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旭峰  戴维  郁保生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53-1055,107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某些关键字词在全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反”字就属于这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为了透彻了解该字在书中的含义及作用,更加精准地领悟这一经典著作,掌握辨证论治的关键,本文在全面分析《伤寒论》398条原文的基础上,总结了书中出现的所有“反”字,整理出了所有含该字的条文及其在各个篇章的分布,然后依据其含义与作用的不同,将之大致归纳为5类并且列举了某些有代表性的条文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京伟  李丹 《中医研究》2004,17(5):19-19,21
针灸在<伤寒论>的治疗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有关论述针灸的条文36条,涉及辨证、预防、治疗、误治、救逆、预后等方面,有许多卓越的见解,是仲景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李佑富 《光明中医》2000,15(1):17-19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甚者从治”,“从者反治”,概括了反治法的定义,并具体指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客观地认识了寒热和虚实两对性质相反而症状疑似的证候,最早最具体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垂范千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历史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①解释书名,交待卷数;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③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④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5.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前三类发黄中,它们同具有瘀热在里和邪热伤及血分的特点.而寒湿发黄是寒湿与瘀,伤及血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治咳特色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赛美 《新中医》2006,38(8):5-7
对《伤寒论》中治咳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运用规律进行探讨。认为六经皆有咳喘,病位在肺、与脏腑、八纲、六淫相关,辨治以祛邪为首务,组方主从重制化。联系《伤寒论》方证,提出了临证治疗的四个要点和十个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从八纲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的双向调治法表里双解、寒热并治、虚实兼顾、阴阳双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田建中 《中医研究》2006,19(4):18-19
1吐法的适应证宋本《伤寒论》“辨可吐第十九”一节,有五条关于吐法的内容,即———一、大法,春宜吐。二、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三、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四、宿食,在上脘  相似文献   

10.
“气反”治则 ,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的论述 ,亦即病情出现病“本”在此 ,而病“标”在彼者 ,按中医治病救本治则 ,针对病本进行治疗 ,而不是对症处理 ,就是属于《内经》“气反”治法的范畴。《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气反” ,但六经病证治中却包含了许多“气反”治法运用的实例 ,现分析《伤寒论》中“气反”治法运用的条文 ,揭示其临床运用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理解。1 宣上通下 ,下病上治《伤寒论》原文 44条指出 :“太…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灸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敬青 《中医杂志》2007,48(2):182-183
《伤寒论》中对灸法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重视脉象,辨证施灸。(2)回阳救逆,急症用灸。(3)温阳消阴,虚寒宜灸。(4)治病求因,以热治热。(5)灸药结合,各取所长。(6)强调禁忌,谨防火逆。  相似文献   

12.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10余次)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胃气的弱)作为疾病发展(传变)和转归(预后)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1 太阳受邪责在营卫 <伤寒论>认为"脾胃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肝肾之阴",是六经发病的内在根据. "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尚论篇>).病邪外袭,必犯太阳,营卫首当其冲,营卫失调而罹病.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伤寒论》辨证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思维。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深刻地认识到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辨证关系,即无论任何疾病,其病机实质的变化必然透过现象反映于外;“症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病机则是“证”的高度概括,是辨证施治的根本。通过辨证、立方遣药以实施治病求本的宗旨。兹就其辨证思维方式浅谈如下,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4.
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5.
冯静克 《中医研究》2006,19(5):13-15
寒热错杂证,即寒证和热证交错,同时出现的病证。在《伤寒论》中主要分为上热下寒,表热里寒,表寒里热,寒热夹杂等证,现将《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及其辨证治疗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伤寒论>方剂组成及临床运用,对寒热、攻补药物并用、表里一方同治的规律进行研讨.从中提示<伤寒论>用药组方严谨,对临床理法方药一致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伤寒论>舌诊的有关内容,主要从舌苔、舌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舌诊在临证中的应用.通过舌苔、舌质的变化,来说明疾病之寒热、虚实、表里及阴阳归属,从而予以辨证论治.对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下利,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伤寒论>中对下利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下利的条文达93条之多,其中有证有方者53条,有关治利方剂36首,为下利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后世奉之为圭臬.笔者通过对相关条文的复习,试图以病机为经、方药为纬,对下利的辨证论治作如下探讨,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崔锡章 《中医杂志》2006,47(5):388-390
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对中医理论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在古医籍词义发展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书中某些医学术语的意义由特定义向一般义以及由一词多义向词义单一转变的两大突出特点对于医经的临床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使著作内容明确,易读易懂;使医者便于掌握,不出歧义与理解错误.  相似文献   

20.
喻氏名昌,字嘉言,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生于明万历己丑年,历经明清两朝,被誉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年幼即聪颖过人,成年后博览群书,自负不凡,中年入仕而不得志,遂剃度入佛门,自此奋力攻医,后还俗"自禅而之医",在江西新建、靖安一带行医,名闻乡里,求治者甚众.晚年定居于江苏常熟,医术专精,冠绝一时.因新建又名西昌,故喻氏晚号西昌老人,年八十而殁.喻氏晚年认为著书教人,功在万里,故勤于著书立说,教授门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