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骨纤维结构不良较少见组织像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孝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1):60-60,I015
患儿男性,9岁。右大腿包块伴间歇性疼痛1年余,外伤后疼痛加重伴活动受限6小时。X线示右股骨下端干骺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呈分房状,见骨折线,未见钙化(图1)。临床诊断:右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手术见病变处为一空腔,内有少量黏液和一条形组织,行刮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溶骨型骨巨细胞瘤x射线误诊为溶骨性骨肉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原因。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溶骨型骨巨细胞瘤的X射线表现及临床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结论 结合临床体征和X射线表现,可以在术前对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作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右肩胛骨神经鞘瘤1例报道丁忠平黄跟东(南昌市三三四医院,南昌330024)1病例报告患者,男41岁,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肩背部硬性包块,无不适,未治疗。入院前1月摄胸片时,发现右肩胛下角处溶骨性改变,复加右肩胛骨切线位片,提示:骨巨细胞瘤?于199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特点和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颌骨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及X线资料,并作了对照研究。结果:颌骨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边界清,无硬化缘,病变区除残留骨外呈均质性,牙槽突骨质破坏及牙根尖骨质吸收。结论: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X线检查对颌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以主诉“右小腿肿痛伴活动受限3天”入院,病程中无恶心,呕吐及明显体重减轻。查体:右胫骨近端外侧明显肿胀,肤色略红,压痛(+),触之无波动感、搏动感及活动感,皮温较健侧略高,X线片示右侧胫骨平台外侧骨质破坏,边缘不清,腓骨头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图1A)。穿刺病理见少许单核细胞及多核细胞,考虑为骨巨细胞瘤。诊断:右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于2013年1月29日行右胫骨近端肿物切除、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图1B)。组织病理结果符合侵袭性骨巨细胞瘤。术后患者未行相关预防复发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17岁,右膝关节疼痛1个月余,加重1周。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未重视,自行给予局部应用药膏贴敷,疼痛未缓解。体检:右膝关节外侧局部按压痛阳性,未触及明显肿物,局部皮温正常,无血管扩张。X线平片表现:右侧股骨远端见偏心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不清,周围骨皮质变薄(图1)。CT表现:右侧股骨远端见偏心性溶骨性破坏,边界模糊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骨质破坏以偏心性、膨胀性、囊样为多(11例);其次为偏一侧性溶骨性破坏(3例)。(2)少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不同形态的分隔(5例)。(3)发生于椎体的骨巨细胞瘤以侵犯单个椎体多见(7例);部分病例椎体附件亦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3例)。(4)椎体病理骨折导致椎体压缩变扁或楔形变2例。(5)软组织肿块影6例。(6)MRI的典型表现为T1WI为中等或偏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病例2(图2)     
[病历简介] 患者男,30岁。左小腿上端肿胀,疼痛1年。 [X线检查] 左胫骨上端骨质膨胀性增粗,病变大小为8.5×8.5厘米。病变区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泡沫状透亮区和骨性间隔,骨皮质变簿。胫骨关节面尚好(图2)。X线诊断:左胫骨近端巨细胞瘤。 [病理诊断] 巨细胞瘤无恶变。 [解释] 骨巨细胞瘤是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多发生在20~30岁青年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生长缓慢。好发于长管状骨的骨端,如胫骨上端、股骨下段。X线表观为甲房或多房(泡沫状)骨质破坏,患骨膨胀增粗变形,骨皮质变薄,不伴骨膜反应。如肿瘤迅速增大出观溶骨性破坏,应考虑恶变  相似文献   

9.
<正>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右胫骨远端疼痛、活动后逐渐加重1+年”于2019年7月26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患者自诉2018年5月于院外诊断右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行右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刮除灭活植骨术,术后手术切口正常愈合,胫骨远端疼痛持续存在,术后共注射地舒单抗4支(120μg/支)。入院前我院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原发性、溶骨性骨肿瘤,侵袭性较强。多发生于青壮年,病灶多位于骨骺端,且多为单发病灶;多中心发生率低。患者通常更年轻,多见于女性和骨骼未成熟患者。骨巨细胞瘤治疗方案选择存在困难和争议,本研究对骨巨细胞瘤复发前后Annexin A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Annexin A1与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X线、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对比分析。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X线表现为长管状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多薄而完整,其间可见骨间隔,典型者构成皂泡样改变。CT扫描显示大多数骨壳并不完整,肿瘤内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溶骨性巨细胞瘤呈溶骨性改变,多无完整的骨壳和骨间隔,肿瘤的边缘残留的骨壳仍保留膨胀的特征,并可看到和骨壳缺损区相一致的软组织肿块。CT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内有无出血、破坏、钙化等内部结构。肿瘤呈膨胀性破坏,T1WI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强度,T2WI呈混杂信号,有些区域呈高信号,为液化、坏死或出血。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结合CT、MRI可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金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201-320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66例经病理确诊的骨巨细胞瘤进行归纳、总结,回顾性分析其放射、CT及部分MRI的影像学特点,并与同影异病的相关疾病进行鉴别与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在15~58岁之间,发病部位为四肢长骨55例,骶骨10例,胸椎1例;骨质破坏区呈典型的肥皂泡样骨质破坏者为13例,而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者为53例。结论骺板软骨已闭合应作为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条件之一;发生在四肢长骨骨端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软骨母细胞瘤、骨囊肿相鉴别;发生在骶骨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发生在胸椎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血管瘤、骨转移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材料与方法:综合分析16例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全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压痛。四肢长骨的骨端,表现为偏心生长,椭圆形骨破坏,皂泡状影及骨包壳。结论:皂泡影及骨包壳是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征。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报告 男,26岁.因双膝部疼痛3 a,肋骨骨巨细胞瘤术后20 d于2003-01-06入院.3 a前出现双膝疼痛,未在意.2 a前疼痛加重,下蹲需双手帮助,曾按风湿予以中药治疗,无缓解.1 a前左膝疼痛加重,于外院行膝部CT检查,未见异常,长期口服止疼药.1个月前出现右胸壁疼痛,外院CT示第5、9肋骨骨肿瘤.2002-12-13行肋骨肿瘤切除,术后病理为骨巨细胞瘤(右第5、9肋骨).3 d前翻身活动引起右胸壁疼痛,伴反应迟钝、少语等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病例男,28岁,因咳嗽来我科拍胸片。胸片示左肺门处可见一高密度影,大小约3cm×3.2cm,密度均匀,边缘尚清。右肺未见明显异常现象,心膈未见异常。X线胸片诊断为:左肺门良性肿块。CT示:左侧第五肋骨头处可见一约3.1cm×3.3cm的块影,其内靠前及外侧可见多个囊性低密度影,CT值33Hu,骨皮质变薄,局部软组织未见肿胀,两肺叶未见明显异常,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胸部CT诊断:左侧第五肋骨头骨巨细胞瘤。病理:发现瘤体内可见多个大小一致的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病理结果:良性骨巨细胞瘤。讨论骨巨细胞瘤好…  相似文献   

17.
示教片活页     
男患,39岁,腰骶部疼痛半年,骶尾部触痛,双下肢肌力正常。CT揭示:骶骨肿瘤。MRI所见:骶3~尾2椎体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影,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肿块侵犯骶管并向后部臀肌内发展。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到中度强化,并可显示内部更低信号区。手术所见:骶2远端肿瘤侵犯椎管,骶3神经与肿瘤粘连,骶髂关节以远骨质、骨体均破坏,骶3椎体部分破坏。病理:“骶尾骨”骨巨细胞瘤,大小13cm×5cm×10cm,质地骨性,切面黑褐色。分析:由于本例骨巨细胞瘤发生部位比较特殊,因此需与…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为常见的骨肿瘤,多见于股骨下端,腔骨上端和侥骨下端,文献统计约占6O~67.3%,而发生于脊椎的巨细胞瘤较少见。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有3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性,34岁,颈部不适3年,近8个月来常有肩部和颈背部疼痛,最近10天来感双手麻木,而于92年8月15日入院。查体:上肢各关节活动可,双上肢感觉减退,颈3有明显压痛及扣击痛。X线表现:颈椎正、侧及左、右斜位片示:颈2、3椎间隙消失,颈3椎体呈溶骨性破坏,椎体变形,破坏区向后侵及椎弓根。破坏的椎体中有不完全性骨峪,椎间孔变窄,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5例经病理证实的溶骨型骨巨细胞瘤。本瘤好发于长管骨,呈溶骨性破坏,病变区内无其他组织及结构,病变边缘无硬化,皮质变薄,界限清,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少数病例病变区内有细条分隔,界限模糊,皮质破坏伴轻度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文内讨论了病理与临床,X线关系,发生率及诊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回顾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10例骨巨细胞瘤:单发性9例,分别为脊椎4例,颅面骨2例,掌骨、趾骨、下颌骨各1例;多发性1例,发生于髌骨和胫腓骨。(2)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邻近器官受压、推移。结论 CT扫描对少见部分骨巨细胞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征象,尤其对于发生于脊椎、颅骨者。CT是诊断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