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揭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DAS2.1.1版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32例与对照组(牵引组)33例。应用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1次。结果 2组治疗前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EMG、MPF、MF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EMG、MP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牵引疗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但推拿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DAS2.1.1版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32例与对照组(牵引组)33例。应用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1次。结果 2组治疗前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EMG、MPF、MF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EMG、MP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牵引疗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但推拿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3.
刘强  郭峰  张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2,(6):1018-1020
目的:观察利用表面肌电技术来评价中医推拿对拳击运动员专项训练后上肢肌肉疲劳后的恢复效果,以便进一步阐明中医手法推拿在运动后疲劳恢复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的16名拳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8名男子拳手和8名女子拳手)。为了诱发肌肉疲劳,令受试者左右上肢交替进行60次连续的直拳击打沙袋动作。诱发疲劳前分别测试左右上肢三角肌前束最大等长收缩60s的肌电活动。诱发疲劳后,右侧上肢肌肉进行中医手法推拿恢复20min,左右上肢肌肉采用自然恢复20min,然后左右上肢再分别进行60s的最大等长收缩,同时记录三角肌前束的电活动。结果:左侧、右侧三角肌前束在疲劳前和疲劳后即刻的MPF都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疲劳后比疲劳前MPF显著下降;疲劳前左右侧的三角前束的的MPF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后,上肢经过推拿后三角肌前束MPF的值要高于自然恢复情况(p<0.05)。结论:拳击运动员专项训练后上肢肌肉出现疲劳后,MPF值下降;MPF可能成为中医手法推拿对肌肉疲劳后恢复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挑刺拔罐配合针刺治疗C5-6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C5-6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仅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首日及后期每隔10 d均在常规针刺前先给予挑刺拔罐。采用Mc Gill疼痛问卷表(MPQ)记录疼痛评分,并观察肱二头肌和斜方肌上支等长收缩下的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及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随访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71.4%,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例数分别为0例和14例,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PQ的PRI、VAS、PPI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随访时治疗组各项评分仍保持平稳或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和斜方肌上支MF值均有所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患侧肱二头肌和斜方肌上支MF值上升更显著(P0.05)。结论挑刺拔罐配合常规针刺治疗C5-6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降低复发率、改善肌肉疲劳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DAS 2.1.1版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2例,脱落2例,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月;平均体重(61.21士10.23)kg.牵引组33例中脱落3例,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月;平均体质量(62.31±1O.45)kg.应用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一次.结果 两组治疗前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IEMG、MPF、MF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微调手法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牵引疗法也可以不同程度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微调手法优于牵引组.  相似文献   

6.
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清广  房敏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周楠 《中医杂志》2011,52(15):1290-1292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对颈椎病颈部肌群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进行理筋手法和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隔天1次,每周3次,疗程2周;对照组进行牵引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应用TeleMyo 2400T表面肌电图仪分别测试两组患者颈伸肌群疲劳程度,指标包括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部右侧肌群IEMG、MPF、MF及治疗组左侧肌群IEMG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部、左侧、右侧肌群IEMG、MPF、MF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可以增加颈椎病患者颈伸肌群运动神经元募集数量和运动单位放电频率,从而缓解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眼轮匝肌在收缩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7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眼轮匝肌在收缩状态下的表面肌电信号、临床疗效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F、MPF数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F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E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能缓解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sease,PD)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PD患者网上在线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安慰剂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颗粒,对照组服用安慰剂,2次/天,两组均以西药为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治疗观察期,采用双盲设计,疗程结束后带药随访6个月观察。采用快速肌张力检测仪(Myotonometer)测量肱二头肌在用药干预前、3个月后及9个月后肌弹性硬度变化,用压力-位移曲线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描述肌肉弹性硬度和肌肉顺应性变化。评价补肾活血颗粒对PD患者肌张力的影响。结果:在治疗观察期中治疗组单侧肱二头肌肌张力有明显改善(P<0.05),在随访观察期中治疗组双侧的肱二头肌肌张力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颗粒可以降低PD患者肱二头肌静息状态肌张力,对最大自主收缩状态(Maximum VoluntaryContraction,MVC)下肌张力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腰突症的干预机制问题。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 system-Ⅲ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腰部肌群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治疗前组内左右两侧平均功率频率(MPF)、积分肌电(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右侧MPF、IEMG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右侧MPF、IEMG(60°/s)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的协调性,提高腰背伸肌群的放电频率,缓解腰部肌群的疲劳程度,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失衡状态,从而有利于恢复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可能是手法治疗腰突症干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联合上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上肢机器人治疗,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和阴阳经刺法,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肘关节屈伸处于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评分,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侧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给予调和阴阳经刺法联合上肢机器人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主要颈肌的肌电疲劳特征及推拿对其的影响。方法:运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18例颈椎病患者在50%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前屈和后伸力竭运动中颈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持续时间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及推拿治疗即刻效应。结果:右侧(病变侧)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比对侧同名肌MF值显著降低。经推拿治疗后,前屈和后伸运动中的右侧胸锁乳突肌、后伸运动中的双侧颈脊旁肌及右侧斜方肌比治疗前MF值显著增高。结论:颈椎病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均有易疲劳特征,推拿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予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牵引的配合下行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的疗效。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本院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牵引治疗,研究组则予以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症状和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病症状,缓解疼痛,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采用高频电针和中频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效果差异,为脑卒中电针治疗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100HZ)和中频组(50HZ),每组各9例,高频组和中频组取穴均为患侧下肢居髎、曲泉、阴包、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同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时间30min,1次/日,10次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中位频率,同时采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AC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高频组FAC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FMA评分高于中频组(P0.05)。两组患者的健侧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M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患侧半腱肌MF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患侧股二头肌MF高于中频组(P0.05),患侧股直肌M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100Hz电针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较50Hz电针针刺治疗更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筋疗法联合关节腔冲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伸膝、屈膝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中心随机化方法将66例患者均分为A、B、C 3组,每组22例。A组给予经筋疗法,B组给予膝关节腔冲洗,C组予以经筋疗法联合关节腔冲洗。治疗前和治疗第20天,在20 min平卧式下肢功率自行车训练中,用Noraxon telemyo 2400表面肌电仪检测3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并分析。结果:均方根值治疗前后对比,A、C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Pca>0.05;B组无差异(P>0.05)。平均功率频率治疗前后对比,A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Pca<0.05;B组无差异(P>0.05)。结论:与单独疗法相比,经筋疗法联合关节腔冲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更加有效地增强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收缩力和对疲劳耐受力,提高膝关节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评价自编导引功法对颈肩痛患者颈部肌群的影响,探索自编导引功法在颈椎病防治中的客观依据。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肩痛患者进行自编导引功法锻练60 d,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患者锻炼前后颈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频域分析中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以及时域分析中的均方根值(RMS)。结果 60例患者锻炼后颈部肌群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MPF值、MF值均较锻炼前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方肌表面肌电图RMS值较锻炼前提高(P0.05),胸锁乳突肌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通过统计分析表明,自编导引功法能够明显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程度,在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患者四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网上在线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安慰剂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颗粒,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每天2次,两组均以西药为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治疗观察期,采用双盲设计,疗程结束后带药随访6个月观察。采用快速肌张力检测仪测量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在入组时、用药3个月后及9个月后肌肉顺应性的变化,结果以压力-位移曲线线下面积来描述。评价补肾活血颗粒对PD患者四肢肌张力的影响。结果:在治疗观察期中治疗组单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有明显改善(P0.05),在随访观察期中治疗组双侧的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均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颗粒可以降低PD患者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状态肌张力,对最大自主收缩状态下肌张力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于经络辨证的表里经取穴法结合扬刺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门诊尾号奇偶数随机分为治疗组(表里经取穴法结合扬刺)与对照组(单纯扬刺法),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变化,采用肩关节活动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综合评分变化,采用肌骨超声技术评价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肌腱厚度、腱鞘厚度及积液情况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1次时VAS评分及肩关节评分均较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明显减少患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厚度、腱鞘厚度及积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经取穴法结合扬刺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改善患者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对偏瘫痉挛肢体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起止点组和电针拮抗肌组,前者取肱二头肌起止点处阿是穴,后者取上臂拮抗肌穴位(如天井、清冷渊等),直刺进针后留针30 min,拔针后检测患者在完全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表面肌电数据,分别于针刺前、针刺2星期、针刺4星期对痉挛的肱二头肌进行表面肌电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均方根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两组患者针刺后肱二头肌RMS、IEMG值均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RMS、IEMG值在针刺不同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针刺4星期后RMS、IEMG值总下降趋势相同。结论电针起止点或拮抗肌穴位均可降低偏瘫患者静态肌张力;表面肌电在评价偏瘫患者治疗后痉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按揉法治疗胫骨前肌运动疲劳的疗效.方法:6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2组,每组30名.两组均采用等速测试训练进行左侧胫骨前肌疲劳造模,造模结束后,观察组进行推拿治疗5 min,对照组平躺休息5 min.用表面肌电图分别测定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过程中胫骨前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最大振幅、中位频率和斜率.结果:两组胫骨前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火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肱二头肌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与火针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常规针刺组针刺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等穴位,火针组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于患儿肱二头肌肌腹处进行点刺。记录治疗前后痉挛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及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均方根值均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痉挛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及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火针组比常规针刺组下降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点刺肱二头肌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肱二头肌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