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淮海医药》2010,28(3):248-249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中的疗效。方法将1995年2月~1996年1月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8例作为常规治疗对照组;2003年6月~2008年2月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作为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组。比较观察2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结果2组CVS发生率、死亡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不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结论尼莫地平可降低CVS发生率,死亡率,SAH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CVS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早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痉挛(CVS)为主,由于CVS,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大面积的CVS可导致脑梗死,成为SAH致死或病残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CVS的方法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CEB)。我们应用西比灵预防及治疗CVS,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好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德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129-2130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并发症,处理好CVS可有效的减少SAH的死亡率、致残率。现将尼莫地平针剂静脉注射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后,再通过TCD观察颅内血管的流速变化,来表明该方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早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痉挛(CVS)为主,由于CVS,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大面积的CVS可导致脑梗死,成为SAH致死或病残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CVS的方法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CEB)。现应用西比灵(盐酸氟桂嗪)预防及治疗CVS,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好如下。  相似文献   

5.
丹参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于发病48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丹参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治疗10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丹参组CV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t均(4.5%)明显低于对照组(16.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0%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丹参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疗效确实,既可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又不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其机制之一可能系与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芬  武江  吕东方 《河北医药》2006,28(10):978-98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率高,可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可导致多种并发症,脑血管痉挛(CVS)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颅底动脉的一支或多支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管腔形态学的变化,在动脉造影时表现出血管管腔狭窄,发生率高达30%~90%.早发性CVS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缓解,目前认为是SAH后流入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所致.暂时性或早发性CVS对脑血管功能影响不大.迟发性CVS发生于出血后4~15 d,7~10 d为高峰期,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损伤,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临床上,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往往容易误诊。我院近5年收治60岁以上的SAH患者30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昭 《哈尔滨医药》2009,29(5):110-111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受到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因此,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 CVS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而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结果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导致的CVS,治疗组总有效率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合桂枝茯苓丸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姚继伟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F0003-F000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是造成病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对97例SAH中42例CVS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97例住院病人,其中42例CVS为CVS组,余无CVS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essels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aemorrhage,SAH)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因脑缺血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SAH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1]。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2000~2003年我科收治了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病人,现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伟俊  钱锁开 《江西医药》2009,44(5):512-514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可使SAH后前两周的死亡率增加1.5~2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导致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脑血管痉挛治疗目前比较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其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被认为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其基因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太一致。国外文献普遍认为,CVS以及继发的脑缺血改变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有作者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但从国内报道看,  相似文献   

15.
李洁 《中国药业》2012,21(23):40-4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将同期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6,10,14d)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vp)变化,记录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较对照组下降显著,GCS评分增高显著,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明显于高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明显减少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住院治疗的6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分为辛伐他汀组和非辛伐他汀组,并将治疗效果对比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 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CVS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患者GO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VS发生率为26.8%;56例患者中,死亡2例,出现不同程度偏瘫患者5例。结论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观察及监护能够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15d为1个疗程;同时予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每天3次,连用15d。观察2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钱惠农  曹音 《江苏医药》2005,31(9):712-7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一个常见现象。通过脑血管造影发现21%~70%的SAH病人发生CVSE,严重的可造成脑缺血、脑梗死。经颅多普勒(TCD)作为一种无创的脑血流监测手段,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本研究采用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SAH病人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TCD诊断CVS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选择方法及治疗时间窗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对98例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对经颅多普勒在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血管痉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有关(P〈0.05);血管痉挛累及的血管种类、数量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γ=0.642,P〈0.05),本研究同时比较了经颅多普勒频谱及血流速度改变对血管痉挛检测的意义,发现频谱改变早于流速改变;结论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