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滑脉浅析     
滑脉是传统28脉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脉象,其脉象以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为特点.临证准确把握滑脉的脉象特点对指导辨证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浅析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滑脉的论述 滑脉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载:"滑者阴气有余也."王叔和《脉经》载:"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转替替然,与数相似."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载:"翕奄沉,名曰滑."滑寿在《诊家枢要》中云:"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不进不退."李时珍《濒湖脉学》将其概括为:"脉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徐灵胎《洄溪脉学》阐述更为生动形象:"流利圆滑,如盘中走珠,如荷叶承露.  相似文献   

2.
《中医杂志》1991年第2期薄震东、孙建中的《“弦滑”脉之管见》(以下简称《管见》),与2000年第9期傅文胜的《脉弦滑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相同的观点:弦、滑脉不能相兼。细阅两文,笔者发现两文中颇多错讹之处。两文作者对弦、滑两种脉象都尚未了解清楚。王叔和说脉诊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倘若在心还尚未“了”,指下又岂能“明”?为免贻误后学,不能不就弦、滑脉象作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3.
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滑脉属于阳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多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亦有一脉多证和一证多脉等情况。故临证时,要仔细辨别脉象,多诊合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排除一些症状在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妊娠滑脉和病理滑脉脉图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最适取法提取左关部脉图有关参数:升支最大斜率(MSAB)、降支最大斜率(MSBC)、降中波波幅(HFF’)、降中峡高/主波高(HE/HB)、主波宽(TW);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比黏度之低切比黏度(ηb低切)、高切比黏度(ηb高切)、血浆比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L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两滑脉组MSAB、MSBC和HFF’较正常对照组增大,HE/HB和TW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01);与妊娠滑脉组比较,病理滑脉组MSAB、MS-BC和HFF’减低,而HE/HB和TW增大(P<0.01)。两滑脉组ηb低切、ηb高切、ηp、Lb和Hct较正常对照组均减低(P<0.001);与妊娠滑脉组比较,病理滑脉组ηb低切、ηb高切和ηp增高(P<0.01)。结论:妊娠滑脉组血液黏滞性较病理滑脉组低。  相似文献   

5.
王鑫  聂维辰  陈锐 《中医药导报》2021,27(6):200-202
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脉经》等古籍的整理,归纳与总结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对滑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认识,以追溯其发展源流,以及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医家对滑脉临床意义方面认识上的变化.现代学者对滑脉的认识与古代医家并不完全相同,中医对滑脉的认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现代学者认为滑脉多主实证,而古代医家则认为滑...  相似文献   

6.
弦滑脉类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工程学中傅立叶频谱分析方法,对弦、滑脉类中的平滑、病滑、平、平弦、病弦、弦滑、弦Ⅲ、弦Ⅳ等常见脉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较大样本脉图的幅度谱、相位谱、功率谱以及微分功率谱的分析,从中提出Ka(功率谱中,基频功率与总交流功率比值),Si(幅值归一化后的脉冲冲量),DKm(微分功率谱中,5、6、7、8级谐波功率和与总交流功率比值,A1(幅值归一化后的基频幅值),△Φ(相位迁移),Kd(功率谱中4、5、6级谐波功率和与总交流功率的比值),Kc(功率谱中,总交流功率与3、4级谐波功率和的比值)等7个特征参量。根据上述脉象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参量值,可将其明显的加以区分,特别是应用这些参量可以把外观图形极为相似的平弦脉和病弦脉,平滑脉和病滑脉区别开来,这为进一步鉴别其他种类相同脉象中功能性与病理性脉象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检测与研究方法,为脉象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在某些医籍、医案或验案报导中,常可见“脉细滑”、“脉弦滑”或“脉弦细而滑”的记述。近读《首批国家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清朝宫廷秘方》。等,脉细滑、脉弦滑的描述更可谓俯拾皆是。笔者认为细脉或弦脉与滑脉以相兼脉、复合脉的形式出现于理难通,颇有以证定脉之嫌。  相似文献   

8.
超音波血流计对弦脉和滑脉客观化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98年初开始应用超音波血流计对中医学中弦脉、滑脉及正常脉 (平脉 )进行脉象客观化检测的研究 ,共收集 78例典型的脉象图。通过脉图分析 ,特别是比较主波的宽度 ,提取出各自脉象的特征性数值。通过统计学 ( u试验 )处理 ,结果显示弦脉与滑脉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弦脉与平脉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而平脉与滑脉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相似文献   

9.
脉诊自古便是中医极具特色的诊察手段,是医生正确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历代医家对脉诊尤为重视,脉象专著有上百种之多,脉诊专篇更是不计其数。"滑脉"作为临床中的常见脉象,在历代文献中有大量的理论阐释和临床体会。在研习相关文献时,发现其内容分散、条理繁杂、观点众多,为方便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并指导临床脉诊,笔者对其进行简要梳理并与近代临床的报道进行对比,以期为滑脉的临床与文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快速富立叶变换计算病理弦、滑、细脉图的功率谱。将脉图能量分为 A 段(<2 H_2)、B 段(2—4 H_2)、C 段(>4 H_3)三个频率段,求出各段能量与总能量的比值。结果发现弦脉图 A 段能量增加、滑脉图 B 段能量增大,细脉图与平脉图能量分布相似。本分析方法为中医脉象的客观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数脉主病非仅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脉主病非仅热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朱进忠关键词脉学,数脉《难经》论脉,以“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后世医家多宗此说。然而据临床所验,并不尽然,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的“数脉有阴有阳”。临床常见内热伏火等证,脉反不数。概括数脉之辨,大约有八...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脉象研究从血液动力学的角度出发,用非线性弹性腔理论建立流体动力学的数学模式,导出脉图图形与血液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从而对脉图的生理病理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临床分析定出滑脉、平脉与弦脉所对应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范围,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借助药物改变动物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生理性滑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等生理性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滑脉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滑脉为16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5.35%,出现的比率在超重或肥胖体型者中明显高于消瘦体型、正常体型者(P<0.01),在正常体型者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消瘦体型(P<0.01),在男女之间、各个季节之间出现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性滑脉与体型胖瘦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体型胖瘦是判断生理性滑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北京2008年春季多雨与腻苔、滑脉的关系。方法回顾2008年春季(3—5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中医医院住院的患有内科系统疾病的患者,总结舌诊、脉诊的变化,并与2007年同时期对照,总结临床特点。结果 2008年春季患有内科系统疾病住院的男性216例次,其中舌诊有腻苔95例次,脉诊滑脉75例次;女性212例次,其中舌诊有腻苔82例次,脉诊滑脉80例次。与2007年同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2008年春季多雨对人体的舌诊、脉诊会产生明显影响,腻苔、滑脉所占比例相对增多。  相似文献   

15.
对滑脉的脉象、主病作了分析和论述,提出滑脉可作为痰的独立诊断标准的观点,并结合临床所得,从滑脉的相兼脉不同,以及滑脉的寸关尺分部不同,对临床认识滑脉、作出诊断、进行治疗作了详细探析,对中医临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妊娠滑脉与痰湿证滑脉脉图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滑脉的主波上升角、主波宽度以及降中峡高与主波幅高之比、反搏波上升高度与主波幅高之比可以作为二者脉图区别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杂病专著,其脉学内容亦十分丰富,尤其是其中有关浮脉的内容,更占重要地位。全书22篇中,有15篇、47条条文论及浮脉,其中单脉19条,复脉28条。浮脉所主证候颇为复杂,或表或里、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发掘其特点,探索其主病规律,对继承仲景脉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可见于诸多疾病,《濒湖脉学》对数脉主病做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仔细辨析,发现数脉可见于热证、寒证和危证。临证时用心辨识,才能准确的指导诊治。  相似文献   

19.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可见于诸多疾病,<濒湖脉学>对数脉主病做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仔细辨析,发现数脉可见于热证、寒证和危证.临证时用心辨识,才能准确的指导诊治.  相似文献   

20.
血液的生成、转化等生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具有生成血液的作用;脾主生血统血,具有生化、统摄血液的作用;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肾藏精,为气血津液最根本的来源,且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任一脏器功能紊乱均有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生成减少、丢失等病理环节的出现,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故贫血的产生与心、脾、肝、肾关系密切。"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在古今脉学成果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的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分析可知,贫血多具有稀、滑、细、弱、沉的脉象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