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84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为63.1%和48.8%。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1),且二指标间呈负相关(P<0.01)。表明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CD44V4、nm23-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胃癌CD44V6、nm23-H1阳性率分别炎61.4%和45.2%,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是导致胃癌淋巴转移机制之一,CD44V6、nm23-H1,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CD4 4V6和rasp2 1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 5 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其中 31例有颈淋巴结转移 ,2 5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和 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了CD4 4V6和rasp2 1的检测。结果 :癌肿组的CD4 4V6和rasp2 1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 4V6和rasp2 1的阳性率也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CD4 4V6、rasp2 1可以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鉴别诊断指标 ;CD4 4V6、rasp2 1与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CD44V6和nm23—H1表达与在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表达与大肠癌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大肠癌标本的CD44V6和nm23-H1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CD44V6的高表达和nm23-H1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结论:CD44V6和nm23-H1表达在大肠癌进展和淋巴结转移中起作用。同时检测CD44V6和nnm23-H1表达可作为预测大肠癌进展程度和淋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E-cadherin、CD44v6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粘附分子E-cadherin(E-cd)、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PTC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PTC标本中E-cd、CD44v6的表达。结果:E-cd、CD44v6在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3%(31/70),67.1%(47/70),二者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组,E-cd、CD44v6阳性率分别为27.6%,82.8%,而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56.1%,56.1%,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TC中E-cd、CD44v6的表达有助于其转移潜能的判定。  相似文献   

6.
CD44v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44v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1)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阳性率为71.1%,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均<0.0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D44v6在I型、Ⅱ型、Ⅲ型及包膜内型、包膜外型、腺外型之间的表达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有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为79.3%,明显高于无转移组(58.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D44v6阳性表达的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潜能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nm23-H1和CD44v基因蛋白表达量与肿瘤腋下淋巴结转移等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60例乳腺癌组织中的nm23-H1和CD44v基因蛋白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nm23-H1基因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21.7%(13/60),nm23-H1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D44v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1.7%(37/60),CD44v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结论 CD44v和nm23-H1基因在乳腺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正、负性调控作用,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Envision法对36例伴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LNM)、1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甲状腺滤泡型癌(F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NT)各21例进行CD44V6检测。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CD44V6表达,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滤泡型癌中均有CD44V6表达,但MTC+LNM组的CD44V6阳性表达明显高于MTC组和FTC组(P<0.05,P<0.01)。结论 CD44V6在甲状腺髓样癌中有异常表达,且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CD44V6高表达,说明CD44V6阳性表达与其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颈淋巴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m23-H1和CD31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癌周组织nm23-H1蛋白和CD31蛋白的表达;并计数CD31标记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为65.46%,均高于癌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血管密度(MVD)与nm23-H1的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nm23-H1抑制甲状腺癌肿瘤微血管形成,在抑制肿瘤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91例甲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清除术病例,结果提示,年龄,原发癌的大小,临床Mei诊阳性,二期颈清手术间隔时间及肿瘤侵犯程度与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当临床Mei及肿大淋巴结者应早期行颈清术,对临床未Mei及1~2项,即年龄〈30岁或〉50岁,原发癌2cm,临床有疼痛,声嘶,肿瘤固定等症状,二期手术间隔时间〉6个月,肿瘤侵出包膜外,亦应及早行颈清术。  相似文献   

12.
13.
张卧  罗定存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35-1136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治的90例颈侧区cN+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年龄、肿瘤是否累及包膜及肿瘤是否多灶均无关,与癌灶直径有密切关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很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术前结合彩超和CT充分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依据肿瘤大小、VI区淋巴结阳性情况,来选择恰当的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围。  相似文献   

14.
CD44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D44单抗对58例石蜡包埋组织(38例大脾性癌组织、9例癌旁组织和11例淋巴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定量研究。结果显示:38例大肠癌,全呈CD44性阳性反应,9例癌旁粘膜上皮细胞弱阳性,5例有癌转移的淋巴结呈阳性,6例无癌转移的淋巴结阴性。大肠癌化癌旁正常粘膜的染色强度要深,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CD44免疫反应强度与淋巴结与无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痛的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首治的11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例,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大小、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共42例(35.9%),平均年龄为(40±9)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5 cm;无转移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5±10)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0 cm;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及癌灶最大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分类树检验提示年龄≤43岁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年龄>43岁者.性别、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年龄≤43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且随着癌灶增大转移的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16.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细胞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CD44V6,CEA和CK19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10 5例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及腋下淋巴结 (转移阳性 5 4例 ,阴性 5 1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检出率。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 5 4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85 2 % ,90 7%和 10 0 %。淋巴结阴性 5 1例 ,有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15 7% ,9 8%和15 7% ,三者共在淋巴结转移阴性 5 1例中检出有微转移病灶存在 13例。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74 3 % ,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关 (χ2 =8 3 8,P <0 0 0 5 ) ,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89 6%。结论 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病例 ,若原发灶表达CD44V6阳性 ,则行淋巴结CD44V6和CK19免疫组化检测 ,有助于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8.
CD44v6和nm23-H1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大肠癌标本的CD44v6和nm23H1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CD44v6的高表达和nm23H1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在本组转移淋巴结中CD44v6阳性表达为893%(25/28)。在大肠癌中CD44v6和nm23H1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nm23H1表达在大肠癌进展和淋巴结转移中起作用。同时检测CD44v6和nm23H1表达可作为预测大肠癌进展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一项比较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50-153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喉前淋巴结(PLN)转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以及预防性行中央颈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7例PTC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和预防性双侧中央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位置、甲状腺大小,中央区及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67例患者中,13例证实有PLN转移(19.4%)。有PLN转移的患者中,肿瘤直径明显大于未有转移患者,另外,原发肿瘤>1 cm、甲状腺肿瘤外侵瘤患者更易出现PLN转移;有PLN转移的患者也常有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结论:PLN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外侵以及和中央区其他亚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胃癌 CD4 4V6、nm2 3- 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胃癌 CD4 4V6、nm2 3- H1阳性率分别为 61 .4%和 45.2 % ,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CD4 4V6、nm2 3- 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0 .0 1 )。结论 :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是导致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 ,CD4 4V6、nm2 3- H1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