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22岁,发作性头晕21d入院,21d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伴活动后胸闷,测血压190/130mm Hg(1mm Hg=0.133kPa),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1次/d,比索洛尔5mg,1次/d,血压140~176/105~130mm Hg,仍时有头晕发作。无高血压家族史。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狭窄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短暂的伴有局部症状的脑循环障碍征候群。临床上根据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两大类。频发TIA是指24h内TIA发作≥2次的特殊临床状态[1]。椎-基底动脉频发TIA起病急、症状重,若栓塞引起的TIA可能危及生命,其病因复杂,部分病例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以往主要依赖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对20例频发TIA患者进行DSA及CTA对照研究,探讨CTA对椎-基底动脉频发TIA的诊断价值。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发作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76例已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TIA患者分为单次发作组与多次发作组(发作频率≥2),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临床特征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患者中67例(88.2%)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在189支病变血管中以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达29.1%(55/189)。两组比较,血管狭窄与闭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多次发作TIA组。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次发作TIA患者应尽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血管性病因及病变程度,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3组:低危组60例,中危组64例,高危组27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51例患者中,25例为正常血管,126例血管狭窄的患者检出216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危组,轻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中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P<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程度。ABCD2评分高的前循环TIA患者应重视血管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7.
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70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0%(21/70)、28.6%(20/70)和32.9%(23/7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3%、46.7%).ICA-TIA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2.9%、47.1%),VB-TIA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3.1%、36.9%).I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VB-TIA组(45.2%、4.5%),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VB-TIA组(23.8%、59.1%),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31.0%、36.4%).在〈50岁组中,单 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为75.0%,以大脑中动脉病变为主(50.0%),高于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的10.0%及15.0%,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1.4%)低于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或闭塞(45.5%)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8例,脑梗死116例,判断责任动脉,测量其狭窄段长度和狭窄程度.结果 在304例患者中,227例(74.7%)可见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93例(85.0%)可判断责任动脉,其中104例(53.9%)为单纯颅外动脉、70例(36.3%)为单纯颅内动脉、19例(9.8%)为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97/116,82.9%)显著高于TIA组(130/188,68.8%)(P<0.01).TIA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发牛率(26/107,24.3%)显著高于脑梗死组(6/86,7.0%)(P<0.01),脑梗死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28/86,32.6%)显著高于TIA组(22/107,20.6%)(P<0.01),但IIA组责任动脉狭窄长度和程度与脑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较IIA组更多见,TIA组以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多见,脑梗死组以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多见,而脑缺血程度与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数字减影机(DSA)对48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锁骨下动脉瘢痕性狭窄24例,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8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瘢痕性狭窄8例,夹层致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33例,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5例.43例患者当患侧不动或不行束臂试验时,盗血现象不明显,当抬高上肢或行束臂试验后,患侧血管盗血现象明显.认为SSS患者是否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程度及侧支代偿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臂踝指数检测对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CT血管成像证实的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老年患者48例(狭窄组),另选择无锁骨下动脉病变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无创伤全自动外周动脉检测仪测量臂踝指数、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脉搏波上行时间和脉搏波形。结果狭窄组患侧肢体的臂踝指数明显低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狭窄组患侧肢体的脉搏波上行时间较健侧肢体和对照组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狭窄组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狭窄组患侧肢体的脉搏波形呈低钝波40倒(83%),呈低平波8例(17%)。结论检测臂踝指数等参数有助于快速筛查和诊断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为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灌注磁共振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经灌注磁共振(PWI)后的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4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PWI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极重度狭窄组(9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达峰时间(TTP)。结果4组患者间rCBF和同组患侧rCBF与对侧r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患侧TTP与对侧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的TTP分别较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明显延迟(P<0.05)。随着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侧TTP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结论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中TTP较rCBF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改变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临床表现及体征,探讨B超、TCD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临床诊断为SSS的患者,均行B超(type-B ultrasonic)、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部分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 8例患者双上肢血压差均>20mmHg(1mmHg=0.133kpa),TCD可见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反向血流频谱,Ⅱ、Ⅲ期盗血各4例;7例患者B超可见患侧椎动脉血流逆向,部分血流呈双向,1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行CTA检查,2例严重狭窄甚至闭塞;3例行DSA检查显示严重狭窄。结论 SSS患者双侧收缩压差具有重要意义,B超和TCD可作为诊断SSS敏感可靠的方法,使患者得到早期临床诊断,CTA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TIA患者107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低危组35例,中危组41例,高危组31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07例患者中,血管正常21例,血管狭窄86例,共检出135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有重度脑动脉狭窄患者明显多于中危及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多支脑动脉狭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低危组(P<0.05)。30 d时高危组发生脑梗死明显多于低危组(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明显升高趋势(P<0.01)。结论 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关系密切,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对TIA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手术后的原发性肝癌,定期行CTA和CTAP检查,并且对比DSA,US以及CT等检查方法,对比几种检查在肝癌切除手术后复查中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手术后患者15例,手术后1、3、6月各行一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AFP、B超、常规CT和DSA以及插管行CTA和CTAP检查,观察各种检查的结果.结果 在肝癌手术后复发的数目以及检出时间方面,CTA、CTAP联合检查率高于其他检查,检出时间提前.结论 CTA、CTAP在肝癌术后复查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优化检查和治疗,减少误诊。方法选择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其中2例行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1例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检查,3例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抖动,2例表现为肢体力弱合并肢体抖动,抖动肢体对侧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给予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临床遇到发作性肢体抖动、特别是在肢体力弱的基础上合并肢体抖动,要考虑到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可能,该类患者常常存在严重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行脑血管造影的后循环TLA患者,对其ABCD2评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后循环TIA患者108例.不同ABCD2评分的后循环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5),总体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P =0.000).在校正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ABCD2评分对后循环是否存在狭窄[优势比(odds ratio,OR)1.7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34~2.542;P =0.002]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OR2.083,95% CI1.336 ~3.176;P =0.001)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95% CI0.586~0.800)和0.755(95% CI0.661~0.849).当ABCD2评分≥3分时,预测后循环狭窄的敏感性为62.6%(95% CI 53.4%~71.7%),特异性为70.6%(95% CI62.0% ~79.1%),预测后循环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8.7%(95% CI 70.9%~86.4%),特异性为67.5% (95% CI 58.7% ~76.3%).结论 在后循环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ABCD2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后循环主干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支架成形术和(或)内科治疗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且有相关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85例,均给予内科治疗,其中58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其临床、影像学、治疗和随访观察资料。结果6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住院及随访期间6例(7.1%)发生脑卒中,无脑卒中相关死亡。本组中58例患者共置入支架67个,支架成形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率由术前(86.8±9.3)%降至(10.9±2.5)%(t=21.1,P=0.000);术后30天内2例发生支架相关脑卒中;58例支架成形术患者平均随访28.3个月,50例(86.2%)症状改善或消失,2例发生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域脑卒中;36例复查颈部血管超声,2例显示支架内再狭窄;10例复查DSA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综合临床干预短期疗效良好;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方法可行,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0.
双臂收缩压差异≥10或15mmHg与周围血管疾病相关。Clark等检索2011-07之前Medline等数据库中关于双臂收缩压差异与锁骨下动脉狭窄、周围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的相关数据,使用随机效应荟萃分析,综合评估双臂收缩压差异与各研究结果之间的相关性。5项应用血管造影的侵入性研究结果显示,一侧锁骨下动脉狭窄(>50%)的患者双臂平均收缩压差异为36.9mmHg,双臂收缩压差异≥10mmHg与锁骨下动脉狭窄明显相关。在非侵入研究中,双臂收缩压差异≥15mmHg与周围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率相关。双臂收缩压差异≥10或15mmHg可能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心血管评估。双臂收缩压差异≥15mmHg可能预示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