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毒性及机制研究是药物在临床安全使用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转化、药效及作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可作为代谢器官在物质信息传递、生物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与某些药物毒性密切相关。一方面,药物会在肠道菌的作用下转化成毒性代谢产物诱发药物的直接毒性;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会在药物的作用下改变组成和功能,导致内源性代谢通路的紊乱,进而使肠屏障受损而影响其他器官产生药物的间接毒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由肠道菌引发的药物毒性的相关实例,探讨了肠道菌特征代谢酶可能是口服药物毒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对未来肠道菌与药物毒性及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药物在临床的合理使用及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中药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在我国临床上占据重要比例,而有毒中药在中药中又占据较大分量。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等将会引起毒性药物在人体蓄积,严重者甚至发生药物中毒。因此,临床上研究中药毒性及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中药毒性为起点,分析我国对于中药毒性的态度演变,并对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提出合理性建议,使得有毒中药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物的相互作用已成为药物毒性研究的热点。许多中药的活性成分或其提取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与转运体相关,转运体的表达或活性可明显影响中药在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活性。其中,基于转运体的马兜铃酸、雷公藤甲素等中药成分的肝、肾毒性的研究十分广泛,而中药对转运体的作用也会对其他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基于转运体角度来概述中药毒性及对其他药物代谢的影响,对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上的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免疫毒性研究已经作为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评价药物毒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非临床研究中关于药物免疫毒性评价无制定统一的方法。2006年4月,ICH颁布了人用药物的免疫毒性试验指导原则(ICHS8),在国际上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免疫毒性研究达成了共识。现就近年来药物在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及主要内容概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乳香以及没药作为中药能够发挥诸多功效,具有活血止痛以及消肿生肌的作用,临床经常将两种药物联合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能够有效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但是药物使用后,患者临床通常会表现出系列的不良反应,这与药物自身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之后有效分析药物具有的毒性作用,以充分发挥药物临床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制定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在我国原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研实践的经验和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指导原则和遗传毒性研究的进展,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注册要求的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及化学药物的遗传毒性研究。遗传毒性研究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一部分,本指导原则应与其他相关指导原则配套使用。  相似文献   

7.
临床配伍用药已越来越广泛。据我院调查.同一处方合并用药最多的五种,住院病人医嘱中合并用药最多的达十四种。据文献报道,同时使用五种以下药物的病人,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是18.6%,而同时使用六种以上药物时其发生率可上升至81.4%。药物的相互作用,使其作用性质、强度、毒性及副作用等发生变化。如果配伍合理可减少毒性和副作用,有利于治疗;如果配伍不当就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增加毒性和副作用,甚至危害诊治,造成事故。因此,药物的配伍应当谨慎。本文结合文献,就我院处方、医嘱中几种常用药品的配伍问题讨论如下,供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判其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应用回顾性病历调查方法,对116例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析,共查阅了690余条医嘱。结果:根据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116例患者中使用“可应用,按原治疗量或略减量”的有116例(100%),使用“可应用治疗量需减量”的有103例(90%),使用“需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用者调整给药方案”的有40例(36%),有4种不合理应用情况。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26%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表现。结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对老年住院患者实行个体化给药,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避免老年患者术后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医疗机构提供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风险防控策略,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降低医务人员发生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进行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风险分级管控的防护指南的研究设计。通过系统检索,指南工作组广泛收集细胞毒性药物进入医院后的调配、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暴露风险问题,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临床问题,采用循证研究方法形成相关证据体后,按照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并再次通过专家共识法对推荐意见及证据级别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医疗机构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风险防护指南》。结果通过对143位专家进行网络调查问卷调研,采用德尔菲法对指南达成共识。将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设备3个不同等级管理相结合,通过分级管控的方式,最终确定了37个临床问题,共形成36条推荐意见。结论 本指南涵盖运输、接收、储存、脱包、调剂、成品使用、废物处理等7个环节,可为医疗机构制订细胞毒性药物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与补充,确保细胞毒性药物进入医院后,降低医务人员发生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的可能性,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免疫缺陷病人的增加(如感染HIV的患者、移植受者和癌症患者),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大量增多。但真菌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因为长期使用一些传统抗真菌药物会带来人体毒性,此外,许多药物抗菌谱窄,且容易造成同类药物的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1.
超微结构病理学是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简要介绍了超微结构病理学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关注点,并举例说明了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前,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毒理研究中虽然使用率不高,却是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可用于对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的进一步研究,以作为早期药物发现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在使用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进行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时,应关注其使用的必要性、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依从性、专业性、科学性和使用局限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有害作用的判断非常重要,因其可为保护临床试验暴露于新化学实体或药物的受试者提供重要信息。毒性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供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数据,帮助分析和确定有害作用和非有害作用及其剂量水平。参照美国毒性病理学会(STP)和欧洲毒性病理学会(ESTP)的推荐最佳实践或建议及其他相关文献,对有害作用的定义、区分有害作用与非有害作用的要素、有害作用数据沟通和使用来评估人类潜在风险等建议等进行简要概述分析,以期为我国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有害作用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抗肿瘤药物已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其累积剂量毒性通常会被临床忽视,如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周围神经毒性及肾毒性,长春花生物碱类抗肿瘤药物的神经毒性,以及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等。该综述通过对抗肿瘤药物累积剂量毒性相关管理情况进行总结,以了解抗肿瘤药物累积剂量毒性特点、防治措施以及相关临床研究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首次提出抑制血管发生(形成新的血管)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为止已有近30年。抗血管生成药物真正应用在临床之前,曾经沉寂过一段时间,研究者发现,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没有明显进展,Ⅲ期临床试验中,药物没有明显提高生存率,且其毒性尚待商榷。科学家认为,在治疗癌症方面,联合使用两种不同药物的二合一疗法比单一使用一种药物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免疫毒性研究已作为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评价药物毒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参照近年国内外有关药物免疫毒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尤其是临床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颁布的ICH S8指导原则,对免疫毒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和检测技术、其他相关试验方法和免疫毒性评价等进行综述,阐述药物在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进行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免疫毒性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药物是否会引起肝损伤是药物安全性研究的重点,对中药的开发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法可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在药物肝毒性的研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查阅历年来有关中药引起肝毒性的报道及其发生机制,总结归纳了免疫组织化学法在中药肝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为免疫组织化学法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临床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于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人体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条件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药物的治疗作用及毒性作用与药物在作用靶部位的浓度密切相关 ,即药物浓度太低 ,不产生效应 ,而药物浓度过高则会产生毒性反应。只有适当的药物浓度范围 ,才会产生预期的治疗效应。因此 ,临床医师的责任就在于制定、实施临床合理用药方案并按照临床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以保证药物在其作用部位达到并保持有效治疗浓度 ,以期获得药物的治疗效应并避免毒性作用。为达此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医疗机构提供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风险防控策略,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降低医务人员发生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制定手册进行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风险分级管控防护指南的研究设计。通过系统检索,指南编写组广泛收集细胞毒性药物进入医院后调配、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暴露风险问题,采用德尔菲法调研专家并确定临床问题,采用文献调研、专家经验法整理形成相关证据体后,按照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并再次通过德尔菲法对推荐意见及证据级别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医疗机构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风险防护指南》。结果 通过对143位专家进行网络调查问卷调研,采用德尔菲法对指南达成共识,将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设备3个不同等级相结合,通过分级管控方式,最终确定37个临床问题,共形成36条推荐意见。结论 该指南内容涵盖运输、接收、储存、脱包、调剂、成品使用、废物处理等7个环节,可为医疗机构制定细胞毒性药物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与补充降低医务人员发生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的可能性,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流程中细胞毒性药物管理的措施和方法。方法通过对细胞毒性药物在PIVAS的工作流程中管理措施的分析,说明细胞毒性药物安全使用管理的重要性。结果通过信息化管理和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实施,降低了细胞毒性药物差错的发生。结论通过细胞毒性药物的管理,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而且确保了细胞毒性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自1945年Levy报道3~4岁患儿术后出现短暂情绪后遗症与麻醉密切相关以来[1],人们一直未间断对麻醉与神经认知行为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2].1999年Ikonomidou等[3]发现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能诱导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2003年Jevtovic-Todorovic等[4]研究表明异氟烷复合咪达吟仑能引起出生后7 d大鼠神经元凋亡大范围增加,并损害大鼠远期的学习记忆能力.此后,人们对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迅速增加.本文对全麻药物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