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细胞直接与血液相能,是药物给药系统理想的靶部位,欲实现肝脏不同细胞靶向,可通过载体上的相应配体与肝实质细胞膜上的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或非实质细胞膜上的甘露糖受体、清除受体等的特异相互作用来达到;也可通过脂质体、毫微粒、乳剂,脂蛋白等载体的被动靶向作用而实现器官靶向,本文对以上各种途径进行综述,结晶在对治疗肝脏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水溶性药物的肝靶向性研究一般有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的被动靶向和基于肝受体识别的主动靶向。被动靶向主要依赖于微粒的大小及表面性质,主动靶向利用分子和受体的特异性配体的识别,肝实质细胞中的去唾液酸糖蛋白作为肝靶向的有效靶点而受到广泛研究。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肝受体的识别,使药物具有高度靶向性、缓控释性;被动靶向主要是利用纳米粒的小尺寸效应使其具备奇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药物适合于制成哪种类型,要根据靶向部位要求和药物理化性质具体而定。  相似文献   

3.
为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增加选择性,近年来发展了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of drugs with synthetic systems),包括脂质体、受体靶向、毫微粒制剂的靶向给药等.  相似文献   

4.
肝癌和病毒性肝炎是肝脏的两大主要疾病,但目前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除了治疗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局限外,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对病灶的靶向性差,肝靶向给药系统(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HTDDS)是通过微粒将药物浓集定位于肝脏的病变部位而发挥疗效,具有特异性好、选择性强、可减少药物用量和给药次数、能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效等优点。肝靶向给药系统根据导向机理而论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1被动靶向1.1脂质体脂质体对肝脏具有良好的被动靶向作用,以脂质体治疗肝脏疾病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  相似文献   

5.
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志君  徐希明 《药学进展》1998,22(4):204-211
将肝细胞膜上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所能识别的配基体为载体与药物相结合获得肝靶向药物,本文着重介绍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载体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血-脑屏障阻碍药物进入脑组织,不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通过受体(如载脂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等)介导的主动靶向系统、被动靶向系统(如纳米粒、碳纳米管等)及其他靶向系统(如磁性微粒、阳离子制剂等).  相似文献   

7.
肝靶向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纳米粒、微球、脂质体及微乳等微粒系统具有被动靶向于肝的趋势,利用肝细胞表面某些受体则可特异性靶向于肝达到主动靶向作用。结论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纳米粒、微球、脂质体及微乳等微粒系统具有被动靶向于肝的趋势,利用肝细胞表面某些受体则可特异性靶向于肝达到主动靶向作用。结论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续Ⅱ)张志荣,魏振平(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41)3.3冷冻干燥如将毫微粒贮存于水中,便会发生聚合材料的生物降解,药物泄漏及药物降解,故多数情况下需将毫微粒混悬液进行冻干处理,通常在低于10Pa的条件下冷冻干燥...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配体-受体(如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脂蛋白受体、甘露糖受体等)、免疫导向、胆酸介导转运等途径在主动肝靶向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毫微粒为固态胶体颗粒,大小在10—1000nm之间,由大分子物质构成并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白蛋白毫微粒不仅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和抗原性,而且对亲水性药物有较高的负载能力.很适合用作药物载体,口服或静脉注射时,通过控制白蛋白毫微粒的粒径不仅可实现药物的靶向性,还可达到缓解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白蛋白毫微粒的研究很多,在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介导的药物和基因肝靶向作用和机制,及其在治疗肝癌和乙型肝炎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方法 查阅和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总结和归纳ASGPR介导的药物和基因肝靶向用于治疗肝癌和乙型肝炎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 ASGPR是肝细胞的一种重要且高效的内吞受体,可用于介导药物和基因的肝靶向递送。结论 ASGPR介导的药物和基因肝靶向有望成为肝癌和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介导的药物和基因肝靶向作用和机制,及其在治疗肝癌和乙型肝炎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方法查阅和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总结和归纳ASGPR介导的药物和基因肝靶向用于治疗肝癌和乙型肝炎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ASGPR是肝细胞的一种重要且高效的内吞受体,可用于介导药物和基因的肝靶向递送。结论ASGPR介导的药物和基因肝靶向有望成为肝癌和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特殊性能毫微粒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毫微粒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咎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夹嵌、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其粒径一般为10-100nm,是靶向制剂中粒径最小的一种。由于其粒子细,因而可供静脉注射和做成冻干品。毫微粒制品较脂质体稳定且易制易,是比较理想的靶向载体。本文就免疫毫微粒、磁性毫微粒、磷脂毫微粒和光敏毫微粒的特性、制备及用途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续Ⅰ)张志荣,魏振平(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41)由聚合法制备的毫微粒中可能留有未反应的有毒单体,为避免产生毒性,已开发应用了经纯化的天然大分子物质或合成聚合材料制备毫微粒的方法。2.2.1天然大分子材料毫微粒...  相似文献   

16.
靶向药物阿霉素抗肿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广星  陈旭 《天津药学》2003,15(2):60-63
本文综述了阿霉素(adriamycin,APM)作为脂质体、磁性毫微粒、磁性微球及其注射用、缓释剂等靶向制剂,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目的以及临床新用途。  相似文献   

17.
李全斌  何开勇 《中国药业》2011,20(12):17-19
介绍近几年已报道的有关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载药系统的研究情况。近年来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载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进展,相关配体-受体可与药物、脂质体、纳米粒、基因、偶联物等相连,提高药物或载体的肝靶向能力。受体介导机制在肝靶向载药系统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肝脏特异性受体的不断发掘,丰富了肝主动靶向的理论体系,展示了肝脏疾病治疗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8.
毫微粒或胶体载体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尤其在靶向药物转运系统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毫微粒静脉注射给药后的体内分布既受毫微粒理化性质的影响 ,又受毫微粒与体内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毫微粒的大小是影响体内分布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粒径将导致不同的靶向部位 (如肺、网状内皮等 )。最近 ,发展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透析法 ,此法可简化药物载体如脂质体的制备 ,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毫微粒的方法。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PLGA)毫微粒的制备采用透析法 ,该法不使用表面活性剂 ,而将 2 0mgPLGA溶解于 1 0…  相似文献   

19.
靶向给药能够增加局部药物的浓度,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实现药物靶向性的重要策略是使用靶向载体,如抗体、肽、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糖或肽标记的毫微粒和脂质体等。但这些方法有很多不足,如难以通过内皮细胞到达血管外靶点、生产成本高、共轭物诱导免疫原反应、载药量有限及给药方式不便等。Erion等人发现了一类新的磷酸酯和膦酸酯前药,取名为HepDirect前药。该类前药可以特异性地被肝细胞CYP450同工酶CYP3A4酶氧化,释放活性形式的核苷酸或核苷膦酸。经动物和人体试验,HepDirect前药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未发现与副产物相关的毒性。文中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对核苷类HepDirect前药的原理、稳定性、副产物、代表药物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载多柔比星的普通毫微粒、全抗体免疫毫微粒和抗体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比较它们对肿瘤的体外和体内靶向性,寻找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的制剂。方法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F),将兔抗大鼠乳腺癌细胞系Walker-256细胞的多克隆抗体(Wab)和其F(ab’)2片段即WF(ab’)2与载多柔比星(Doxorubicin,DRB)的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DRB-HSA-NP)交联,制备全抗体免疫毫微粒Wab-DRB-HSA-NP和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WF(ab’)2-DRB-HSA-NP,比较它们的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和体内组织器官靶向性。结果 与DRB-HSA-NP相比,两种免疫毫微粒均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特异靶向性,瘤体内给药后在瘤体内的滞留量也显著增高,特别是WF(ab’)2-DRB-HSA-NP,由于所偶联的抗体切除了FC段,降低了抗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结论 免疫毫微粒,特别是WF(ab’)2-DRB-HSA-NP具有较好的肿瘤肥向性,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靶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