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急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其处理原则除病因治疗外,主要为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外率,预防栓塞事件。普罗帕酮(又称心律平)为IC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应用于房颤的复律,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心律平静脉用药和口服用药转复急性房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3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24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明显低于对照组11例(36.7%)(P<0.05).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8例(17.8%),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40.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胡海东 《海南医学》2012,23(21):26-27
目的对比观察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风险。方法将210例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A(持续性房颤患者)、B(阵发性房颤患者)、C(非房颤患者)三组,分析脑卒中患病率与房颤患者年龄的关系以及比较三组患者高血压患病例数、总胆固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老年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P<0.05),各年龄段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房颤组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方面与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均可导致脑内血管的栓塞及梗死,通常病势凶险,临场上应予以重视,应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这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急性心梗(AMI)合并房颤(AF)的防治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5例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对照组:不服药或未能按医嘱服药。结果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治疗的7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入院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确定有无房颤及类型。随访出院结局和3个月预后。将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分别与无房颤组及合并持续性房颤组对比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 ①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P<0.001),患者严重神经功能受损比例更高(P=0.002)。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均P<0.05)。合并阵发性房颤是出院结局及出院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190(1.111,4.316)、3.399(1.701,6.791)。②合并阵发性房颤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相比,患心脏瓣膜性疾病的比例更低(P<0.001),住院期间病情明显缓解比例更高(P=0.017)。 结论 合并阵发性房颤相比无房颤患者起病时病情重、伴发疾病更多;相比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仅心脏瓣膜性疾病比例更低;相比于无房颤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及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EnSite3000指导下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2月期间30例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26例,合并房早、房速和?或房扑的12例;持续性房颤4例,在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22例(73.3%)为1次手术成功;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手术6月后未再出现房颤,但反复发作阵发性房扑和/或房速,其中1例因发作频繁于术后半年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未再复发,余3例患者继续服药观察;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2例于术后3~6月内转复为窦性心律,但1年随访时心电图检查考虑为左房房扑,其余2例一直未能转复。共发生2例并发症(6.67%)。结论 EnSite 3000三维标测技术通过构建心脏三维模型,立体直观展示了心脏结构,并可直观显示心律失常起源点、激动顺序及关键部位,提高了房颤消融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与室颤相比,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但也绝非良性状态。房颤可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或使原有心脏病症状加重,还增加了中风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相当比例的持续性房颤是由阵发性房颤转变而来。如何控制阵发性房颤使其维持窦性心律,对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就20例口服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作一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崔琪琼  张薇 《医学综述》2002,8(10):589-590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新近的房颤防治指南建议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三类 ,阵发性房颤 (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 ,PAF)约占初诊房颤患者的35 %~ 4 5 %。本文仅将PAF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阵发性房颤的治疗通常应考虑 3个方面 :①预防房颤发作 ,长期维持窦律。②控制发作时的心室率。③预防相关的合并症如卒中、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等。随着对房颤诱发的电生理重构、结构重构和机械重构研究的进展 ,尽早复律并维持已成共识 ,目前对于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选择较多 ,非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症状的发生特性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方法经24 h Holter监测确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分析其症状的有无及发生比率。经倍他乐克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Holter监测,分析房颤症状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阵发性房颤症状的有无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55例(55%)为无症状房颤发作,45例为有症状房颤发作。经倍他乐克治疗后,45例有症状房颤患者中28例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6例为窦性心律,12例为无症状房颤;在55例无症状房颤患者中,31例仍为无症状房颤发作。房颤的症状与年龄、性别有关,年轻女性更易产生症状(P<0.05),与心室率及心率差值呈正相关(P<0.01),与左房内径呈负相关(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倍他乐克既可以减少房颤患者的症状,又可减少无症状房颤的发作。年轻女性、心室率快、心率差值大者更易产生症状,左房内径大者不易产生症状。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6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志坚 《吉林医学》2010,31(10):1376-137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1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缬沙坦治疗。观察治疗12个月中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转化为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转复率和永久性房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症状的发生特性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方法 经24 h Holter监测确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分析其症状的有无及发生比率.经倍他乐克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Holter监测,分析房颤症状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阵发性房颤症状的有无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55例(55%)为无症状房颤发作,45例为有症状房颤发作.经倍他乐克治疗后,45例有症状房颤患者中28例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6例为窦性心律,12例为无症状房颤;在55例无症状房颤患者中,31例仍为无症状房颤发作.房颤的症状与年龄、性别有关,年轻女性更易产生症状(P<0.05),与心室率及心率差值呈正相关(P<0.01),与左房内径呈负相关(P<0.01).结论 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倍他乐克既可以减少房颤患者的症状,又可减少无症状房颤的发作.年轻女性、心室率快、心率差值大者更易产生症状,左房内径大者不易产生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特发性心房颤动(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IAF)不同阶段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变化,探讨MMP-9与IAF演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IAF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患者各25例,4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四组人群的MMP-9水平.结果 IAF患者的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患者的MMP-9水平呈依次递增的趋势(P<0.05).结论 MMP-9水平升高可能是房颤发生的机制之一,且与阵发性房颤向永久性房颤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其治疗药物种类较多,并且房颤复律后易于复发。现本文用洋地黄胺碘酮联合治疗35例转复后复发的房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的8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125在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642例房颤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房颤患者根据阵发/持续房颤分为2组,比较临床资料(年龄、性别、BMI、房颤病程、左房内径、射血分数、BNP、肝肾功能、CHA2DS2-VASc评分、CA-125等),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的CA-125水平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是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A-125可能是持续性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人群中多见,并随年龄而增加。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阵发性房颤多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持续性房颤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我院1990年1月~1996年8月间共收治诊断为房颤患者100例,就其发病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近的房颤防治指南建议将其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 久性房颤3型。阵发性房颤(PAF)约占初诊房颤患者的 35%-45%,PAF的治疗通常应考虑3个方面:①预防房颤 发作,长期维持窦律。②控制发作时的心室率。③预防相关 的并发症如卒中、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等。本文分析了我院62 例应用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预防PAF发作的疗效和安全 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房颤的主要危謇是什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美国大约有220万人患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伴有不同程度心肺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对这类人群在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中要慎重选择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我院地处煤炭产区,从事煤炭生产的人员较多,阵发性房颤临床较为常见。我们对此类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房性心律失常,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在6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高达5%。根据其发病时间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但不超过2~3周)和持续性房颤(即超过上述时间)。持续性房颤可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且其症状主要来自房颤的反复发作。因此对阵发性房颤的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且房颤及其相关并发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近年来房颤的外科治疗在微创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精进和手术设备的不断创新,房颤的外科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患有心脏器质性病变,需要接受心脏手术的永久或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同期接受外科房颤消融,孤立性房颤目前也可以通过微创方法治疗。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杂交消融和机器人手术,特别是对于持续性房颤和持续的孤立性房颤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