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10月作者对榆林市6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士采用自制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245名儿科临床护士在12个月内发生医疗锐器伤者占94.29%。高发地点主要在病房,占78.69%,其中ICU发生比例较高,占50.33%。护理对象为1~6岁患儿时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较高,为73.88%。高发季节为春季和冬季,分别占30.54%和33.68%。锐器伤的种类中以针刺伤及玻璃伤为主,共占80.29%。结论:儿科护理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率高,除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工作繁忙程度等有关外,还与儿科护理特点及儿科疾病季节性分布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应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锐器伤发生上报的196例案例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追踪,对锐器伤的发生原因、锐器种类、操作环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占85.71%和46.43%;白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占91.33%;所有锐器伤中,主要是针刺伤占85.71%;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操作前、中占60.7l%,其次为操作后整理用物占17.86%。锐器伤不明感染源的占52.04%,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占95.92%。结论: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当是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力口曼量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行为,是减少锐器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仁妃 《海南医学》2010,21(13):138-139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在医护活动中发生锐器损伤情况,分析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439名医生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一年中医护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次数、主要致伤物、不同专业人员锐器伤发生率。结果医护人员在医护活动中锐器伤发生率为70.77%,医生、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分别为61.54%、77.34%,儿科、妇产科、门诊护士发生锐器伤率分别为89.47%、72.27%、80.76%,针刺伤、玻璃伤、刀伤及其他锐器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5.41%、30.95%、7.36%、6.28%。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机率较高,不同职业、不同专业存在统计学意义,应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避免或尽量减少医护活动中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法对成都市七所医院共计113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结果:84.1%的手术室护士在过去18个月里发生过锐器伤,累计发生4次以上的占31.1%;61.1%的护士近期皮肤粘膜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锐器伤的发生时间主要是清洗器械和为病人输液或配药时,分别占46%、42.5%;发生锐器伤的手术类型中无HBV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报告的占23.6%;锐器伤与护士的护龄及学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职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40.7%的护士认为上级领导对手术室锐器伤不关心;而仅有9.2%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科。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128名临床护士锐器伤情况。结果 96%的护士发生锐器伤,人均2.23次/年;每年发生锐器伤的频率为2次的占46.11%,3次的占35.50%。主要原因是发生在注射器针头与针帽的安装、分离,占26.12%,整理使用后的锐器占22.07%,掰安瓿占17.80%。锐器伤后45.18%的护士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35.96%挤出伤口的血用肥皂水冲洗并消毒。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的最高危人群,锐器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废弃锐器的收集处理,建立标准预防措施,可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吴娟  李胜玲  王瑞 《吉林医学》2012,(10):2172-217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探讨发生原因,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表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69名护士进行锐器伤经历及相关问题的回顾性调查。结果:92.6%的手术室护士在担任器械护士被刺伤,手术室护士均曾发生过锐器伤,锐器种类有注射针头、缝针、刀剪、安瓿、尖头器械(布巾钳、对位钳)及电凝器械,其中缝针刺伤占35.7%,锐器伤有54.1%发生在手术配合中,69名手术室护士1年中发生锐器伤68名,且护龄越高,损失次数越少,66.2%的护士损伤后用消毒液消毒伤口,17.6%的护士损伤后消毒并包扎伤口,76.5%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获得防护知识,在骨关节外科手术的护士受伤率最高,占76.4%。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贺敏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06-107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临床手术室护士(包括实习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后行统计分析。结果180名护士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100%,面临众多的危害因素,如物理性危害占37.2%,化学性危害占50.61%,生物性危害占57.32%,心理社会性危害占60.37%。结论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尤其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规范其操作行为,减少锐器伤,避免职业感染等危害。  相似文献   

8.
锐器伤的危害和职业防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锐器伤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以及处理各种医疗器械时由一切锐利器械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和艾滋病(HIV/AIDS)。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以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其锐器伤发生率为57.1%~93.7%。为了护士的职业安全,应了解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害,并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降低职业暴露的方法 .方法 采用主动报告及问卷方法 对2009年—2015年我院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从2009年—2015年有210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其中血液或体液溅污10名,锐器伤200名.最常见的暴露物为血液.低年资护士为163名,其中包括85名实习护士,占52.15%;正式及聘用护士78名,占47.85%.实习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偏高,多发生在护士进行拔针时、穿刺时及进行医疗废物的处理时.暴露源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最多见(14.29%),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患者(5.24%),抗HIV阳性及抗HCV阳性患者各3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及时进行相关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人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 临床护士在执行注射等侵入性操作时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应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暴露后立即进行相关干预,尽量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供应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丽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3-14,17
目的了解供应室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本地区各级医院供应室2年内发生的医疗锐器伤情况。结果资历和认知程度越高,防护意识越强,发生锐器伤的几率越低。结论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预防和降低医疗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晓玲  余启碧  袁世平 《重庆医学》2018,(9):1237-1238,1296
目的 基于监测数据和回顾性调查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性针刺伤发生现状及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该院各科室上报的职业暴露案例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性锐器伤调查问卷》于2016年4月1-15日收集调查对象锐器刺伤情况,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职业性针刺伤发生率为11.77%,遭遇针刺伤的医务人员性别以女性为主,年龄以25岁以下居多,工种以护士及实习护士为主;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 44.54% 的医务人员在同时段遭遇过针刺伤,男、女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266,P=0.132),25~ <40岁年龄组发生风险最高,护士针刺伤发生率48.40%,医生发生率43.50%.结论 当前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遭遇职业性针刺伤后上报意识亟待加强,医生同样也是职业性针刺伤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状况,为合理制定防范措施,保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和环节。结果共收回调查问卷69份,有效问卷率为94.20%,2年间共发生127人次锐器伤,平均每人发生1.95次,以护龄3年~5年者发生率较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配制液体、加药、处理医疗废弃物、回套针帽或安瓿、操作完毕整理物品、拔针、清洗器械等环节中。结论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熟练操作规范,增强防范措施,健全锐器伤报告制度,完善处置流程,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到位,配备必需物品,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透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的某市二级医院的500名护理人员为例,采用统计学分析调查学历、工龄、教育水平不同下的护理人员的锐器伤发生率;结果学历高的护理员锐器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学历者,工龄在5年以上的明显低于工龄在1~5年的,工龄1~5年的模型低于工龄〈1的;结论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对学历低、工作经验缺乏者,应该提高防范措施,规范操作程序,遵守规章制度,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宋玲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62-1163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实习期间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干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2008年162名实习护生实习结束后进行锐器伤及职业防护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62名护生中,发生锐器伤的有113人次,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输液及注射结束拔针时、处置医疗废弃物时、手掰安瓿时和其他原因。2008年实习护生岗前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2007年的实习护生,培训组87名中锐器伤40人次,锐器伤发生率45.98%,未培训组75名中锐器伤73人次,锐器伤发生率9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高,锐器伤的发生与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漠,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密切相关,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效果评价,是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的有效干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法 收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91年1月至2022年9月发表的与护理人员锐器伤应用相关的327篇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锐器伤研究的主导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沙特阿拉伯,研究热点主题多样化,主要包括锐器伤(针刺伤)、人群(医院员工、医院护士)、传染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措施(标准预防)等。研究前沿热词主要有医院护士、针刺伤、病毒等。结论 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研究稳步推进,关注人群、使用范围、研究方法等不断拓宽,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不良事件,其研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全年可能接触锐器的医务工作者共1 156人的锐器伤发生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1 071份,探讨性别、工作性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参加培训情况等因素与锐器伤的相关性。结果该院2015年全年共发生锐器伤284例,锐器伤发生率为26.5%。除性别(P>0.05)外,不同工作性质、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科室和参加培训情况的医护人员间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将锐器伤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参加培训、职称和科室均为锐器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医院锐器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医务工作者进行知识培训,有助于降低锐器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查找危险环节,探讨防控措施及管理对策,保障行医安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锐器伤包括针刺锐器伤及玻璃安瓿锐器伤两种。结果初筛锐器伤报告263人。经核查,排除14人,误报率为1.24%。全院2012年8月发生锐器伤暴露249人,发生率为22.02%。其中:针刺锐器伤47人,占全院医务人员的4.16%,占本次锐器伤暴露者的18.88%,47例中仅有9例及时上报,漏报率高达80.85%。发生玻璃安瓿锐器伤202人,占全院医务人员的17.86%,占本次锐器伤暴露者的81.12%。结论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现状进行调查,有利于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规范诊疗操作,加强督导培训及考核力度,提高上报及防控意识,减少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新疆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189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口学资料、职业暴露和工作满意度编成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锐器伤发生率为70.4%,工龄短、学历和职称低的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次数多为2~5次;大多护理人员防护行为欠佳,知识主要来自学校教育;有过锐器伤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满意度低的易发生锐器伤。结论除应加强护生岗前培训和职业防护管理外,还要通过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锐器损伤的现状,为开展锐器伤防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采取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100名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结果100%实习护生发生过锐器伤,其中锐器伤以针刺伤占首位(58.67%);发生锐器伤的相关操作主要为开安瓿(35.56%)、处理废物(30.22%);发生锐器伤场所主要在治疗室(56.89%);锐器伤的发生率与实习时间成正比、与实习护生的学历无关,并且锐器伤后处理方法不规范。结论实习护生缺乏锐器伤的防护意识,要加强锐器伤防护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防护意识,同时要加大职业防护的管理.以减少锐器伤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黄浦区社区首诊伤害病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医院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上海市黄浦区所有(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上海市伤害报告卡》填报的门诊伤害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伤害病例3771例,女性多于男性,其中45~65岁组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46.54%),以本地人口为主(96.31%);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65.39%)、非机动车车祸(14.45%)、刀/锐器伤(6.71%);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52.90%)、街道/公路(25.48%)、公共居住场所(11.08%);发生时间多见于1~5月;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8.67%)。结论 跌倒/坠落、非机动车车祸、刀/锐器伤为黄浦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女性、老年人为伤害威胁重点人群;应根据不同人群特点,科学开展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