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并与同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以及在显示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中的优越性.术前以容积再现法及最大密度投影法等做图像三维重建处理,并模拟手术人路.结果 52例患者中共检出56个动脉瘤,CTA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术中所见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度、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符.结论 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比较两种检查的结果.[结果]11例SAH患者其CTA和DSA均未见异常.37例CTA和DSA结果存在异常患者中,CTA发现37个动脉瘤,DSA发现38个(2例多发性动脉瘤),CTA遗漏2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1.7%.[结论]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所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技术,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其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38例患者中,CTA发现33例39个动脉瘤,其中28例为单发,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个、后交通支动脉瘤10个、大脑前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6个、基底动脉2个、颈内动脉3个。DSA共发现动脉瘤37个,30例与CTA诊断相同。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快速、安全、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T核磁血管成像(MR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8例,脑动脉畸形2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4例,脑动脉畸形2例,且瘤体的大小存在差异;脑动脉狭窄或闭塞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21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26例,血管狭窄的程度也不一致。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检查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3T核磁血管成像技术均为无创性血管检查,CTA对于脑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但颅底位置容易漏诊。MRA对于过小动脉瘤容易漏诊;CTA对钙化和软斑块显示比较好,M RA可以较好的显示血流方向以及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2例P2后段大脑后动脉瘤直接近端夹闭载瘤动脉手术,探讨P2后段大脑后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例患者均行头颅CT、MR及CTA检查,其中1例行MRA,另1例行DSA检查,诊断明确。手术采用颞下入路近端夹闭载瘤动脉。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载瘤动脉。术后CT及CTA复查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结论经颞下入路直接夹闭载瘤动脉是治疗大脑后动脉P2后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75例经头颅CT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分别进行CTA和3D-DSA检查.对比CTA与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及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75例患者中共确诊动脉瘤69例,动脉瘤数目为83个.3D-DSA动脉瘤确诊率为100.0%(83/83),假阴性率为0;CTA动脉瘤确诊率为86.7%(72/83),假阴性率为13.3%(11/83).3D-DSA与CTA对于动脉瘤的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8,P<0.01).3D-DSA与CTA对于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1,P<0.01).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3D-DSA诊断动脉瘤具有金标准的地位,特别是在显露小动脉瘤、瘤颈及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可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应用表面遮盖、最大密度投影等重建技术,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得到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4例患者确诊为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3D—CTA可以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将3D—CTA与DSA检查测量的瘤体及瘤颈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治疗23例,介入栓塞治疗7例。结论 16排螺旋3D—CTA图像质量高,可作为SAH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DSA可作为必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在CT血管造影(CTA)指导下急诊手术治疗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Hunt-Hess高分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均行CT和CTA检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颈,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17例,轻残10例,重残3例,死亡4例。结论在紧急情况下CTA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要影像学方法。对于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应该积极手术治疗,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1年11月60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DSA检测,以DSA为诊断标准,采用双肓法评估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及与DSA检出动脉瘤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颈宽度,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60例患者中,49例经DSA检查出51个动脉瘤,50例经CTA检出51个动脉瘤,以DSA诊断为金标准,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7.8%,准确度为98.0%,2种诊断方法在检出动脉瘤的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瘤颈宽度为(3.6± 1.9) mm,DSA为(3.3±2.1) 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的首选方法,但仍不能完全替代DSA.  相似文献   

10.
赵连松 《医疗装备》2019,(23):34-3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结果显示,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中,脑血管瘤40例,非脑血管瘤30例。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瘤的准确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有效诊断脑动脉瘤,且属于无创操作。  相似文献   

11.
毛崇梅  衣玲  李胜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433-1436
目的探讨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9例,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及三维重建(3D-DSA)。之前全部病例行3D-CTA、21例病例行MR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以3D-DSA及脑外科术中检查为标准,比较3D-DSA与3D-CTA、MRA之间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载瘤动脉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瘤颈及其与载瘤血管关系及穿支情况等方面信息的区别。结果 SAH患者资料共29例,其中28例共患有动脉瘤38个,阴性1个。CTA和DSA/3D-DSA各检出27例37个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数目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18例动脉瘤,漏诊3例。结论 CTA/3D-CTA和DSA/3D-DSA二者检出动脉瘤的数目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A/3D-DSA在与载瘤动脉关系、动脉瘤上有无穿支方面优于CTA/3D-CTA及MR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其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50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前瞻性分析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结果 CTA检查50例患者,检出43例脑动脉瘤,共46个病灶,采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以及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50例患者中DSA检查最后确诊为脑动脉瘤42例,共45个病灶,其中3例为多发(2个病灶),有8例结果为阴性,其中7例与CTA结果相符.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在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D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灵敏度高,在显示脑动脉瘤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DS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对比剂(370mgI/mL)100mL,注射速率2.5~4.0mL/s,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结果 158例患者,154例阳性,发现176个动脉瘤;4例CTA阴性。动脉瘤最小直径2.0mm,最大直径27mm。结论 16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CTA及三维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三维CTA及三维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探讨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在27例疑似患者中有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28个。三维CTA及三维DSA动脉瘤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P>0.05)。三维CTA对检出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空间关系,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清楚、准确。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三维CTA和三维DSA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可为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总结开颅手术夹闭治疗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开颅手术夹闭治疗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12例。结果8例开颅手术夹闭治疗患者中,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不全闭塞1例,早期死亡1例,2例夹闭术后再破裂出血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完全闭塞。12例m管内栓塞治疗患者中,9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不全闭塞,其中8例随访6个月至3年,均痊愈,遗留轻度偏瘫2例及动眼神经麻痹1例;1例正在随访中。结论根据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综合应用各种处理手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安全闭塞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在基层医院中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诊治资料.CT血管造影(CTA)脑血管三维重建发现61例共64枚动脉瘤04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30例共33枚.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转院治疗3例.其余19例动脉瘤患者予以保守治疗.结果 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治愈18例,继发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梗死而死亡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患者中死亡2例.转院治疗3例随访死亡1例.保守治疗19例患者中随访死亡8例.结论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选择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64排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以下简称CTA)对于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所起到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在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当中就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当中择取100名,对其行以CTA扫描检测,借助软件进行处理,获得MIP图像、MPR图像、CPR图像和VR图像,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以及具体情况。结果:在100名患者当中,有动脉瘤患者91名,其中包括单发动脉瘤患者71名(其中包括颈内动脉瘤患者19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4名、后交通动脉瘤10名、大脑前动脉瘤8名、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2名、大脑后动脉瘤患者3名、基底动脉-右椎动脉瘤患者5名)、多发动脉瘤患者20名。结论:在临床当中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对其行以CTA扫描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确诊,而且还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创伤,因此拥有非常理想的临床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T诊断分析出CTA是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并使这种检查方法得以推广。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的5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8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者狭窄10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2例,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7例。其余3例未见明显血管狭窄或者闭塞。讨论CTA对于颈动脉、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及颅内多种血管性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和意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运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59个,其中6例患者为多发;后交通动脉瘤31个,前交通动脉瘤16个,基底动脉瘤9个,前动脉动脉瘤3个。59个动脉瘤呈囊状41个,梭形5个,不规则形13个。动脉瘤平均直径为7.2 mm,瘤体大小平均为6.5 mm,瘤颈平均宽度为4.1 mm。29例患者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能准确提供关于脑动脉瘤的信息,指导外科手术夹闭及栓塞治疗,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特殊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45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结果 9例患者经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合并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的0.2%(9/4552);其中5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重残1例,中残1例,3例痊愈;另外4例病情危重或家属拒绝,未行颅内动脉瘤特殊处理,均死亡.结论 对于颅脑外伤后出现广泛而大量的纵裂池、鞍上池、环池等部位的蛛网膜下隙出血,不能用外伤所解释时,应考虑颅脑外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可能;头颅CTA或DSA检查是诊断合并存在的动脉瘤的有效手段;及时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提高此类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