+T细胞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M患儿27例(IM组)外周血CIM+、CD8+T细胞,同时检测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16例(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惠儿20例(传单综合征组)、正常儿童2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 leosis,IM)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治疗2周和随访2个月后IM患儿外周血中CD3^+、CD4^+和CD8^+淋巴细胞分布情况,并分别与健康儿童相比较。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①IM初诊患儿CD3^+和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而CD4^+细胞和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②治疗2周后,CD3^+细胞明显降低,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和CD4^+/CD8^+仍低于健康儿童(P〈0.01);③随访2个月后,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健康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26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5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3.73±6.64)%、(23.23±6.27)%、(57.73±11.02)%、(7.38±4.44)%;恢复期为(71.62±5.30)%、(30.38±2.68)%、(37.81±5.52)%、(13.23±4.09)%;健康儿童对照组为(67.49±7.05)%、(40.51±5.65)%、(23.49±6.36)%、(17.83±6.65)%;结果显示:IM患儿急性期CD4+明显下降(P〈0.01),CD8+明显上升(P〈0.01);恢复期CD4+、CD8+仍明显异常(P〈0.05)。结论 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为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机体免疫功能持续不恢复,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为该疾病早期筛查诊断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65例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作为研究组(IM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儿童外周血异形淋巴...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及细胞免疫特点。方法将本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87例分成0-3岁、3—6岁、6—14岁3组进行临床及实验资料分析。结果0~6岁发病率59.77%。发热天数0—3岁组平均(6.25±2.9)d,3—6岁组(7.83±2.79)d,6—14岁组(10.73±2.91)d,热程在6~14岁组与其它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肿大48例(55.1%),脾肿大21例(24.1%),3岁以上年龄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浮肿25例(28.7%),以0—6岁低年龄组多见。6岁以上儿童咽峡炎表现突出。颈淋巴结肿大68例(78.1%),皮疹12例(13.7%),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岁以下婴幼儿白细胞总数升高明显,而变异淋比例偏低。发病年龄越大,肝功能损害、心肌酶异常、外周血CD4^+T、CD4^+/CD8^+及CD16^+CD56下降愈明显。结论儿童IM的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及细胞免疫状态有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IM患儿急性组和恢复组淋巴细胞亚群 ,并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组CD3+ 、CD8+ T淋巴细胞明显上升 ,CD4 + T淋巴细胞、CD4/CD8、CD19+ 淋巴细胞下降 ,与恢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CD8+ T淋巴细胞上升、CD4/CD8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恢复组CD3 + 、CD8+ T淋巴细胞下降 ,CD4 + T淋巴细胞、CD4/CD8,CD19+ 淋巴细胞上升与急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IM患儿存在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起着主要作用 ,对IM患儿应进行长期随访以防治恶性疾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52例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IM患儿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IM患儿急性期CD汀淋巴细胞升高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IM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异常情况,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载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M患儿40例为IM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EBV DNA载量、CD3+、CD3+CD4+、CD3+CD8+、CD4+/CD8+、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n%)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分析IM组患儿EBV D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ALT、AST的相关性。结果 IM组WBC、LYM%高于对照组,Ne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CD3+、CD3+ CD8+比率均高于对照组,CD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EB病毒抗体VCA-IgM、VCA-IgG、EA-IgG、EBNA-IgG及EBV-DNA载量检测在婴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78例IN患儿血清中EBV四种抗体及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载量.结果 在IM急性期VCA-IgM阳性率在<1岁患儿中为27.8%,而≥4岁组患儿中为83.3%.有近20%<1岁患儿所有EBV抗体均阴性,需重复做抗体测定.EBV-DNA载量检测总阳性率为70.5%,<1岁患儿中阳性率为61.1%,<1岁组患儿中有5例,在1岁组患儿中3例早期检测VCA-IgM抗体是阴性,而EBV-DNA载体是阳性的,但在后来的VCA-IgG检测均是阳性的.结论 在婴儿期IM急性阶段,只用血清学方法来诊断不够灵敏,建议在VCA-IgM阴性的患儿中联合EBV-DNA载量检测,以提高婴幼儿IM临床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临床和免疫特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感染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为肝损害组(38例)和非肝损害组(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体液免疫、补体和细胞免疫特点;结果:肝损害组患儿肝肿大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的IgA明显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组与非损害组相比,肝肿大的发生率高,IgA水平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当患儿肝功能受损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2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以30名健康体检幼儿作为对照.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在流式细胞仪FS和SS散点图上形成淋巴细胞群向上拖尾的特殊形状,其免疫表型的表达分别是CD3 /CD8 占(78 2±5.4)%,CD3 /CD4 占(13.1±3 4)%,CD3-/CD16 56 占(4.0±1.2)%和CD8 /CD28 占(33.5±6.1)%,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的淋巴细胞群向上拖尾的特征,以及CD3 /CD8 高表达,可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尿转铁蛋白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肾损害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尿转铁蛋白(TRF)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9例IM患儿按有无临床肾损害分为肾损害组(5例)和无肾损害组(34例),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测定两组RBP和TRF。结果两组TRF和RBP均升高,但肾损害组较无损害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无肾损害组中,TRF、RBP同时升高者27例,RBP升高而TRF正常者3例。本组中临床肾损害率为12.82%(5/39);肾脏总损害率(临床肾损害 早期肾损害)为89.74%(35/39);早期肾损害率为76.92%(30/39),在无肾损害组中占88.23%(30/34)。结论IM大多数有肾损害,检测TRF和RBP可作为IM早期肾损害敏感指标,并可根据其变化评估肾损害的恢复情况。此外,联合检测还有助于早期诊断肾损害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生化和免疫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生化指标异常,患儿组IgG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出现心肌﹑肝功能损害,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Epstein-Barr 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及Toll 样受体7(TLR7)、TLR9 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
12 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8 例感染EBV 致IM 急性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50 例EBV 感染阴性
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IM 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病程满1 个月后
复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另外分离外周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qRT-PCR 检测
TLR7 和TLR9 mRN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M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CD3+、CD8+、白细胞介素-1β(IL-
1β)、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 干扰素(IFN-γ)、TLR7 和TLR9 mRNA 相
对表达量升高(P <0.05);CD4+、CD19+、CD16+56+ 降低(P <0.05)。IM 急性期患儿EBV DNA 载量与血清
IL-1β、TLR9 mRNA 呈正相关(r s =0.247 和0.348,P <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 >0.05)。IM 患儿在恢复
期时,外周血CD3+、CD8+、IL-1β、IL-6、IL-8、IL-10、TNF-α、IFN-γ、TLR7 和TLR9 mRNA 相对
表达量降低(P <0.05);CD4+、CD19+、CD16+56+ 升高(P <0.05)。结论 监测IM 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及TLR7、TLR9 的表达变化,尤其是重点关注血清IL-1β 和TLR9 mRNA 的表达,有助于了解病
情进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尿五蛋白水平及其与EB病毒(EBV)核酸载量以及CD4+T/CD8+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收治的77例IM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34例(ALT≤40 U/L)和异常组43例(ALT>40 U/L),比较两组患儿尿五蛋白以及CD4+T/CD8+T,分析尿五蛋白与EBV核酸载量以及CD4+T/CD8+T的相关性。结果 肝功能异常组CD4+T/CD8+T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肝功能异常组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IM患儿尿微量白蛋白(MA)、尿免疫球蛋白IgG(IgGU)与EBV核酸载量呈正相关性(r=0.866、0.289)。尿α1MG、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