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非透析情况下测量肱动脉血流量,探讨其与透析用头静脉-桡动脉人工内瘘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内瘘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与透析后检验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正常透析患者,血流量测量范围550-950mL·min-1,平均610mL·min-1,各项检验指标均正常;20例发生内瘘狭窄、血栓等并发症,血流量为300-500mL·min-1,检验指标出现异常;5例为人工内瘘成熟失败,无法满足透析需要,血流量﹤300mL·min-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测量肱动脉血流量,可评估透析的血流量,从而监测头静脉-桡动脉人工内瘘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应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1个月开始使用内瘘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测得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同分为三组,即动静脉内瘘血流量〈400 ml/min为L组(23例),动静脉内瘘血流量400~600 ml/min为M组(23例)、动静脉内瘘血流量〉600 ml/min为H组(24例)。于术后1个月开始使用内瘘时和1年后对每组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患者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以及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分析不同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造成的影响。结果 H组患者的高危事件发生率最高,且其分别与L组、M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与M组和H组比较,内瘘失功能数最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L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显著下降,H组患者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值较前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开始使用内瘘时和1年后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与L组比较,H组观察后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与心功能关系密切,适当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于减小动脉内瘘对心功能的影响、提高动静脉内瘘长期通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方法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通过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建立血液透析通路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健侧卧位及术前、术后扎止血带锻炼血管法。结果:73例患者72例一次手术成功,术后14~31 d使用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液透析要求的血流量;有2例患者分别在1.5个月、4个月时出现内瘘闭塞,均在原切口上方4 cm处行第2次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结论:对于动静脉内瘘患者,在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健侧卧位及术前、术后扎止血带锻炼血管法,不但可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蒙洁英  韦谨 《广西医学》2011,33(3):316-318
目的观察使用功能良好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不同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及不同血流速对通路再循环量的影响。方法 1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选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每例患者各进行3次血液透析,穿刺点距离分别为3~5 cm、6~10 cm和10 cm以上,每次透析血流速分别为150 ml/min、200 ml/min、250 ml/min、280 ml/min,分别测定各再循环量。评价不同穿刺点之间距离、血流速和通路再循环的关系。结果在同一穿刺点上,随着血流速的加快其通路再循环量有增大趋势,但各血流速间通路再循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穿刺点之间距离的增加,通路再循环量有下降趋势,但不同的穿刺距离、不同的血流速间通路再循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内瘘功能良好时,只要穿刺点之间距离〉3 cm,就不会对再循环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前臂动静脉内瘘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维持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方法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治疗组采用桡动脉近心端结扎且远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吻合,对照组桡动脉近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吻合。结果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通畅率,血流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术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维持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老年肾衰患者12例,年龄60~83(平均73)岁.其中慢性肾炎6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8例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失败,无法修复;4例患者头静脉较细,无法行前臂内瘘术.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于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处解剖,分离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桡侧返动脉,并判断各动脉内径及血供.  相似文献   

7.
窦海川  杨丽敏  邵晓红 《吉林医学》2008,29(20):1751-1751
我国因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困扰的患者数以万计,且每年以高出万分之一的速度发生。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延长生命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动静脉内瘘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动静脉内瘘十分重要。现将血液透析患者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21例头静脉内径小于2mm血液透析患者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制作体会及通畅率的观察,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细小时如何制作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方法 采用头静脉液压扩张法与头静脉纵向剖开法相结合,对21例头静脉内径小于2mm的血液透析患者采取扩大头静脉口径后将头静脉与桡动脉行端端吻合或者端侧吻合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9例(90.5%)取得一次性手术成功,成功率高于国内报告.19例手术成功患者中3例使用3-6月内瘘失功,1例使用9月内瘘失功,余患者内瘘使用良好,血流量充分.结论 采取头静脉液压扩张法与头静脉纵向剖开法相结合扩大头静脉口径后制作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功率高于国内报告.但对于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均细小且合并桡动脉硬化、钙化者,内瘘手术部位宁可选择肘部.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春晓  张晓柯 《中外医疗》2008,27(13):92-92
目的 加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确保透析成功.方法 加强对新成熟内瘘.透析前.中.后及透析间期的护理.结果 有效的减少了内瘘并发症,保证充足的血流量,确保了透析的成功.结论 重视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血管通路问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和医疗费用增加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多次造瘘的患者再次造瘘越来越困难。保护好正在使用的动静脉内瘘,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寿命,对于保证顺利透析,减少住院,降低费用至关重要。探讨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保护内瘘、延长内瘘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减少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血液透析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透析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治疗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透析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栓形成、感染、出血等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早期护理干预明显减少了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了内瘘的使用时间,且早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分别为5.00%和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如血栓的形成、出血、血管瘤以及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30.00%相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方案防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探讨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以动静脉内瘘为透析通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自2008年4月起制定并实施了系统健康教育方案,包括:早期介入教育、围手术期多方面联合教育、长期持续性规律教育等内容.观察并记录实施该方案前1年与实施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感染、血栓形成、动脉瘤、出血等)的发生例数,计算年发病率,予以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方案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年发病率均较实施前1年下降(P<0.05).[结论]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方案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作为首次前臂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行首次前臂自体动静脉造瘘术的97例患者(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1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76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年,统计分析2种术式在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1年初级通畅率、2年初级通畅率等数据上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可及血管震颤,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无感染、肢体肿胀、肢体缺血、心功能衰竭等。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组1年初级通畅率76.2%,2年初级通畅率为66.7%;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组1年初级通畅率78.9%,2年初级通畅率为68.4%。2组间初级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手术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和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相似的1年、2年初级通畅率,可以作为首次前臂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式的另一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129-131
目的探讨分阶段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内瘘使用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内瘘使用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内瘘失功率分别为2.70%、16.22%,两组差异有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内瘘成熟率分别为94.59%、78.38%,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1%、37.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护理模式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按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按住针柄转动针体,以针体圆点提示转动180°,即使针尖斜面向下并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并常规固定。比较2组的透析效果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透析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针尖斜面向下固定进行透析能保证透析效果,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针尖斜面向下固定透析。  相似文献   

17.
温月  梁亚屏  李亚娟 《西部医学》2011,23(7):1367-1368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收治的需建立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65例,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对实验组实施系统的细节管理,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般护理模式,并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水平显著提高。结论细节管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充分应用,使患者尽快掌握对动静脉内瘘的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利于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01例病人使用单针透析中123个动静脉痿的应用期限和成活率,以及有关的并发症。虽然目前在国内透析工作尚未广泛开展,但国外回顾性调查对我们今后广泛开展透析工作,也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49-5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12 月在我院诊断为尿毒症并行血液透析患者128 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分为狭窄组36 例与无狭窄组92 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年龄≥66 岁、糖尿病肾病、手术部位在前臂、端-端吻合、C 反应蛋白>8 mg/L、血钙<2.25 mmol/L、总胆固醇>6.45 mmol/L、三酰甘油≥2.26 mmol/L 的患者动静脉吻合口瘘狭窄的发生率更高,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 岁、糖尿病肾病、手术部位在前臂、端-端吻合、C 反应蛋白>8 mg/L、血钙<2.25 mmol/L、总胆固醇>6.45 mmol/L、三酰甘油≥2.26 mmol/L是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抗凝剂是保护因素(P 均<0.05)。结论 高龄患者容易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注意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应注意调脂治疗。前臂血管、端-端吻合容易发生狭窄,因此临床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量选择上臂血管,并选择侧-侧吻合。另外,应注意患者是否有长期慢性炎症反应,对于合并低钙血症的患者应注意及时补钙。口服抗凝剂可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临床上对于无禁忌证、有适应证的患者,可选择口服抗凝剂预防。  相似文献   

20.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医学文选》2004,23(3):268-270
目的 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 将 1 2 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例 ,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 ,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40°角 ,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2 0°角 ,两组穿刺各 1 2 0 0例次 ,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 94.8%,对照组 85 .0 %,两组有显著差异 ( χ2 =62 .68,P<0 .0 1 ) ;疼痛率 :观察组 5 .5 %,对照组 1 5 .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χ2 =5 4.80 ,P<0 .0 1 )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 %,对照组 1 3 .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8.78,P<0 .0 5 )。结论  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