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早期面体针疗法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急救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超早期面体针疗法,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苏醒率及苏醒时间,同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及疗程结束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评分情况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苏醒率及苏醒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 0.05),同时观察组GCS评分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均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NSE浓度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 0.05),同时观察组NSE浓度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均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超早期面体针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具有脑保护作用,可有效发挥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感觉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催醒的有效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85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0例。两组给予维持生命机能、防止继发性脑损害及防治并发症、促醒药和神经营养药及高压氧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感觉刺激疗法。催醒效果按格拉斯哥(Glasgow comascaie。GC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感觉刺激疗法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促醒的临床疗效、垴短昏迷时间、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PCT水平高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动态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第1、2、3、5、7天的血清PCT水平。分析两组PCT水平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并比较重症监护室(ICU)内感染率、28 d死亡率。结果:入院第1、2、3、5天观察组PC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P0.05)呈正相关,与GCS评分(P0.05)呈负相关;观察组ICU内感染率97.2%、28 d死亡率4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30.6%(P0.05)。结论:PCT水平较高的患者易出现各种感染且预后不良,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能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04年-2014年我院确诊并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单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治疗及ARDS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低于对照组96.67%;治疗后,对照组Glasgow昏迷评分(GCS)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积极预防和控制ARDS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改善GCS评分的关键,因而应对ARDS进行早期诊断,并予以关注,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罗从刚  黄洪 《新中医》2011,(8):28-30
目的:探讨气血经络理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I】盏床治疗和常规的预防性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在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早期康复治疗(小脑顶核刺激术、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运动疗法)。2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并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2组治疗后GC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GCS、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伤残率为25%(5/20),对照组为75%(15/2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较对照组好。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络理论指导下早期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10月到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疾病患者75例为对象,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对其中的40例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35例实施精细化护理为观察组。比较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能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GCS评分,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五苓散治疗重症颅脑损伤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重症颅脑损伤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五苓散,2组均治疗1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脑水肿面积、颅内压、昏迷程度(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脑水肿面积、颅内压、NIHSS评分及血清TNF-α、IL-6、CRP含量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2组GC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 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五苓散能够有效缓解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加快脑组织水肿的吸收,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重型颅脑损害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及鼻饲龙琥醒脑颗粒。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7.14%,优于对照组的57.14%(P0.05)。2组GC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依达拉奉及龙琥醒脑颗粒对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何惟高  张斌 《新中医》2016,48(6):27-28
目的:观察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6例给予醒脑汤联合注射用盐酸纳洛酮、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注射用盐酸纳洛酮联合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44%,对照组为76.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21天,2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GCS均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伤后1月、3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清醒,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颅脑损伤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水沟、合谷、内关、涌泉、太冲等,大椎、十宣穴三棱针点刺放血)。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10例,轻残5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0例,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恢复良好5例,轻残2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6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确切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予相同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另加用针刺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神志、语言、运动功能及预后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有助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电针为主促醒持续性植物状态2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曹文胜  熊政瑜 《中国针灸》2003,23(9):511-512
目的:观察电针为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促醒作用。方法:采用针刺头穴和体穴加高压氧舱疗法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26例。结果:成功促醒18例,好转7例,有效1例。结论: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可提高脑干网状觉醒系统的兴奋性,解除大脑皮层的抑制状态,促进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陈泽斌  袁芳  梁凤霞  王华 《中国针灸》2004,24(5):347-350
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为针刺效应物质的探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先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再采用颈动脉引流法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脑片缺血性病理变化,进行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在3个时间段F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C、D、E 3组(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1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对照组31例.针刺组主穴取百会、关元、膻中、内关、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15.
电针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电针加中药组(治疗组)45例,针刺加中药组(对照组)41例,对照组针刺患侧太阳、阳白等穴,并服用加味牵正散,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8%,对照组有效率8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针刺加中药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复电针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7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 (C组 ) ,戊巴比妥钠组 (SP组 ) ,假手术组 (S组 ) ,电针预处理组 (EA组 )。最后一次预处理后 2 4h ,阻闭肾下腹主动脉 ,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 ;S组动物手术操作同C组 ,但不阻闭腹主动脉。分别于阻闭后不同时相点测定细胞内Ca2 含量 ,并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EA组脊髓组织细胞内Ca2 含量显著低于C组和SP组各时相值 (P <0 0 1) ,神经功能评分EA组明显高于C组 (P <0 0 1) ,C组和SP组细胞内Ca2 和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电针预处理具有降低脊髓组织细胞内Ca2 含量 ,防止Ca2 超载 ,稳定细胞内环境的能力 ,对腹主动脉阻断所致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针刺手厥阴经穴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理。方法 :电针大鼠心包经穴位 2 0min后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40min ,心电图 (ECG)监测 ,再电针穴位 2 0min ,松扎 ,恢复灌流 60min,摘取心脏 ,制成细胞悬液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模型组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峰 ,凋亡率明显升高 ,针刺心包经穴组的凋亡率有明显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针刺手厥阴经穴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从而减轻细胞凋亡导致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急性腰腿痛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西医组、中医组及中西医组,每组30例,分别接受西医药物及局部理疗、中医药物及针刺拔罐、中西医方法联合治疗,并于治疗开始后第7天和第30天对患者的疼痛、活动度、肌紧张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治疗7天后中西医组在腰骶痛和下肢放射痛VAS评分两方面指标改善优于中医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组在腰骶痛和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和指尖-地面距离)等方面指标改善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治疗30天后3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对治疗均耐受良好,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急性腰腿痛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方面起效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张栋  李顺月  马惠敏  王淑友 《中国针灸》2007,27(11):833-838
目的:观察电针对胃血流灌注的影响,寻找反映胃血流变化的研究方法。方法:在建立一种新的结扎大鼠胃右动脉而形成胃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基础上,电针"足三里"穴,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LDPI)对胃血流灌注图像予以显示,分析电针对胃血流灌注的作用。结果:①新的胃缺血再灌注模型显像清晰。电针组在缺血30 min内,缺血程度较对照组为轻;再灌注后血流的恢复效果也优于对照组。②在结扎25 min时,电针组血流量的变化均值为(-0.50±0.18)PU,与对照组(-0.90±0.16)PU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并促进缺血再灌注胃的血流供应;结扎和松解胃右动脉而形成的胃缺血和再灌注模型可以用于针灸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电针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骆明军  程玲  刘胜洪  徐丽 《中国针灸》2004,24(5):351-353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机理.方法:阻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30 min再灌流6~24 h,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80只Wistar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正常对照组.电针取穴"水沟"和"百会",以疏密波刺激.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未见显色.各模型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经电针治疗后,各治疗组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减低.结论: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尤其是在小胶质细胞活化的高峰,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