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生儿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中的新生儿90例作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护护理,对照组则在其基础上对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安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其因素主要来自外界方面、人员方面以及技术方面。两组患儿护理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论:对新生儿护理中所存在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将有效的护理方法应用到临床上,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风险管理在NICU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的9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研究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参照组实施传统护理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考评结果、新生儿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参照组与研究组的新生儿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89%和8.89%,家属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0.45±1.87)与(95.56±1.48),研究组的NICU护理质量考评结果、新生儿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NICU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能显著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新生儿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于NICU病房.  相似文献   

3.
王琴凤 《上海医药》2016,(24):12-14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方案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住院部2016年1—3月的100名患者和2016年4—6月的10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研究组实施分层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基础护理评分(98.6±0.5)分,护理安全评分(97.1±1.2)分,病房管理评分(96.3±0.8)分,健康教育评分(97.6±1.1)分,护理文书评分(95.5±0.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7.00%(97/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方案可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等护理质量的水平,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新生儿,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别两组,对照组3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实施人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并发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96.9%、并发症发生率6.25%、住院时间(28.64±4.31)d均优于对照组75.0%、21.9%、(35.86±5.73)d,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艳  郭敏  李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34):351-352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对我院新生儿病区进行风险管理,对比分析风险管理前后发生护理缺陷和护理问题以及护理质控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缺陷以及护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减低,研究组产妇及其家属综合满意度以及护理质控评分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因新生儿引起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投诉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后,可以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顾利燕 《淮海医药》2013,31(4):358-35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新生儿病房护理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2012年1月~12月我院新生儿科病房共收治新生儿729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优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结果经过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各种行为,提高了医疗和护理质量,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100%,实施安全管理期间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结论有效的护理制度和措施能确保新生儿病房的安全质量,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让患儿得到更好的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房护理不安全因素并探讨相关预防对策与预防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新生儿科住院患儿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并结合患儿特点,对影响新生儿病房护理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按随机分组方式,将纳入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则根据不全因素实施预防性护理,对比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影响新生儿病房安全的主要因素有环境、人员、管理以及技术等因素,通过采取预防性护理后,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45%)低于对照组(13.64%)(P0.05)。结论:影响新生儿病房安全的因素很多,环境、人员等因素均可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对不良因素的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危重患儿中选取80例,分为两组,在常规救治和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危重症护理,研究组应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救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7.5%(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和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危重病护理评分在70分以下的患儿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70~80分、80分以上患儿,P <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小儿护理中应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可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提升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生儿病区在护理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相关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并分析2013年4月至1014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5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试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同时对护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的防范措施,依次对两组新生儿的臀红发生率、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1]的发生率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77例新生儿臀红的发生率为25.97%,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发生率为11.69%,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59.74%。试验组77例新生儿臀红的发生率为7.79%,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发生率为1.30%,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4.8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采取优质的护理服务[3]模式,对可能出现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2],能够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护理因素对新生儿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家属对院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小儿输液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输液小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将其依据信封式分组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并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发生率、输液残留量、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儿经临床护理干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67%,静脉炎发生率为3.33%,疼痛评分为(2.32±0.64)分,输液残留量为(10.21±3.63)mL,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0.55±6.97)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小儿输液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3例,实施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分组对比治疗康复及好转率,护理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康复及好转率(96.97%)高于对照组(69.69%),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24.24%),且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治疗中配合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监护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两组患儿均随访1年,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患儿精神发育情况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30例患儿的精神发育迟缓发生率为20.00%,显著高于实验组30例患儿(3.33%);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患儿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儿发生精神发育迟缓概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病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5月本院新生儿科病房的80例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护理记录合格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的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家长满意度分别为(98.8±1.1)分、97.5%、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1.5)分、77.5%、72.5%(P<0.05);试验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P<0.05)。结论在新生儿病房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面化护理干预手段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6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收治时间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1例。常规组行常规抢救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之上进行全面化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NBNA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面化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患儿预后质量,且此种护理模式备受患儿家属肯定。值得临床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配合情况,术后疼痛程度(FLACC评分)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总配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护理后患儿FLACC评分为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干预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期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患儿的临床总配合率,缓解患儿的疼痛程度,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护理评分系统在EICU患者分层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EICU患者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9例;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平均分床法护理,而研究组采取重症护理评分系统进行分层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EICU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重症监护时间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8.2±1.9)d、治疗费用(2458.44±5471.4)元、EICU并发症发生率30.77%;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4.3±2.3)d、治疗费用(1365.42±3621.2)元、EICU并发症发生率12.82%;研究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69.23%,而参照组为20.51%;研究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79.49%,而参照组为28.21%;两组数据对比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重症护理评分系统对EICU患者进行分层优质护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优先医疗资源配置及提高患者和其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32例,对其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探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除2例患儿因病情较重出现死亡外,剩余危重新生儿均脱离生命危险,且无并发症遗留,都转往普通病房进行护理,最终都痊愈康复出院。结论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消除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收治的80例急性肠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患儿护理后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护理急性肠炎患儿有着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结肠癌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为结肠癌手术患者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按结肠癌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治疗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健康知识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评分[(94.55±3.5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36±2.73)分];并发症发生率[(2.00±0.50)%]、平均住院时间[(14.35±1.06)d]明显低于对照组[(7.00±2.00)%、(19.78±2.36)d];护理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肠癌患者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治疗护理,能够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辽宁铁煤集团总医院儿科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200例需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分析两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0%(97/100),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81.0%(81/1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6.51,P<0.05);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100),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7.0%(17/1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5.84,P<0.05)。结论新生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优质护理,可改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