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杀行为是危害健康的社会公共问题,也是大学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杀意念是自杀潜在的危险因素[1-2].因此,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自杀率显著高于同龄的非大学生人口,而家庭环境因素[3]、抑郁情绪[4 ]等均与自杀意念相关.该研究拟在了解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流行现况的基础上,探讨曾经的自杀、自伤行为以及家庭环境、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共同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大学生群体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和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袁爱娣 《中国校医》2004,18(3):239-241
自杀行为是一种在特定的心理状态支配下的反常行为,从心理矛盾开始到自杀意念的形成,最后演进到自杀行为的发生.关于自杀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50~60年代,全球40亿人口中,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自杀;近年来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者约50万人.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百分数是相同的,揭示自杀未遂与自杀意念这两者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1].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正念认知疗法干预在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自杀意念中的影响进行调查。方法: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42例抑郁症患者为调查样本,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人数相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正念认知疗法干预,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自杀意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0.55,P>0.05);干预后患者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t=4.18,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杀意念评估无统计学差异(t=0.69,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杀意念低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t=4.68,P<0.05)。结论:正念认知干预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情绪,降低患者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4.
李永山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39-94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或发展为心理疾病,严重的可导致自杀。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学生高于一般大学学生;自杀已成为20~30岁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1]。事实表明,许多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常常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心理危机管理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1国外学…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一-三年级488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高度负性生活事件中可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且没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自杀意念。心理症状严重且有精神质的大学生即使没有负性生活事件的诱发,也可产生自杀意念。结论 心理症状、精神质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尹璐 《中国校医》2009,23(4):388-390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南京师范大学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3.4%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在对生活满意程度、对自我心理素质评价、接受心理医生帮助和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上,有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无自杀意念者在负性生活事件的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针对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特点,提早进行自杀预防,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7.
自杀为中国意外伤害死亡的重要死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列为我国公共卫生第4位重要问题[1].自杀意念是采取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是导致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也是自杀行为干预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于2010年7月调查浙江省杭州市某高校1045名后勤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其自杀意念的特点,探讨其与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拟为高校后勤员工自杀危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育和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蚌埠地区抽取在校大中学生7104名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过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8.4,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0.3。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198名自杀未遂者中,自杀次数为1次的占67.2;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有59.1的为放弃;17.1的学生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达50~74,9.6的青少年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75。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习阶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躯体亚健康状况、心理亚健康状况、焦虑、抑郁状况以及述情障碍等9个因素;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状况、焦虑、抑郁以及述情障碍等6个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针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降低青少年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永华  邵建波  丁树刚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09-2311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杀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医学现象,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自杀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杀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而15~34岁的青年自杀已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自杀已成为18~20岁青少年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高考或是求职阶段,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如不能及时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往往会走上一死了之的极端。造成如此高的自杀死亡率,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为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预警和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在天津市某高校取样,调查2013—2020年共31 596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统计相关数据。  结果  2013—2020年天津市某高校被调查群体中报告自杀意念的大一新生共1 349名,自杀意念发生率变化范围是2.60%~6.18%(总的年平均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27%),其中不同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一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城市4.11%,农村4.74%;独生子女4.10%,非独生子女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1,4.38,P值均 < 0.01);近5年通过深度风险访谈获知,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中有自杀方式的人数所占比例范围为17.09%~33.73%(有自杀方式人数总的年平均占比为24.84%);为了更进一步区分有无自杀意念与有无自杀方式的大学生,对此群体引入脑象图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差异明显。  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有无自杀意念的筛查,并区分有无自杀方式人群的风险,为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大千世界中,有人却感到无立足之地。 一位芳龄二十三岁的少妇,生活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她痛苦、绝望,她感到“别无它途,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而唯一留恋的是她心爱的丈夫。 什么原因使她产生了自杀的意念?又是什么原因使她摆脱了死神的追逐? 请看用心理干预方法挽救一位自杀危机者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特点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高校教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4所本科院校的2 246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压力和自杀意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总分为50.81±16.30;女性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总分(51.88±16.65)高于男性青年教师(49.77±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P0.05);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学历、职称、学科、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校青年教师有自杀意念者检出率为5.92%;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高、中、低工作压力组有自杀意念者检出率分别为8.68%,5.48%,3.60%,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3,P0.01)。结论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及自杀意念问题,尤其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时,应重视工作压力的疏导与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心理危机中自杀的危险程度,为基层心理医生预防自杀提供实用和有效的辅助软件。方法研制由4个国际通用的自杀评估量表和1个自杀行为观察他评量表模块构成的心理危机评估体系,并设有1项干预模块引导使用者进行专业干预。结果软件能快速给出测评结果并自动显示危险程度和处理意见;对超过中等危险度的数据,能给予屏显和声响2种方式报警。经对680名大学生进行自杀意念筛选,有较高的特异性。对30例有自杀意念者进行测评表明,自评量表评分与他评量表中相对应因子分呈明显正相关,r为0.55~0.72(P0.05,P0.01)。对113例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测评,软件测评的自杀意念阳性率为53.5%,明显高于访谈测评结果(34.5%)(P0.01)。结论软件设计合理,可以对自杀意念作出较准确的评估,对专业化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了解天津市在校大学生自杀和心理控制源现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天津市l 162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尝试的流行状况,采用Levenson's多维度心理控制源量表(IPC量表)评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分布状况.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尝试的发生率分别为29.5%,6.4%和2.1%;多维度心理控制源3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内控性、机遇、有势力的他人(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心理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心理控制源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独立影响因素,内控性得分高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保护因素,而机遇、有势力他人得分高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势力他人得分高是自杀计划的危险因素;心理健康状况差是自杀尝试的唯一重要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尝试的发生率较高.预防大学生自杀要着重考虑加强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内控性心理控制源,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是生理和心理经历最具挑战的时期之一.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限制,该群体对死亡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虽然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有所下降,但自杀仍是我国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实施前强有力的预测因素[2].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的产生是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变化过程,排除与生理因素有关的影响外,与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3].本研究于2015年6月抽取南昌市5所高中高一、高二的884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杀意念发生特征,探究自杀意念与其他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早期识别和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遭遇负性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以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974名,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果在974名大学生中,138人曾有过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因其貌不扬而被歧视(OR=3.365),曾遭受暴力(OR=2.988),单亲家庭(OR=2.965),有饮酒、吸烟或药物依赖(OR=1.827)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关系融洽(OR=0.618)和大学生具有自信心(OR=0.390)是预防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学生遭遇负性事件后可能产生自杀意念,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了解在校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对自杀的态度现状,探讨自杀意念产生的原因,为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90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737份。并对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16.96%的学生对于身边流露出自杀念头的人会设法寻求他人帮助;33.3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有青少年心理热线;24.5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69.74%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压力承受能力、家庭支持、睡眠质量、人际关系和朋友的支持、家族遗传史、学习压力、恋爱以及家庭成员病重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自杀问题不容忽视,应以学校为基础开展综合性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降低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浙南山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为山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丽水市1所普通高校的2 346名浙南山区本科生进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调查,并对该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浙南山区大学生中最近1 a内有自杀意念者占10.1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结构模型较理想,共抽取绝望、乐观、自杀、睡眠及掩饰5个因子;除掩饰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及条目均与SDS、SCL-90聚合度良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83,重测信度为0.86;SIOSS筛检的敏感性、特异性及Kappa系数分别为100%,97.09%及0.95。结论浙南山区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不良有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16PF)对江西省1 010名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16PF量表中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自律性、X2、X5、X6等因子上,有自杀意念组的得分要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或p<0.01);在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X1等因子上,有自杀意念组的得分要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或p<0.01)。结论大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极其重要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目前,关于自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自杀成因、自杀风险评估、预警等级等[1]。然而,如何找到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因素,从而对有潜在自杀风险的大学生进行有效预防与干预,进而降低自杀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