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平滑肌错构瘤(CSMH)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该皮肤医院确诊的16例CSMH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女性9例(56.3%),男性7例(43.7%),就诊年龄2~28岁,平均(11±12)岁。其中15例患者(93.7%)出生即有皮损,1例(6.3%)于2岁发病。15例患者(93.7%)表现为单发皮损,1例(6.3%)为多发皮损;皮损发生于面部者11例(68.7%),四肢者3例(18.8%),躯干者2例(12.5%);皮损表现为斑片或斑块者14例(87.5%),表现为群集性丘疹者2例(12.5%);皮损颜色为褐色者11例(68.7%),红色者3例(18.8%),肤色者2例(12.5%);8例患者(50.0%)表现为多毛。皮肤镜下可见病变区域毛发数量增加。皮损组织病理均表现为真皮内无一定走向的成熟平滑肌束,肿瘤细胞胞质呈明显的嗜酸性,细胞核呈雪茄样,两端钝圆。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结蛋白(desmin)。结论:CSMH多出生即有,单发多见,可发生于面部、四肢和躯干,主要表现为褐色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17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75处皮损的皮肤镜特征。结果 外阴硬化性苔藓皮损75处常见的皮肤镜特征为黄白色无结构区67处占89.3%,紫红色小球、斑片58处占77.3%,褐色或蓝灰色色素结构37处占49%,亮白色条纹30处占40%,不规则分布的点状21处占28%、线状44处占58.7%、发夹样5处占6.7%、逗号样10处占13%及树枝状血管15处占20%。3处(4%)皮肤镜下可见到玫瑰花瓣征,3处(4%)粉刺样开口,1处(1%)角栓。结论 外阴硬化性苔藓在皮肤镜下具有黄白色无结构区、紫红色小球、斑片、色素结构、多种形态血管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在型环状肉芽肿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对2009年12月—2014年9月间西京皮肤医院经组织病理确诊的20例深在型环状肉芽肿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12岁,平均3.2岁,病程1个月~5年。临床表现均为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均表现为皮下脂肪内上皮样细胞形成栅栏状肉芽肿性结节,20例均可见黏蛋白沉积,18例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10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对所有患儿进行电话随访,时间为4个月~5年,其中6例皮损完全消退,6例有新发皮损,1例皮损未见明显变化,3例失访。结论:深在型环状肉芽肿主要发生于儿童,表现为头部或四肢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表现为皮下脂肪栅栏状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和黏液沉积,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部14例(63.6%),耳部6例(27.3%),额部2例(9.1%),大腿部1例(4.5%),其中1例同时累及头皮及额部。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有皮损均累及真皮层,另外皮下组织受累8例(36.4%)。6例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CD31、CD34、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增生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9例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发病年龄53.89岁,平均病程9.67个月,临床皮损形态多样,组织病理均可见变性的胶原纤维穿出表皮,有8例患者(88.9%)伴有糖尿病,2例患者(25%)伴有高血压。9例患者均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最易误诊为结节性痒疹 和湿疹或湿疹样皮炎 ,其余依次是皮肤血管炎 、坏疽性脓皮病 、皮肤溃疡、真菌感染、神经性皮炎、痒疹性大疱性类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扁平苔藓,均为1例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副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TCRγ基因重排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副银屑病患者,采用BIOMED?2多重PCR扩增体系检测其皮肤及外周血TCRγ链基因重排,分析TCRγ基因重排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类型、组织病理表现(非特异表现和非典型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0例副银屑病患者皮损中,7例TCRγ基因重排阳性。11例外周血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中3例阳性,其中2例皮损检测亦阳性。皮损及外周血TCRγ基因重排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类型均无关(P>0.05),而皮损TCRγ基因重排阳性与蕈样肉芽肿相关不典型表现有关(P<0.05)。20例患者平均随访(44.85±18.48)个月,1例进展为蕈样肉芽肿,2例痊愈。结论副银屑病患者皮损TCRγ基因重排阳性可能与蕈样肉芽肿相关不典型表现有关,结合组织病理不典型表现,提示有进展为蕈样肉芽肿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肤Rosai-Doffman病(CRDD)的皮损临床表现特征,结合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可提高CRDD的正确诊断.方法:收集14例CRD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特征并进行门类分型,对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4例CRDD患者的皮损表现可分为丘疹结节制(64.7%),浸润斑块型(5.9%)及肿瘤样型(29.4%)3种基本类型,无淋巴结增大等其他系统性病变.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为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内数量不一的S-100蛋白阳性大型组织细胞,伴大量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细胞胞质内常吞有数量多少不一的淋巴细胞.1例脉管内可见组织细胞.少数患者出现淋巴滤泡、纤维化及脂膜炎样和血管炎样组织病理形态.结论:CRDD皮损表现多种多样,3种基本皮损类型的分型方法能提高临床对CRDD诊断的皮损鉴别能力,结合组织病理改变和免疫表型可与多种皮肤病和皮肤肿瘤作鉴别.CRDD可复发,应作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类似肛周尖锐湿疣样损害的皮肤克罗恩病。患者男,19岁。因肛周皮损2年,加重伴腹泻半年。肛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中部可见大量淋巴组织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形成的结节样浸润。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皮肤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总结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320例Spitz样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20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79例,年龄0 ~ 65(12.5 ± 11.7)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其中,Spitz痣307例,不典型Spitz肿瘤(AST)8例,Spitz痣样黑素瘤(SM)5例。皮损多为单发,可见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边界均清楚。307例Spitz痣皮损以黑色(132例,43.0%)和红色(108例,35.1%)为主,多数色素均匀(262例,85.3%)且表面平滑(272例,88.6%)。Spitz痣存在特殊临床亚型,11例 (3.6%)发生在斑痣上,11例 (3.6%)呈簇发性,6例(2.0%)播散性,7例(2.3%)结节性,1例(0.3%)为瘢痕疙瘩样。Spitz痣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表皮内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123例,40.1%),真表皮交界处出现Kamino小体(74例,24.1%),痣细胞呈水平带状(177例,57.8%)及楔形分布(118例,38.4%),痣细胞巢周围出现裂隙(177例,57.8%),可见生理性核分裂象(117例,38.1%),核染色质均细腻。根据特殊组织病理表现,Spitz痣又分为色素性上皮样Spitz痣(9例,2.9%)、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13例,4.2%)、血管瘤样Spitz痣(8例,2.6%)、疣状Spitz痣(12例,3.9%)、黏液样Spitz痣(10例,3.3%)、晕痣样Spitz痣(4例,1.3%) 等。4例AST皮损为黑色,7例色素均匀,3例皮损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均有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均可见核分裂象(7例为2 ~ 6个/mm2),5例核染色质粗糙。3例SM皮损呈红色,4例色素不均匀,3例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黑素细胞呈Paget样扩散(3例),瘤细胞呈无极性浸润性生长且均未见成熟现象,均有明显异型性,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例, > 6个/mm2),核染色质均粗糙且核膜明显着色。结论 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Spitz痣的临床及病理亚型繁多,AST同时具有Spitz痣和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EH)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已确诊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16例患者中女8例,男8例;平均年龄(45.44±12.52)岁;病程3个月~20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至暗红色丘疹、结节,可伴瘙痒和糜烂,好发于头皮、耳部,其中发生在头部10例、耳部5例、外阴1例;皮损单发者5例,多发者11例。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具有典型的血管增生,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呈上皮样突向管腔,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上皮样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eyerson痣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6例Meyerson痣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7个月至28岁,中位年龄10.5岁。3例皮损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4例发生于先天性色素痣,2例发生于获得性色素痣。...  相似文献   

12.
Several variants of dermatofibroma have been described. They are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d by their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To review the mainfeaturesof these varia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skin biopsies and tissue excisions of dermatofibromasperformed in the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service at the Hospital Garcia de Orta between May 2007 and April 2012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at period, 192 dermatofibromas were diagnosed in 181 patients, the lesions being more common in women. Median age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48 years. The most common lesion site was the limbs (74% of patients). The histopathological types found were common fibrous histiocytoma (80%) and the aneurysmal (5.7%),hemosiderotic (5.7%), epithelioid (2.6%), cellular (2.1%), lipidized (2.1%), atrophic (1.0) and clear cell (0.5%) variant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various variants of dermatofibroma in terms of their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stinct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色素痣伴增生性结节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5—2019年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0例先天性色素痣伴增生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年龄2~45岁(平均15岁),9例增生性结节发生于婴儿,1例发生于成人。皮损位于四肢4例,头面部3例,躯干2例,躯干及四肢同时受累1例。临床表现为黑色斑片或斑块中出现1个或多个结节,6例增生性结节为多发,4例为单发,单个结节直径0.2~1.5 cm,仅1例出现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增生性结节内黑素细胞均存在成熟现象,核分裂象少,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坏死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痣细胞弥漫表达Melan-A,不表达或仅部分表达HMB45,Ki67增殖指数 < 5%。结论 先天性色素痣伴增生性结节可发生于四肢、头面部及躯干;临床表现为原先天性色素痣皮损上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理上增生性结节内黑素细胞可见成熟现象,免疫组化HMB45及Ki67染色有助于诊断,其预后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5年1月~2012年1月间断收治的21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男11例,女10例)。20岁前发病者13例(61.91%),(20~50)岁7例(33.33%),>50岁1例(4.76%),平均发病年龄18.36岁。皮损位于曝光部位,累及面部者10例(47.62%),累及颈部者9例(42.86%),累及上肢者19例(90.48%),累及下肢者7例(33.33%),累及躯干者6例(28.57%)。其中4例有家族史(占19.05%)。3例合并有系统疾病。组织病理资料分析均可见典型的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或消失。结论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20岁前发病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皮损位于暴露部位。组织学上以表皮角质层内典型的角化不全柱伴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或消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9--2012年经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5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皮肤鳞状细胞癌高峰发病年龄为70~89岁,皮损见于头面部27例(46.55%),外生殖器部位20例(34.48%),四肢9例(15.52%),躯干2例(3.45%)。临床上表现为结节隆起型27例,占46.55%,深在浸润型19例,占32.76%,溃疡型12例,占20.69%。组织病理表现为经典型51例,特殊类型7例(疣状型5例、腺性鳞癌1例、透明细胞型1例)。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曝光部位,应及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皮角的组织病理与临床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04例皮角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204例患者中,男88例,女116例,年龄(70.47 ± 14.76)岁,病程[M(P25,P75)]为6(6,24)个月。皮角单发201 例,多发3 例,共207个皮角,位于头面颈部163个(78.74%),躯干18个(8.70%),四肢26个(12.56%)。按皮角基底损害组织病理性质分类,良性皮角154个(74.40%),基底病变包括病毒疣129个,脂溢性角化病15个,内翻性毛囊角化病3个,毛鞘瘤皮角5个,化脓性肉芽肿1个和钙化上皮瘤1个;癌前皮角40个(19.32%),基底病变是光线性角化病;恶性皮角13个(6.28%),基底病变包括鲍恩病5个和鳞状细胞癌8个。癌前及恶性皮角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良性皮角(H = 4.05、3.16,均P < 0.01)。恶性皮角基底宽度大于癌前皮角及良性皮角(H = 2.74、3.49,P < 0.05、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0.73,P > 0.05)。癌前及恶性皮角高基比明显低于良性皮角(H = 4.06、3.72,均P < 0.01)。癌前皮角和恶性皮角基底红晕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 = 29.57、6.23,P < 0.01或0.05)。恶性皮角出血结痂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 = 4.89,P < 0.05)。结论 大部分皮角基底是良性病变,以病毒疣为主,癌前和恶性皮角约占1/4。男性、高龄、宽基底、低高基比、基底红晕、出血结痂可以作为早期识别恶性皮角基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郭芳  普文静  康晓静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3):133-134,13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5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例。结果 5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27例(46.6%),女性31例(53.4%),男女之比:1∶1.15;发病年龄(22~94)岁,平均57.5岁,其中≤40岁8例(13.8%),(40~60)岁23例(39.7%),≥60岁27例(46.5%);发病部位在皮肤42例(72.4%),黏膜16例(27.6%),其中25例(43.1%)原发部位在四肢,其中上肢7例,下肢18例;58例患者44例(75.9%)行手术治疗,其中19例(43.2%)术后联合放化疗;病理形态上肿瘤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点,且58例患者均经免疫组化确诊。结论该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多为中老年人,性别差异小,四肢皮肤为好发部位,其中下肢发病高于上肢;恶黑临床表现多样化,组织结构复杂,确诊主要依赖病理检查确诊,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000—2014年诊治的9例上皮样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34.5岁,就诊时平均病程8.3年。8例始发于肢端,表现为结节、溃疡及淋巴水肿。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可呈栅栏状排列,中央有坏死,肿瘤细胞共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6例患者皮损切除后原位复发,4例伴肺部转移。随访5例,其中2例死于肺转移。 结论 上皮样肉瘤切除后局部复发率高,容易发生淋巴结和肺部转移,发生肺部转移后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389例眼附属器占位性病变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组织来源和解剖部位来分析眼附属器增生性病变的组织结构和肿瘤分类。方法对389例眼附属器增生性病变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9例眼附属器病变中良性病变333例,占总例数的85.60%,恶性肿瘤56例,占总例数的14.40%,其中眼睑病变154例,占总例数的39.59%,眼眶病变组织189例,占总例数48.59%,眼球表面病变46例,占总例数11.92%。眼附属器恶性肿瘤前6位是:非霍奇金淋巴瘤26例,基底细胞癌7例,腺样囊腺癌7例。恶性黑色素瘤4例,泪腺腺癌4例,鳞状细胞痛4例。结论眼附属器病变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多样,本研究为临床和病理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