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总结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观察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传统血液净化与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的α-鹅膏毒肽的浓度变化。结果患者在食用食蕈后6~12h出现系列临床症状,大部分出现胃肠炎症状,53例重症。所有患者均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增强,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浆置换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液中α-鹅膏毒肽浓度下降明显高于传统血液净化组(P<0.01),且血浆置换组第二疗程治疗效果好于第一疗程(P<0.01)。结论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的毒肽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萧燕梅  杨江英  曹伟红 《海南医学》2009,20(10):160-162
目的探讨致命白毒伞毒蕈中毒早期血浆置换救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6例急性致命白毒伞毒蕈中毒致急性中毒性肝损害的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及积极的临床护理。结果全部6例患者经早期3次全量的血浆置换即可基本清除体内的白毒伞毒素,患者的肝功、心功、肾功逐渐好转恢复。结论血浆置换救治及积极的临床护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病情及并发症、精心护理及心理护理,可有效清除致命白毒伞毒素,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李自勐 《中外医疗》2013,32(1):68+70-68,70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5例急性白毒伞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白毒伞蕈中毒后均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明显的胃肠炎症状,进而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中.2例入院时深度昏迷,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终因肝功能、凝血功能严重损害被迫放弃抢救,于出院后次日死亡,其余2例患者救治成功,痊愈出院。结论应采用血浆置换为主的早期综合治疗法对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例白毒伞毒蕈中毒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4例白毒伞毒蕈中毒行血浆置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治疗经过,分析死亡原因,并总结相应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分别在误食后两例7d,一例6d,一例12d死亡,死亡原因均为血浆置换治疗时间过晚导致的以严重肝损伤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白毒伞毒蕈中毒死亡率极高,血浆置换治疗过晚常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及护理抢救应及时,血浆置换前后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对患者病情变化、脏器功能改变、并发症等密切监护,以待提高教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鹅膏菌是一类可引起急性中毒的蘑菇种属,90%以上野生菌中毒死亡事件均由鹅膏毒肽引发,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是其中毒性最强的成分,肝脏是其毒性靶器官。RNA聚合酶Ⅱ(RNA pol Ⅱ)转录抑制是α-鹅膏毒肽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公认机制,但其他可能的毒理学机制尚待阐明。主要从α-鹅膏毒肽诱导肝细胞凋亡、自噬、炎症、氧化应激等毒性机制,中毒后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鹅膏毒肽中毒研究以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蕈中毒根据其引起中毒的毒素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中毒性肝炎型最为凶险 ,发病率占毒蕈中毒的 9.2 6 % ,死亡率约为 4 0 % [1] 。因其同时引起多个脏器损害 ,有学者建议称为内脏损害型 ,也有文献称肝损害型。一、引起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的毒素引起毒蕈中毒的毒素包括 :①胃肠毒素 ;②神经精神毒素 ;③血液毒素 ;④原浆毒素[1] 。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由原浆毒素所引起。原浆毒素主要为鹅膏多肽毒素 ,其致人中毒的毒素为α 鹅膏毒肽。鹅膏菌多肽毒素按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分为鹅膏多肽、鬼笔毒肽和毒伞素三类。参与鹅膏多肽毒素组成…  相似文献   

7.
陈敬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62-363
目的:探讨白毒伞中毒的临床特点、毒理学及治疗体会。方法:对28例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毒伞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肝炎型,其临床特点为潜伏期长,先有胃肠炎症状,假愈期实为肝脏损害开始,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恢复期一般在2周~3周后。结论:白毒伞中毒早期容易误诊,要重视假愈期的治疗,因无特效解毒剂,早期综合治疗能减少器官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病情发展,所有中毒患者均有心电图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常见。结论白毒伞蕈中毒患者早期即出现心电图改变,说明毒素对心肌损伤较早,早期综合治疗中,保护心肌细胞治疗也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9.
报告4例罕见灰花纹鹅膏菌和裂皮鹅膏菌混合型中毒伴横纹肌溶解患者的临床特点、救治方法与转归,综述中毒机制和 救治方法进展。鹅膏菌中毒潜伏时间约8 h,病情严重程度与误食量有关。病变进展迅速,3~4 d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以肝、肾 和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伴有急性胃肠损伤和横纹肌溶解。治疗均给予催吐、洗胃、利尿和导泻,行持续性血液净化和血液灌流序 贯治疗,共5~7 d,血液灌流1~2次/d。2例行血浆置换,1次/d,共2~3次。其他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维生素和葡萄糖溶 液等。结果治愈2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鹅膏菌摄入过量、缺少早期针对性治疗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较为严重。早期催吐、洗 胃、利尿和导泻清除体内鹅膏毒肽、打断肝肠循环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序贯治疗可有效清除或吸附 鹅膏菌毒肽、防止器官功能进一步衰竭。  相似文献   

10.
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芳 《安徽医学》2003,24(1):44-45
目的 探讨毒蕈中毒的临床特点、毒理学及治疗体会。方法 对 2 6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肝炎型 ,其临床特点为潜伏期长 ,先有胃肠炎症状 ,假愈期实为肝脏损害开始 ,重症患者中精神症状与内脏损害并存 ,恢复期一般在 2~ 3周后。重症患者呈烦躁、尖叫、抽搐、去皮质等状态。结论 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病死率高 ,此型中毒因无特效解毒剂 ,及早洗胃彻底清除毒物是救治关键 ,重视假愈期的治疗 ,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脑脊液β-内啡呔(β-EP)的作用。方法收集HSE患者56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纳洛酮处理组、对照组脑脊液中β-EP浓度的变化。结果 HSE纳洛酮处理组患者脑脊液β-E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纳洛酮能使HSE患者脑脊液β-内啡呔含量降低,从而使HSE患者更快康复。  相似文献   

12.
张兴国  谷燕  刘尊齐  王海石  周志俊 《河北医学》2010,16(11):1319-1321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01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住院期间死亡为观察终点,两组患者分别于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死亡组于中毒后第1天外周血WBC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于中毒后第1天、第7天血清CRP浓度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和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是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且C反应蛋白浓度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0月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tSAH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腰大池引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腰穿抽液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昏迷程度评分(GCS)、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脑脊液红细胞含量,观察比较两组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5、10d后GC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后5、10d时观察组GCS评分[(11.8±2.2)、(14.6±1.7)分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1+2.1)、(12.4+1.6)分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SOD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91.1±14.8)nU/mL]显著高于对照组[(84.4±14.7)nU/m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MDA、VAS及脑脊液红细胞含量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3.2±1.1)μmol/L、(3.6±1.2)分、(14.3±11.5)×10^8/L]显著低于对照组[(3.9±1.1)μmol/L、(35.8±1.3)分、(23.4±11.4)×10^8/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14d时死亡率为6.5%(3/46),显著少于对照组[19.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脑积水发生率为8.7%(4/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引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采用换血方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应用三种不同血球血浆比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3例,根据不同血球血浆比例随机分为A、B、C组,均给予换血方法治疗,A组采用新鲜全血,B组采用血球血浆1∶1成分血;C组采用血球血浆2.5∶1成分血,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组治疗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WBC,P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Hb及HCT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球血浆1∶1,2.5∶1成分血和全血均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但2.5∶1成分血换血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高于1∶1成分血治疗患儿,且更接近全血,更适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相似文献   

15.
林华  谭光林  李四新  杜平 《西部医学》2014,(8):1059-1060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百草枯(PQ)中毒的预后因素,探讨合理的救治方案.方法 将36例PQ中毒患者分为存活组(12例)和死亡组(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死亡24例,死亡率66.67%.死亡组的服毒剂量、就诊时间、白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PQ中毒病死率极高,及早就诊及洗胃,适时反复血液净化,早期应用抗氧化损伤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47例,以住院期间死亡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中毒后第3天及第7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且C-反应蛋白浓度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联合应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其血压、蛋白尿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1例,给予贝那普利治疗;B组42例,给予缬沙坦治疗;C组45例,给予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h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值等指标。结果三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三组24h尿蛋白和血钾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24h尿蛋白为(0.41±0.05)g,低于A组的(0.67±0.11)g和B组的(o.64±o.08)g(P〈0.05);三组Scr、Ccr和BUN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Scr和BUN分别为(71.69±3.32)μmol/L和(6.21±0.13)mmol/L,低于A组的(88.42±3.50)μmaol/L、(8.19±0.17)mmol/L和B组的(87.95±4.13)μmol/L、(7.92±O.11)mmol/L(P〈0.05);C组治疗后Ccr为(86.35±3.30)ml/min,高于A组的(76.33±3.55)ml/min和B组的(75.87±3.62)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均可降低机体血压和尿蛋白,对肾脏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二者的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治疗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治疗成人颅内化脓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39例成人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即给予甘露醇、抗生素、激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两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体温等情况,检测患者的全血白细胞数(B-WBC)、脑脊液白细胞数(CSF-WBC)。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情况明显更好,且观察组患者的B-WBC、CSF-WBC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颅内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中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可以迅速缓解患者高热、意识障碍等情况,降低全血以及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至正常范围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补液为主结合静脉补液治疗老年酮症酸中毒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45例使用胃肠道补液为主结合静脉胶体补液维持方案,并与单纯实施静脉补液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在治疗24h内统计患者补液总量并监测患者血糖、血钠和血钾变化情况,记录尿酮体消失和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4h、6h、12h和24h补液量高于对照组(P〈0.05),尿酮体消失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h血糖、血钠及血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补液为主结合静脉胶体液维持,能较快的改善老年酮症酸中毒患者病理生理状态,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血浆置换液在治疗高粘滞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血浆置换液组合在高粘滞综合征血浆置换(PE)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运用CS3000 plus及COM.TEC血细胞分离机对67例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进行了109例次PE。置换液组合选用0.9%生理盐水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6%羟乙基淀粉500ml+5%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500ml,PE术后补充同型新鲜冰冻血浆(FVP)400~600ml。每位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中1~3周进行1-4次PE、每次间隔时间为2~7d。PE术中观察枸橼酸盐中毒、低血容量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主要不良反应。PE一个疗程后检测患者外周血中IgG或IgM下降的程度及评价头痛、胸闷、视力模糊、出血倾向和雷诺氏征等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PE术中主要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较低、仅为7.3%。其中枸橼酸盐中毒、低血容量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6%、1.8%和0.9%。PE一个疗程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IgG平均水平从81.9g/L降至38.5g/L(P〈0.05),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IgM平均水平从41.2g/L降至23.4g/L(P〈0.05);头痛、胸闷、视力模糊、出血倾向、和雷诺氏征的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这种新的置换液组合经济、安全、有效并显著减少了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