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原缺氧所致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损害已有报道,但高压氧舱(HBOT)治疗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少见报道,本研究观察青海玉树救灾官兵高压氧舱治疗后肱动脉EDD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治疗(HBOT)对高海拔人群肱动脉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影响。方法: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分别检测接受高压氧舱治疗的103例高海拔人群在进舱前、出舱时及1疗程后肱动脉EDD,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其中13例在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1)、心钠素(ANP)和血栓素(TXB)水平。结果:与进舱前比较,出舱时及l疗程后肱动脉EDD值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血浆ET-l、ANP及TXB均呈下降趋势。结论:0.22MPa(绝对压)HBOT对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和修复作用;血浆中ET-1、ANP和TXB等指标的检测可做为临床判断血管内皮功能及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改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CAG)确诊为CAD患者59例,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EDD的疗效。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2年后,EDD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EDD无明显改善(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EDD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成像评价规范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的影响。方法 65例2型糖尿病(T3pe2 diabetes,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30例(1. 0 mm≤IMT 1. 5 mm)和IMT正常组35例(IMT 1. 0 mm)。应用Xstrain自动分析软件分别获取右侧颈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胫前动脉各节段最大圆周应变平均值(Smax)和应变率的平均值(SRmax)。所有患者经规范化治疗6个月后重复以上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上各动脉Smax、SRmax的变化率。应用SPSS 22.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规范化治疗前和治疗后,IMT增厚组的右侧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胫前动脉的Smax和SRmax低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规范化治疗前后比较,IMT正常组的右侧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胫前动脉的Smax和SRmax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IMT增厚组的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Smax和SRmax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IMT增厚组的胫前动脉Smax变化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超声应变成像可用来评价规范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尤其是中小动脉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弹性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Ⅰ组为30名健康人,Ⅱ组为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30例,Ⅲ组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30例,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颈动脉内径(DS)、舒张期颈动脉内径(DC),计算颈总动脉壁弹性的相关参数:可扩张度(DC)、顺应性(CC);观察受检者的肱动脉充血反应性扩张(DTRH)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的变化(DTNG),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增厚(P<0.01),血管弹性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减低(P<0.01),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减低(P<0.01),血管内皮功能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有较大相关性,呈负相关,与颈总动脉壁可扩张度、顺应性有较大相关性,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肱动脉依赖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退早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可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弹性一起作为监测冠心病病情发展变化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同海拔人群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评价不同海拔人群血管内皮功能。方法采用便携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0~12.0MHz,对1500~3800m以上不同海拔高度1130名部队官兵与职工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阻力指数(RI)、心率及血流介导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等指标。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肱动脉检测的指标均有改变,在高海拔加压后血管内径变窄(P<0.01);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EDD值降低。与低海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海拔地区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是存在的,尤其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肱动脉各项指标的改变较大,与高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超声评价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对冠心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连续冠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肱动脉EDD检查,并与CAG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CAD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肱动脉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EDD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P〈0.01)。结论:CAD患者及具有其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EDD检查,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情况,不仅为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CAD患者提供依据,还可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LEASD)患者肱动脉及股浅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NMD) ,并评价二者的相关性及特点。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检测 33例老年LEASD患者 (Ⅰ组 )肱动脉及股浅动脉的FMD及NMD ,并分别与 4 0例健康老人 (Ⅱ组 )及 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非LEASD患者(Ⅲ组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老年LEASD患者肱动脉的FMD(3 5 6 %±1 92 % )及NMD(8 5 4 %± 4 72 % )与股浅动脉的FMD(2 16 %±1 2 2 % )和NMD(5 2 7%± 3 6 9% )均显著低于Ⅱ组和Ⅲ组 (P <0 0 5 )。老年LEASD患者股浅动脉的FMD显著低于肱动脉的FMD(P =0 0 0 0 8) ;股浅动脉的NMD亦显著低于肱动脉的NMD(P =0 0 0 2 6 ) ;而股浅动脉的FMD与肱动脉的FMD相关性好 (r=0 9314 ,P <0 0 1) ,两者的NMD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 9191,P<0 0 1)。结论 老年LEASD患者肱动脉及股浅动脉的FMD及NMD均受损 ;对于老年LEASD患者FMD及NMD的检测 ,股浅动脉与肱动脉相关性好 ,股浅动脉的FMD及NMD能更敏感、更直接地反映老年LEASD患者的血管反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糖药物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87例,分为对照组46例和病例组41例。全部进行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及冷加压试验,获得冷加压试验前后肱动脉的最大圆周应变和应变率,计算圆周应变和应变率储备。所有患者服用降糖药物6个月后再次计算圆周应变和应变率储备,并进行组间和组内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肱动脉圆周应变和应变率储备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病例组肱动脉圆周应变和应变率储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肱动脉圆周应变和应变率储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糖药物对不合并血管并发症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ET)技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ET技术测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5例及38例正常人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 MT)、弹性模量(Ep)、僵硬度(β)、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及脉压。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I MT、Ep、β、AI、PWVβ、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脉压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AC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结论: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定性及定量地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总动脉弹性及功能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预防及干预性药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妇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绝经后妇女颈动脉及血管内皮功能,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对37例绝经后妇女,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ema-media thickness,IMT)、粥样斑块,及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绝经后妇女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且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与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动脉内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5;r=0.231,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从而引起血管壁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因此绝经后妇女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导致了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剧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评价成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6例成人SAS患者与40名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指标。结果①SAS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30&#177;0.27)mm>(1.05&#177;0.21)mm,P<0.05];②SAS组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2例(35.2%)、管腔狭窄47例(26.7%);对照组分别为5例及4例(12.5%、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MT与夜间最低血氧(LSaO2)呈正相关(r=0.46,P<0.05),与AHI无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能较好评价SAS血管病变。夜间缺氧会增加SAS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状和部位与脑梗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脑梗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相关数据.结果本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2.6%.双侧颈动脉受累及一条血管多个斑块及各型斑块并存多见,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最高.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VD)较正常人组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指数与脑梗塞相关因素呈正相关,软斑及合并溃疡的混合斑是脑梗塞主要的栓子来源之一.结论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物理特性,对脑梗塞的疗效观察与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颈动脉内-中膜(IMT)的改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cAG)确诊为CAD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9例,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最厚处和最薄处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年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最厚处和最薄处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颈动脉IMT最厚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IMT最薄处显著增厚(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延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选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超声检查内容包括斑块的大小、回声以及稳定性,斑块造成狭窄时,计算狭窄率,同时记录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要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并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最后经过临床筛选54例患者共56条颈动脉接受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扩张成形加支架植入(CAS)手术治疗(包括1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结果超声对斑块回声及其稳定性评价优于其它影像学,狭窄程度判断与其它影像基本相符合;对颅内侧支循环的评估与DSA相同但优于MRA;术后颈内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内径〔(4.1±0.5)mm VS(1.4±0.5)mm,P<0.01〕;流速〔(74.2±13.1)cm/s VS(205±132.4)cm/s,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以及狭窄的程度诊断率高,能够客观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价治疗效果以及术后随访和临床无症状的健康筛查提供有效便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脉压对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影响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超声技术观察脉压对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的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情况和物理形状的影响。方法:用二维高频超声和M型超声观察A组187例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的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情况、内中膜厚度、收缩期管径、舒张期管径,结合血压,计算颈总动脉的动脉硬化指数、动脉可扩张度和周向扩张率,并与B组232例非脑梗死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及各分组之间比较,脑梗死组中PP≥60mmHg组与血压正常组比较、PP<60mmHg组与血压正常组比较,斑块的检出率增加,中内膜增厚,内径增加,动脉硬化指数增加,动脉可扩张度下降,周向扩张率明显下降。脑梗死组中PP≥60mmHg组与血压正常组比较,这种变化更明显。脑梗死组中内膜普遍达到有病理学意义的增厚(大于1mm)。结论:高脉压型高血压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超声发现高脉压的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增厚,检出斑块,内径明显增加,动脉硬化指数明显增加,动脉可扩张度明显下降,周向扩张率明显下降,则高度提示脑梗死的可能,从而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