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房内麻醉与球后麻醉各200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中 《江西医药》2003,38(5):316-318
目的对比分析、评价前房内麻醉、球后麻醉在内眼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在本院的住院病人中,随机抽取前房内麻醉、球后麻醉所进行的内眼手术病例各200个,比较、分析两种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如疼痛、球后出血、暂时无光感等并发症)。结果两种麻醉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前房内麻醉比球后麻醉具有明显优点,是内眼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内眼手术常用的局麻方式有球后麻醉、球周麻醉、Tenon’s囊内麻醉、前房麻醉及球结膜下麻醉等方法,这些方法有其安全可靠性,然而也存在诸多潜在危险,尤其是可能引起术中眼压升高及出现眼心反射,对于合并有全身疾病的患者,更是增加了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况且这些方法均不属于无痛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和透明角膜悬吊牵引缝线的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用86例眼青光眼患者应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剂及下方角膜基质深层悬吊牵引线牵引眼球辅助暴露手术区.结果 86例125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单纯表面麻醉效果良好,患者无疼痛,手术顺利完成者122眼,占97.6%;不能配合手术者3眼,改用球后麻醉,这3例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耳聋,年龄大,自身疼痛敏感不能配合手术.结论 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悬吊缝线小梁切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球后麻醉和上直肌缝线可能的并发症,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4.
球后麻醉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内眼手术时为了获得充分的眼球麻醉,传统的球后麻醉一直是各种内眼手术所采用的极为有效的局麻方式.其麻醉机理是将麻醉剂注入肌圆锥内,用以阻滞第Ⅲ、Ⅳ及第Ⅵ脑神经及睫状神经,从而达到快速镇痛和抑制眼球运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前房内麻醉只麻醉睫状长和睫状短神经在角膜、睫状体和虹膜上的末梢而达到镇痛效果,与常规麻醉比较,避免了球周或球后麻醉可能导致的球后出血、眼球穿通、眼-心反射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  相似文献   

6.
三种麻醉方法在白内障摘除术中的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研究球周麻醉、筋膜下麻醉和表面麻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探索理想的白内障手术麻醉方法。方法用同一种麻醉剂对 1 2 1 6眼 4 5~ 94岁老年白内障手术时按时间顺序分别施行球周 (4 4 0眼 )、筋膜下 (4 0 8眼 )及表面麻醉 (36 8眼 )。探讨三种麻醉方法并发症的发生和镇痛效果的差异。结果三种不同麻醉方法下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镇同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而在导致睑裂变小 ,球结膜水肿等并发症方面球周麻醉、筋膜下麻醉与表面麻醉却有着显著差异 ,球周麻醉所致的眼压升高和眼睑淤血比筋膜下麻醉与表面麻醉高得多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结论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和角膜牵引缝线的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10min内用0.5%爱尔卡因点眼表麻3次,5-0尼龙线于11~1点方位角膜做角膜板层牵引线,行小梁切除术。结果105例160眼成人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单纯表面麻醉,效果良好顺利完成手术者155眼,占97%;疼痛明显,精神紧张不能配合手术5眼,占3%,改做球后麻醉。结论应用表面麻醉及角膜牵引缝线进行小梁切除术安全、可靠,无麻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玮  高宁  翟付敏  曹桂琴 《河北医药》2008,30(7):971-972
目的 探讨前房内麻醉技术在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84例(90眼)各种类型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每组45只眼,分别在前房内麻醉下及传统的球后麻醉下实施乳化白内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麻醉效果分为3级;Ⅰ级:无疼痛;Ⅱ级:轻微疼;Ⅲ级:疼痛;2组术中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房内麻醉技术在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行的,是超声乳化手术麻醉值得探索的新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联合前房内麻醉下行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232例(236眼)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18只眼,分别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表面麻醉与前房内麻醉)及传统的球后麻醉下实施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  相似文献   

10.
李海青  鲍春华 《淮海医药》2003,21(6):466-466
前房延缓形成是青光眼术后常见并发症 ,严重或长期的浅前房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角膜水肿、后弹力层脱离、白内障、虹膜前后粘连、房前关闭、青光眼手术失败等严重后果 ,因此了解青光眼术后前房延缓形成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每一位眼科医师都非常重要。 1994年1月~ 2 0 0 2年 8月我们共行各种抗青光眼手术 86只眼 ,有 13只眼发生了前房延缓形成。现将其形成原因及处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抗青光眼手术病例共 70例 86眼。男性2 0例 ,女性 5 0例 ,年龄 2 8~ 78岁。青光眼类型 :原发性急性闭角…  相似文献   

11.
叶常红  杨燕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560-1561
手术中应用的麻醉剂的类型可以分为吸入型麻醉剂和液体型麻醉剂,常用的吸入型麻醉剂有一氧化二氮、七氟烷、地氟醚、异氟烷等;液体麻醉剂通常可通过静脉注射管直接注入血液,然后流入大脑,主要有巴比妥酸盐、丙泊酚、氯胺酮、依托咪酯等[1].各种麻醉剂大部分通过肝肾代谢,大多能促使氧自由基、过氧化质脂生成增多[2],对肝肾具有一定的损害[3].本研究主要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吸入麻醉对肝、肾功能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史,也是白内障手术麻醉的发展史。白内障手术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针拨白内障手术、囊外摘除术、囊内摘除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发展到现代的超声乳化手术,其麻醉也随着手术的不断改进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球后、球周、结膜下,到表面麻醉,甚至不麻醉,各类麻醉方法均是适应手术应运而生,但每种麻醉均有其特点,目的就是找出各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研究,认为目前较方便、并发症少、又切实有效的麻醉方法是:表面麻醉和/或联合前房内麻醉、利多卡因凝胶膜麻醉、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青光眼等内眼手术既往都采用球后或球周麻醉,近来由于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臻成熟,手术时间大为缩短。国外学者已尝试表面麻醉下门诊白内障超声乳化有人工晶体植入术,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我院自2001年1月开展此麻醉下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角膜穿通伤是较常见的眼外伤,受伤眼多有眼内容物诸如虹膜、玻璃体等组织脱出。手术治疗中常碰到角膜全层裂伤后房水溢出使前房消失,导致缝合后虹膜前粘连,影响手术效果,使视力恢复不佳,并对二期手术如人工晶体植入术带来困难。以往多在角膜清创缝合术后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使前房形成。但是空气泡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大,而且前房形成往往不佳,并发症多。作者在角膜清创缝合术中用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前房成形剂,共完成10例,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现报导如下。1材料与方法住院病人共10例(10只眼),年龄3~45岁,均为角膜穿通伤…  相似文献   

15.
陆鸣冈 《江苏医药》1993,19(2):79-80
对75例81只眼施行内眼手术时使用了球周麻醉方法,此法比球后麻醉更加安全,并能达到同等水平的麻醉效果。它可以使球后麻醉时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因而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氯胺酮-芬太尼亚麻醉剂量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行四肢、腹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单用氯胺酮常规麻醉,观察组患者予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所使用药物的麻醉剂量和唤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患儿生活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剂用量较少,并且术后唤醒时间较短,手术麻醉后生活质量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芬太尼联合使用于小儿区域麻醉中,其临床疗效较好,减少麻醉剂用量,缩短麻醉后唤醒时间,提高患儿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球后注射是眼科常用的治疗和麻醉方法,现就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并取得较好效果的球后注射方法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资料来源 病人来源于2001年1月至2001年9月间行球后药物治疗及球后麻醉的34例44眼,其中,白内障手术18例22眼,青光眼手术6例10眼,眼外伤手术3例3眼,眼球摘除术2例2眼;球后药物注射治疗5例7眼。  相似文献   

18.
周铎  张贻 《云南医药》1993,14(4):195-196
在眼科的内眼手术中如:抗青光眼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视网膜脱离手术等,常用的麻醉是球后麻醉,但麻醉过程中易出现麻醉意外,笔者曾遇到3例。为避免麻醉意外,我们自1992年7月起,在内眼手术中采用球周麻醉,未发生意外,现报告如下,供眼科同道们参考。临床资料1992年7月至1993年2月在眼科手术室,共进行球周麻醉病人161例,共178只眼。其中男99例,女62例。年龄24—79岁,平均51.5岁。白内障囊外摘除89眼,白内障囊内摘除术13只眼,抗青光眼虹膜周边切6只眼,小梁切除11只眼,视网膜脱离手术17只限。麻醉效果按Ⅲ级分类法。Ⅰ级:眼轮匝肌完全松弛,眼球固定不动占149只眼为93.1%。Ⅱ级:眼轮匝肌松弛,眼球有轻微运动,眼球及眼  相似文献   

19.
张海江  冯丽  李世强  王丽英  张月玲 《河北医药》2012,34(13):1972-1973
1961年Cibis 首次将硅油应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以来,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又伴有许多并发症,如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变[2,3],硅油进入前房也是其中之一[4],其发生率为0.66%[5,6].硅油进入前房后会引发角膜变性和角膜失代偿、高眼压、角膜水肿等,严重者可造成视力下降,视网膜再脱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为探讨有晶体眼前房硅油产生的机制,对我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玻切硅油填充术的255 例(272只眼)有晶体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何预防有晶体眼前房硅油的发生,减少硅油填充的并发症,从而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球周麻醉是将麻醉剂注入肌圆锥外,麻醉剂由肌圆锥外浸润到肌圆锥内,抑制肌内本身及神经的麻醉方法,作为眼内的手术的一种局麻方式,因其安全、简单、有效、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白内障手术时常以之代替球后麻醉,现将我们为59例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用球周麻醉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